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建筑一思考城市便发笑 城市改造北京需借鉴太多

admin 2004-11-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img]/upload/news/2004111819282112.jpg[/img]  连续两周的“法国文化年在中国,引发城市思考”的报道之后,本版继续关注城市话题。一个“城市取样
[img]/upload/news/2004111819282112.jpg[/img]   连续两周的“法国文化年在中国,引发城市思考”的报道之后,本版继续关注城市话题。一个“城市取样”展览、一个“城市复兴”行动,促使北京人的目光不断调整焦距,更多的人试图在城市对比和交流中看清自己。   [B]四城做注脚憧憬北京未来模样[/B]   [B]“城市取样”展现四城市细节差异[/B]   背景:“城市取样1×1”展览经过了巴黎、上海两地之后,终于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出。11月26日结束之后,它将在12月到达柏林,作为该中欧四城市巡回展的最后一站。这个展览是由来自北京、上海、巴黎和柏林的四十位年轻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城市管理者及记者就四个城市中的1km×1km的城市样本以2003年至2004年为时间纬度,进行的为期一年的四维比对研究的成果展示,这也是“法国文化年”的正式项目。这个展览选择了一个聪明的1km×1km的镜框,分别选取了北京、上海、巴黎和柏林四个城市一平方公里之内的真实状态加以展示。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伍江教授的四城市感悟收编在“城市取样”展览的序中:北京充满了永远也讲不完的历史故事,深沉而又总是伴随几分调侃,骨子里却又总是透出一股王者之气,让你觉得永远无法亲近。巴黎多了许多悠闲和浪漫,总是让人在这里充满遐想,让人敬畏而又渴望接近,但却又永远被排除在外。上海没了那种让人敬畏的气质。它在很多方面显得肤浅而焦躁,忙碌而又总是有所获,总是让各种各样的人都充满了希望。柏林各种城市体验你都能找到,但似乎又都是欲言又止。让你永远也不过瘾,永远像个匆匆过客。   如果让你描述对四个城市的印象,你会如何表达?“城市取样”展览为大家提供了关于四个城市既宏观又细微的素材。   ■[B]四城市模型展示1km×1km范围中不同的城市肌理[/B]   因为展览开幕当天恰好是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公示展览的最后一天,所以规划展览馆异常热闹,大众对于城市未来的关注热度将寒冷挡在了门外。人们在关心北京的同时,也对北京与其他城市的比较产生了兴趣。展览现场的四城市模型周围,观众议论纷纷:   “黑色的表示老建筑吧?巴黎的老建筑最整齐了。”   “这个是首都时代广场,是西单路口那里最难看的建筑。”   “长安街旁的建筑最矮最敦实,一个个的没什么关系。”   这些只是展览本身表现出来的很小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对比之后得出的最肤浅的议论,但展览的总策划人卢志刚表示,让更多的人开始习惯观察城市是展览的目的之一,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会通过这个展览看出不同的结果,大家应该暂时停下来、回头看看城市变成了什么样子,是不是连我们自己都已经觉得陌生。卢志刚说,作为建筑师,匆忙完成着一个个设计,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停下来思考,当再次注视我们的城市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城市的发展并非如我们所愿。   ■[B]“城市取样”呈现四城市面貌反映现状,没有结论[/B]   四个城市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方向各异。并且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卢志刚说,要表现出差异在哪里并不容易,“取样”就是通过索取构成城市场景的元素,表现它们的差异,从而找到理解城市差异的办法。展览并不急于给观众什么结论,而是带领观众来学会观察。建筑评论家王明贤看过展览之后表示,城市的发展有它的复杂性,城市取样的意义在于找到了一种观察方法,重点并不在于找出答案,复合图片的对比展出方法非常好,真实地反映了城市状态和细节。   ■[B]“取样”涵盖了几乎所有肉眼可识的城市细节[/B]   实际上,除了模型,展览的主要手段是图片,包括1km×1km区域内所有的城市空间和建筑细节,道路、装饰纹样、门窗、报箱、标识,将四个城市的这些元素以大量图片叠加的方式展示在一起,构成了“城市取样”值得琢磨的丰富内容。   北京选取了靠近西单商业中心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有包括商业中心、办公楼、文化设施在内的新建筑,而且保留着一些结构完整的传统胡同和四合院。上海1km×1km的区域则被定在了淮海路、陕西南路附近,解放前的高档住宅区随着淮海路的兴起,向商业区演变的趋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巴黎的leshall和pompidou地区是传统意义上巴黎最为核心的区域,因为上世纪70年代蓬皮杜艺术中心这个前卫建筑的出现,而对周边地区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变化起到了极强的推动作用。