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国际建筑大师“秀”南京

admin 2005-02-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在所有以往的实践展中,中国南京项目是其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具特色的一个。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斯蒂文·霍尔:在中国南京,我们将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在所有以往的实践展中,中国南京项目是其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具特色的一个。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斯蒂文·霍尔:在中国南京,我们将看到一批未来的建筑。这是21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展。就是要把未来与扎根在历史土壤中的东西结合起来,建筑才有生命力。 

  ■匈牙利建筑师盖伯·巴赫曼:浓缩在一座前卫建筑外表的粉红色上面,代表着南京梅花山的颜色。   

  ■中国设计师刘家琨:以错落的小体积,表现江南水乡民居鳞次栉比的意向。    

  ■斯蒂文·霍尔:在黑色混凝土基座上,展廊直“飞”空中。夜晚,白色透明的展廊一点灯,就像夜空里的灯笼。    

  ■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会议中心沿着山势而上,大大减少了需要开挖的土方,建筑与佛手湖的山水融为一体。 

  国际建筑艺术展浦口开工,国际著名建筑大师作品展同日在南京科学会堂开幕    

  昨天下午,南京科学会堂城建展厅内人头攒动,不少南京市民获得了第一消息,带着好奇前来观赏首次在宁举办的国际建筑大师作品展。    

  几乎没有市民认识,站在他们身边一起欣赏图片与模型的,正是一批国际最著名的建筑大师本人——国际建筑“保护神”矶崎新、中国建筑泰斗齐康、美国建筑大师斯蒂文·霍尔、意大利建筑元老埃塔·索特萨斯、中国著名建筑师刘家琨等等。这些建筑师站在一起,就是一幅时代的建筑文化缩影。   

  2月20日早晨,筹划已久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在南京浦口佛手湖畔举行动工典礼。上述名震国际的建筑师们,正是来参加各自设计作品的开工仪式的。预计于2006年底,“实践展”完工并对社会开放,南京市民将在家门口欣赏到当代建筑大师的代表作品实物。    

  “当代建筑领域,我们需要耗资巨大气势恢弘的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来展现雄心,同时也不得不炮制大量流行但缺乏品位的建筑‘产品’”。南京市民目前接触最多的,正是大量的流行建筑“产品”。而国内首次建筑艺术实践展在宁建设,给南京市民提供了读懂前沿建筑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2月20日至24日,南京科学会堂内将集中展出本次实践展中的全部作品图片与建筑师介绍,同时详细展出外方策展人矶崎新的多项建筑经典作品模型。图片和模型预展将在2月24日结束。    

  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实践展”全部作品占地350亩,由24位国内外优秀建筑师分别设计24幢公共和别墅建筑,由中国方面施工。“实践展”于两年多以前经过全国选址,将最后地点落在了建筑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南京,坐落于林木葱郁的佛手湖畔。建成后将对社会开放,除了建筑公园的展出功能以外,“实践展”还将带有使用功能,可以召开会议,典藏文化艺术作品。 

  国际大师演绎“南京印象”    

  矶崎新:三次成功策划“国际实践展”    

  在昨天的“实践展”开工典礼上,身材高大,穿一件黑呢大衣的矶崎新最为引人注目。    

  矶崎新是日本最著名的建筑大师,被称为“建筑保护神”。他曾经在世界范围内三次成功策划了“国际实践展”。他说:“在所有以往的实践展中,中国南京项目是其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具特色的一个。”    

  借助于矶崎新在国际建筑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首次“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吸引了来自13个国家的24位优秀建筑师聚集在佛手湖畔。    

  矶崎新说:“我有一个标准,就是尽可能选择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建筑师。意大利的埃塔·索特萨斯80岁高龄,我是70多岁,美国的斯蒂文·霍尔50多岁,日本的妹岛和世40多岁,英国的戴维·艾德加耶只有30多岁……”    

  效果令组委会惊讶:试图理解同样的南京历史和文化,策展主题又是“重建平衡”,诸位建筑师的作品,没有丝毫共同之处。匈牙利建筑师盖伯·巴赫曼把南京的概念,浓缩在一座前卫建筑外表的粉红色上面,称这是南京梅花山的颜色。而中国设计师刘家琨则是以错落的小体积,来表现江南水乡民居鳞次栉比的意向。 

  斯蒂文·霍尔:地砖将用600年历史的明砖    

  斯蒂文·霍尔是矶崎新策展项目的忠实参与者,也是实践展中的公共建筑——四方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师。面对南京项目,霍尔慷慨地将其评价为“21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展”。    

  “昨天,我刚从纽约飞来。在机场看到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令我印象深刻,上面写着‘典藏未来建筑’。在纽约,我们大量保存了古典建筑,气氛十分保守。可是在中国南京,我们将看到一批未来的建筑。”    

  未来建筑为什么一定要在古城南京落户呢?斯蒂文·霍尔认为:“就是要把未来与扎根在历史土壤中的东西结合起来,建筑才有生命力。”    

  斯蒂文·霍尔对南京设计的描述是满怀激情的:“在黑色厚重的混凝土基座上,上面的展廊直‘飞’空中。夜晚,白色透明的展廊一点灯,就像夜空里的灯笼。”整个建筑只用黑色和白色,他认为,这颇得中国水墨画的三味。值得注意的是,建筑的地砖将采用具有600年历史的明代地砖,是从普通民居中拆下来的。 

  刘家琨:两年时间成就国际建筑展    

  “实践展”的中方策展人刘家琨,是国内著名建筑师。他曾经参加“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柏林文化节亚太文化周‘土木’中国青年建筑师展”等重要展出。    

  他与策展人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批评家李小山,对“实践展”都有深刻思索。记者了解到,这一想法从讨论到全部设计方案完成,整整用了两年时间。    

  “重建平衡”这四个字,是把24位建筑师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本次“实践展”的核心思想。这是什么意思?    

  “佛手湖有山有水,是个自足性非常强的空间。重建平衡,就是重新寻找人天关系,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老子所谓‘仿者道之洞’,一是颠覆不同的意思,一是回访源头,回归的意思。”    

  诸位策展人在谈话中都多次强调了“实践展”的“业主”,这让记者不免有些好奇。    

  原来,“实践展”作为一个仅一期投资就达3.5亿元人民币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没有一分钱的政府拨款,完全来自于民间资本。而资本的参与,据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使计划发生丝毫的走样,没有改变策展人、建筑师的初衷,没有改变展示建筑艺术文化的初衷,无疑是南京市民的一大幸事。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