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打造天下第一城垣——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与实施巡礼

admin 2004-12-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http://www.landscapecn.com/upload/news/200412301259815.jpg[/img]西水关遗址广场[img]http://www.landscapecn.com/upload/news/2004123012524435.jpg[/img
[center][img]/upload/news/200412301259815.jpg[/img]西水关遗址广场 [img]/upload/news/2004123012524435.jpg[/img]狮子山阅江楼 [img]/upload/news/2004123012542529.jpg[/img]汉中门文化广场 [img]/upload/news/2004123012551690.jpg[/img]石头城公园主景点——鬼脸照镜子 [img]/upload/news/200412301265358.jpg[/img]神策门公园 [img]/upload/news/2004123012614157.jpg[/img]中山门——月牙湖公园 [img]/upload/news/2004123012622120.jpg[/img]小桃园公园 [img]/upload/news/200412301264016.jpg[/img]中华门城堡 [img]/upload/news/200412301278600.jpg[/img]东水关遗址公园 [/center] [B]江苏省南京市明城墙保护项目荣获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B]   南京明城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其特点是采用了自由式布局,“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势”。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从人类文化遗产的高度审视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古城墙、城河及其相关的公园绿地对南京主城绿地系统所起到的主骨架作用,对城墙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并采用多种方式展示与利用城墙及其周围的风景园林资源。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实施,明城墙风光带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城绿带,改善了南京的生态环境及视觉景观。   [B]南京城山水壮丽 明城墙历尽沧桑[/B]   南京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南京的评价是:“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2400余年的建城史,其间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建都年代累积达450余年,使这天工佳境成为一部古老中国文明史的标本。在众多的自然胜景和历史遗迹中,可以寻觅到历朝历代的斑斑足迹,也是因为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南京的山山水水便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其中尤以山环水抱、气势雄浑的“龙蟠虎踞”以及壮观宏伟的明代城垣为代表。   南京在历史上有许多称谓,如金陵、建康、江宁等,至元末时称集庆,朱元璋于1356年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并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1366年开始修筑应天府城,至1386年建成,历时21年。朱元璋于1368年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并将应天府改为南京,这也是“南京”之名最早的由来。   明南京城为四重城垣:宫城、皇城、都城及外郭。保存至今的城墙是明都城城墙。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尚保存完整,实测周长33.676公里,后人为拆城取砖,或倚墙建厂、违章搭建,加上年久失修,使明城墙受到较大损害。1988年重测,保留下来的城墙段长度累计为23.15公里,在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之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墙局部出现险情,时有坍塌,相当部分的城墙周边环境不尽人意,在城墙与城河之间及城墙内侧被许多工厂和棚户区占据,对明城墙威胁极大,严重影响了南京的整体形象。   [B]高度审视城垣价值 倾力呵护文化遗产[/B]   