柏林zoo车站区域的躁动源于东西德的合并,柏林的城市和建筑都迎来了发展的又一契机,在政治性的城市建设完成之后,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项目被提上了该区域的议程,但其商业化的含义却超越了对文化的珍视。   [B]谏策北京拿伦敦说事儿[/B]   [B]能否借鉴“城市复兴”,英建筑师说北京[/B]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向社会公示活动于近日落幕。短短一周前来参观的有2.6万人,现场留言500余条。北京人对城市未来的关注热情在增长。   近些年,由政府主导的英国城市复兴运动受到业内好评。城市复兴的整体思路是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重新焕发城市的活力,解决交通、污染等问题,留住城市人并吸引避于郊区的人回归。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在英国城市复兴运动中颇有成就的两位建筑大师,设计巴黎蓬皮杜中心的理查·罗杰斯勋爵,设计香港太平山顶凌霄阁的泰瑞·法瑞爵士。   ■[B]高速发展不妨碍作正确决策[/B]   记者:据统计北京去年一年的建设规模有1000万平米,这相当于全欧洲一年的量,高速发展下如何确定正确的城市发展思路?   泰瑞·法瑞:巨大变化与高速度给建筑师出了难题,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文化、环境污染等多层面的问题,而城市改造将影响城市未来几百年,所以城市决策者作决定一定要慎重,因为高速发展一旦出错就是大错。   理查·罗杰斯:我认为快速发展不妨碍作出正确决策。面对快速发展,伦敦的城市复兴就要做以下六个方面的事情。首先,将城市划分成中心区域,每个区域不论贫富,吃穿住行都能在本区域解决,从而减少对市中心的依赖。第二通过征收交通堵塞税、限制停车位等手段减少城市中汽车数量,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第三发展轨道等公共交通,改善自行车和行人的交通条件。在伦敦骑自行车上下班正成为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可喜的是中国是自行车王国,有很好的基础,北京每条道路都有自行车专用道。第四增加公共空间,如艺术馆、剧院、体育场等,用吸引人的好设计提高城市知名度。第五要环保,城市越干净、空气越清新市民才会越喜欢。第六加强市民的社会责任感。治安事件发生率下降、市民参与意识增强更能提高城市的凝聚力。   ■[B]城市怎样建设各国都有争议[/B]   记者:北京最近结合央视开工和鸟巢停工展开了选择何种城市发展道路的大讨论,有的说北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有的说北京正在受到建筑殖民主义的侵蚀,北京需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英国有没有关于城市问题的争论?   理查·罗杰斯:世界各国在城市如何发展的问题上都有很大争议。英国人很保守,而且对自己的历史和建筑很骄傲,所以伦敦的一点改变都是重大话题。为庆祝新千年而建的摩天轮“伦敦眼”,被民意测验评为伦敦最差的建筑。然而伦敦眼已经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并带来巨额税收。我也曾历经非议。建蓬皮杜中心时,当地民众和媒体猛烈抨击政府在老城区建现代建筑和让英国人在法国做设计。但是当蓬皮杜中心建成后迅速成为巴黎新崛起的文化中心,这样媒体和市民的态度逐渐改变。   每个年代的著名建筑都因为创新才会流芳百世,新的建筑要继承但绝不能照搬,城市规划也是如此。所以,如果北京的决策者们认为纽约那样的高楼大厦能代表现代化,那么他们已经达到目的了。   泰瑞·法瑞:直到20世纪中叶北京一直是传统的建筑风格,之后突然建都是非常现代派的,对于北京它遭遇的是突然的建筑革命,新旧之间形成很大冲突。我认为不论是外国专家还是迅速成长的中国设计师都在城市建设中有自己的建树,但外国建筑师如果希望在中国做设计的确应该了解中国城市发展脉络,了解中国文化和东方的建筑秩序与逻辑。   ■[B]如何平衡拆与建[/B]   记者:北京正在进行的旧城拆迁改造备受争议,西方媒体还特意把“CHINA”说成“拆那”,而中国也有俗语“不破不立”,城市建设如何平衡拆与建的关系?   理查·罗杰斯:我非常反对把好用的房子拆掉,但同时我们的生活在改变,新建筑也应该适应人的需要。伦敦东区有大片废弃的船坞区,随着城市功能的改变,这些地方就可以重新改造成为新居住区和新商务区。目前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太陈旧的又无法改造就可以拆除。   泰瑞·法瑞:建筑规划师不单要建好房子,更要会保护好老房子。爱丁堡同样有1000多年的历史,然而旧城无法解决居住问题,因而在旧城北边开发新区,同样有拆迁,但是针对北区没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码头区贫困人口的破旧房屋。现在的爱丁堡老城有古堡和旧街等传统建筑,而北区则可以为居民提供现代化的工作生活空间。在伦敦,政府有对老建筑进行历史价值的评估机制,轻易拆迁会遭到市民反对。北京有很多特色,800年前北京建城时就是有规划的,比如东西对称、南北围合的北京城、故宫和四合院。北京还有全欧洲都找不到如此开阔的天安门广场。但如果不考虑北京的特色,全部建高楼大厦,那就和汉城、东京等亚洲城市没什么区别了。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