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难见金茂带来的反思——上海城市规划亟盼三个“协调”

admin 2005-01-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还有半个月就要过春节了,上海大大小小的商店里十分热闹,但市民百姓也有烦恼:一家商店逛完了要去另一家,必须穿越人车混杂的马路,有些马路太宽的地方甚至于难以一次过街;大包小
  还有半个月就要过春节了,上海大大小小的商店里十分热闹,但市民百姓也有烦恼:一家商店逛完了要去另一家,必须穿越人车混杂的马路,有些马路太宽的地方甚至于难以一次过街;大包小包提着年货坐地铁方便是方便,但是从地铁站出来换公交车还要走老远一段……

  其实,这样的烦恼我们都有。刚刚闭幕的上海“两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不少代表、委员纷纷指出:上海城市规划和管理越来越需要三个“协调”,这种“协调”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落实。

  协调平面与立体

  曾经有人半开玩笑说:每看到一幢高楼围着脚手架幕墙,总有点担心,不知道幕墙拆下来后,看到的会是什么建筑。不少规划大师、建筑名家也说过,上海不少建筑单体很漂亮、很时尚,但是合在一起看却显得不协调,天际线不美。

  在上海,对于主要区域内的单体建筑,规划设计期间不乏招投标等国际通行手段,但是对于一条街、一个区域的规划设计,就有些“各做各”了。尽管上海做了不少区域整体规划,严格控制建筑容量、建筑高度等硬指标,但是对于建筑形态、建筑色彩等软指标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经常会有污染视觉的奇怪建筑“蹦”出来。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于黄浦江两岸、苏州河沿线不少“遗憾”议论纷纷。尤其是黄浦江两岸“黄金段”,一幢幢已经崛起或是正在建设中的豪宅、办公楼,以夸张的色彩、霸气的造型相互攀比,切割着黄浦江岸边新外滩的天际线。有代表在专题审议会场上痛心地说:如今再也看不到朝霞之端、夕阳之下美丽的金茂大厦全景,上海的“地标”被庸俗地淹没了。如何在上海城市规划中,把平面规划化为立体效果进行综合考虑,以避免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这是上海城市规划和管理面临的严峻课题。

  协调地面与地下

  上海的主要商业区、办公区、大型休闲区,有多少规划是从地面下做起的?问题的答案可能很让人尴尬。

  拿商业区规划来说,上海习惯的是规划“一条路”,沿街商铺是重点。但是,随着商业形态和消费习惯的改变,长长“一条路”逐渐向高高“一座楼”转变,商铺“门挨门”变成了购物中心“门对门”,本来根本不需要考虑的过街小问题,现在成了困扰购物者和管理者的大问题。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大型办公楼之间,最典型的例子是小陆家嘴地区,楼与楼之间基本没有地下通道体系,宽阔的马路常常被上班族们抱怨。

  不少上海人对香港商业区、办公区的地下通道赞不绝口,地图上看还挺远的两个购物中心或是办公楼之间,总可以找到最方便直达的通道,这些通道往往依托地铁站、建筑物本身的地下层,标识清晰,行人基本不用在地面上过街。在香港,成熟的地下空间体系并非一蹴而就,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很早就深入人心,实施过程更是不折不扣。

  今年“两会”期间,协调城市地面与地下关系成为热议的话题,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更成为市人代会的001号议案。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地下空间的拓展能够缓解地面道路的交通压力,延伸城市功能。对于正在做规划的新商业区和办公区,一定要把地下空间方案列为重要内容;对于正在实施的规划要尽早调整,把地下空间部分做进去;对于已经完成建设的区域,要“见缝插针”,建人行过街通道、尽可能打通大型建筑地下层的连接部分。眼下最关键的是,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集中主管部门,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

  协调轨道交通和公交车

  谈到“公交优先”,大家总要先说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建设的确是根本性改善上海交通矛盾的大事,只有近、中、远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一一变成现实,上海中心城区乃至城郊结合区域的交通矛盾才能得以彻底缓解。但是,不少代表、委员指出,轨道交通是上海“公交优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轨道交通建设有较长的周期和较大投入,在大力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的同时,积极协调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特别是公交车的关系,尤为重要。有代表认为,上海要准确定位,“依靠”而不是“依赖”轨道交通,不要人为导致轨道交通过度的压力,从而天天上演地铁“上车难”镜头。

  上海与绝大多数国际大城市一样,轨道交通不可能直达每家每户的家门外,因此,“轨道交通+其他交通方式”是最佳的交通组织规划。目前,每建一个轨道交通车站,就必须先规划车站周边交通换乘方案,考虑到上海混合型交通的特点,应该把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都纳入换乘方案。公交车线路资源尽可能合理化、集约化,出租车管理更科学化。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应该抓紧换乘的梳理工作。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