明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一是南京明都城奠定了近代南京的规模与格局,至今仍是南京古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确定的主城范围基本上是当年南京城外郭的范围;二是明城墙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我国以至世界上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它东依紫金山,西踞石头城,北环玄武湖,南贯秦淮河,城墙高14~22米,顶宽4~9米,包围面积达41平方公里;三是南京城墙充分利用了山水资源,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其总体布局摒弃了方整规矩的古都城型制,大胆采用自由式布局,利用丘岗筑城墙,利用河湖为城河,“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势”,至今留下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秀丽的城垣风光,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四是明城墙有着合理的断面结构设计,严格的选材与质量监督机制,加上严密的施工技术与科学的粘接配方,这是明城墙历经600多年风雨、震灾与兵乱而依然屹立的原因,其处理手法灵活而独具一格,如瓮城的设计、水关的处理,尤其创造了利用自然山岩外壁贴城砖的方式,是明城墙独特景观之一;五是南京明城墙是在历代都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军事等领域,是中国城垣建筑史上的典范,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明城墙在今日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尤为重要:   (1)明城墙是南京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京主城内六片城市风貌保护区中,明城墙风光带是长度最长,覆盖范围最广泛的一片。   (2)作为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城市,南京明城墙及其周围的山水资源,无疑是古都风貌特色最重要的体现。   (3)南京明城墙是主城绿地系统的主骨架,最为可贵的是,南京明城墙及其沿线的绿地分布在最需要绿地的城市中心区边,它还是一条绿色的项链,将分散的绿地有机联系组织在一起。   (4)在当今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明城墙无疑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广泛宣传明城墙是将南京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方面开始重视对明城墙保护。1992年,市政府下达指令性任务,开展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这是首次较为全面的保护规划,当时市政府主要领导携此规划赴日本名古屋访问,扩大了南京明城墙的影响,同时积极争取友好城市及日本友人的维修资金。1996年,江苏省人大颁布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自此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明城墙风光带的保护和建设列出了明确的条文:如文本第30条:“……以明城墙风光带……等景观界面保护为重点,逐步拆除山前、水边、历史资源旁的简陋棚屋,充分展现南京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要保护南京独特的山形水态、保护南京虎踞龙蟠的地形特色……”;第32条:“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气度恢弘的城市特色……以明城墙、历代城壕、……为骨干,重点挖掘和展示六朝、明朝、民国的历史文化……”。   [B]构建环城绿色项链 山水林城重续文脉[/B]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及市政府的决策,市规划局、市文物局组织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建委、园林等有关部门配合下,于1997年开展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工作,并于1998年5月召开了全国专家评审会,与会专家给予该规划成果高度评价。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明城墙风光带规划评审意见中指出:“规划将融山、水、城、林为一体的明城墙、城门、城河三位一体,作为城市绿色的环,将分散的绿地有机组织在一起,作为发挥城市特色的积极措施是非常正确的……这将成为南京独立于任何其他城市的艺术骨架”。1999年3月,市政府对《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进行了批复,同意规划对明城墙实行全方位保护的原则及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与保护方法,原则同意《风光带规划》中各级景区的规划布局,并指出:批准后的《风光带规划》是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规划局要依此对规划区内一切建设活动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并需制定《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管理规定》,严格依法进行管理。市政府批复中还指示要认真做好《风光带规划》的宣传工作,取得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的广泛关注支持。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明城墙风光带的保护和开发建设工作,明确长期目标和近期安排,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尽快将规划实施工作全面推开。该规划获2000年度江苏省级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   明城墙风光带规划高度审视明城墙的价值,实行全方位保护。南京城墙的特色是依山傍水而建,城墙与山水已浑然一体,应将城墙、城门、城河及其依附的山水风景资源全面保护。   以城墙为轴,整理与其相关联的山林与水体,在南京主城中真正形成一条有一定宽度的、连续不断的绿色项链,在展示古城墙风采的同时,改善老城的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充分利用以城墙为主体的风景资源。   借助法律效力,完善法规体系,在文物保护法和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和基础上,根据本次规划成果制定的《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管理规定》由市政府颁布,成为城墙及其周边环境保护的依据。   保护与控制规划:根据城墙保存状况分为三类:(1)现存城墙;(2)城墙遗迹;(3)城墙遗址。现存21.35公里城墙是保护规划的重点,共分为七段:即中华门——东水关段;月牙湖——太平门段;太平门——解放门段;解放门——神策门段;狮子山——定淮门段;石头城——汉西门段;西水关——中山南路段。对上述城墙段制定了一套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控制。第一层:是城墙本体的保护,遵循“抢险加固,修复利用”的原则进行。保护范围:按照城墙高度的1.5倍且不少于15米划定。在该范围之内为禁止建设区。第二层:环境保护,包括风景资源保护和建设环境控制,这是明城墙风光带保护的重要内容。风景资源保护范围:城外至护城河对岸15米,城内根据山体情况逐段界定。在该范围内禁止与风景游览设施无关的建设活动。建设环境控制地带是有限制使用的城市建设区域。第三层:景观视野保护,这是基于下列两种情况而设立,其一城墙与其依附的山体是观望城市景观的重要观景点,其二城墙本身就是城市的重要景观,该层次的保护是控制未来的城市建设不应遮挡景观视廊。   对城墙遗迹、城墙遗址及护城河规划也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控制要求。   明城墙风光带的保护长度为33.67公里,保护面积为651公顷,环境协调面积465公顷。 开发与利用规划:明城墙风光带的开发与利用是指城墙及城墙所依附的风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城市景观、提高老城环境质量、开展专项旅游都是十分重要。向人们展示明城墙的整体风采、古代防御工程的全貌、南京的山水景观与城市风貌。   根据城墙现状开发利用,采用分段(片)开发与整体开发两种,以分段开发为主。   分段开发根据风景资源情况划分景区,确定景区等级,设置景点及服务配套设施。整个风光带划分为一级景区5处,(为外地游客及全市居民服务),二级景区7处(为本区居民服务)和一般景区(为周围居民服务)。   [B]高投入实施明城墙保护 风光带托起城市生态圈[/B]   首先是城墙本体的维护南京市近年来投入了相当的资金,抢修了大多数存在隐患的城墙险段,完善了城墙的排水系统。为免于前湖湖水对城墙的侵蚀,已在前湖与城墙间填坝筑路。狮子山段城墙、清凉门、神策门、集庆门、武定门等城门及城墙段均得到了加固、维修,玄武湖煤气柜的搬迁及狮子山部队的迁移均有利于城墙的保护,也加快了风光带的建设。   城墙周边的环境建设,也完全按规划逐步实施及整治,并已大见成效。近年来南京市花巨资拆迁了城墙沿线周边数千户棚户简屋及几十家中小企业,使明城墙的雄姿得以展示。五处一级景区中,已有四处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中华门景区;台城——九华山景区,   含明城垣博物馆、友好纪念园及白马公园;狮子山——阅江楼景区、石头城——清凉门景区)。另一处一级景区神策门景区,外围环境已整理完成,城楼及瓮城已凸现于绿化丛中,瓮城内正在维修整治,近期将对外开放。二级景区中,中山门广场、月牙湖公园、东水关遗址公园、绣球公园、汉西门文化广场、水西门遗址广场、小桃园景区也已实施完毕,陆续免费对外开放。门东地区结合旧城改造,城墙的周边环境已焕然一新。中华门外东、西干长巷及武定门以南地段也已实施完毕,玄武湖沿城墙侧环湖路已对市民开放,使市民能全方位领略南京山水城林的独特环境。现存21.35公里城墙段外侧环境整治已完成90%以上。   城墙风光带沿线所在区政府及有关单位在风光带规划实施的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外友好城市也捐资维修,在市民中开展的“爱我南京,修我城墙”的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城墙管理部门已收到大量各方交来的散落城砖,并用于城墙的维修。   项目重视可持续发展。随着明城墙风光带建设的逐步完善,不但近一步提高了南京的知名度,成为外地游客及市民流连忘返的去处。更可贵的是明城墙风光带改善了南京老城的环境品质,凸显了历史古都的特色,同时提升了明城墙风光带周边的地价,近一、两年风光带周边居住地块招标出让的价格屡创新高,环境改善力度加大。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得以实现。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的规划与实施是一项多环节、多层次、浩大的系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每整治或实施一段都强调成为精品,规划目标是用10年左右完成整个明城墙风光带为主体的南京主城绿色生态圈的建设,全线开放。按目前的实施力度,有望提前实现。届时,南京古老的城墙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青山绿水之中。同时给更多的市民带来优良的人居环境。   “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与实施”项目获得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之后,南京市主要领导又对明城墙风光带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充分认识明城墙风光带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已初步显现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再用三年时间对规划确定的城墙风光带的保护范围全部整治完成。将明城墙风光带打造成重量级的历史文化与绿色景观结合的长廊,集中展现南京文化名城特色。”预计今后三年的明城墙风光带建设投资将达16.6亿元。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