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打破交通困局 中国“路权”分配改革势在必行

admin 2004-11-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一、交通困局,车之困?人之困?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势头强劲,城市区域的物质能量积聚、人类活动集中、生态环境脆弱。大城市交通状况更是趋于恶化:在许多城市路
  一、交通困局,车之困?人之困?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势头强劲,城市区域的物质能量积聚、人类活动集中、生态环境脆弱。大城市交通状况更是趋于恶化:在许多城市路面上,人车夺路见缝插针谁也别想快,道路常堵、事故频发,损失惨重。据报道,目前全国每年因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   对交通困局成因的分析很多,究竟是人困了车还是车困了人?汽车多了还是自行车多了?该限制谁?怎样限制?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的建议是:尽快改革“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流”的现行道路体制。   在许多城市的道路系统中,非机动出行方式被假定是落后的、没有效率的、应该消亡的,没有明确的路权可言。行人和骑车人的活动空间被极力地挤压,然后又要让他们“遵守交通规则、做城市文明人”,结果恰恰导致了交通秩序的混乱,堪称为城市道路堵塞的始作俑者!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道路专家就提出过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问题。但是,众多持类似观点的呼声,一直未得到我们这么一个自行车大国的“高度重视”。于是,一方面中国的交通困局多年难以扭转,另一方面,非机动车专用道路的建设却长期不得要领,实在让人费解!事实胜于雄辩:不把各类出行方式的路权分配好,就难以找到化解当前交通困局的突破口。   二、制定新规则,明确路权,势在必行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流,本质上是路权的分配,涉及到国家道路资源分配原则。消除现行道路交通的混乱,需要从我国现行交通政策的改革做起。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性能、动力、功效、速度、体积、质量和使用条件等等方面截然不同,原本就应该是在两股道上跑的车。二者的混流注定是不安全的。“以人为本”是党和政府一切决策的基点,国家的交通政策与资源分配也应充分体现出“以人为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路权的合理分配,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流,既是关系到公民生命权保障的一个法治措施,又是关系到决策者执政能力的政治措施。   选择机动方式、非机动方式还是步行方式是出行者的个人权利,提供各种出行方式的路权并保障出行者行使路权是政府的职责,这是一个基本道理。   今日中国,起码有一半城市人要靠自行车解决出行问题。如果“以人为本”是真,那么对他们就不可以另眼相看,他们的路权就不可以被忽视,大家都有出行的权利——非机动出行方式应当享有明晰的路权。此外,非机动车类(含电动自行车)产业是中国占据比较优势的传统工业领域,还有为数众多的劳动者要据以生存。况且,非机动车的使用对国家的战略能源安全只有好处!所以,国家应该把路分开:让开车人在快车道上行使路权,骑车人在慢车道上行使路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唯如此,大家才彼此都能享受事实上的路权;唯如此,才能达成快车不慢、慢车安全的目标,大家方可彼此相容,共同发展;唯如此,才能夺得综合治理的主动、打破交通阻塞之困。   呼吁政府高层对非机动车专用道路的命运也“高度重视”一回吧!   三、绿色通行,民之幸,国之幸   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绿色的世纪。2008年北京的奥运、2010年上海的世博,给国人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进步机会。中国的交通应牢牢把握这两大机遇,大力推行奥运之“科技”“人文”“绿色”理念,在全社会树立与世界接轨的新城市交通观,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请注意:   ——联合国人居署最佳范例和政策处官员俞建华认为:人们必须理解,城市属于行人而不是汽车;城市交通设计的重点是“行人”而非“汽车”;城市的交通应是立体的、个性化的,每种交通形式都应有其空间;在完善城市大型公共交通体系的前提下,创造一个‘步行’的城市;‘公’路不是‘私’路。如果一个城市让10%的有车族占据70%的道路必然有碍社会平等,我们应该‘还路于民’;   ——美国规划师协会前会长萨姆·卡塞拉认为:中国应该在城市规划时更多地考虑小街区、人行道和公共广场,为步行、自行车提供便利条件;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吕斌认为:一些中国城市迷恋的超大型实际上已是过时的观点。中国应该建立空间形态上立体的,对土地复合利用的紧凑城市,使商业、生活、文化和居住设施紧凑而便捷,构筑以步行者为中心、具有人的行为尺度的城市空间;   ——北大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俞孔坚认为: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车行的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   专家的呼吁可谓振聋发聩!有朝一日,当“人居”新观念真正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时候,国人深陷其中的交通困局就该结束了。   假定,在2006年前后,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保障各类出行者权益的需要,国家出台了新的道路交通法规,科学、合理地划分了道路使用权,非机动车专用道路的地位及其发展准则得以确认。在此(假定的)基础上我们提议:   首先把北京、上海城区的绿色通行系统建设直接纳入奥运、世博的筹划日程,经专家论证(特别是路口处和交汇点的工程建设规划与设计论证),确立系统的建设模式和建设目标,并尽快投入建设,力争三年内基本完成市内绿色通行系统之人性化的网络构建;   第二,在市郊与周边地区完成快、慢车分道(人和自行车专用道路,与机动车分道行驶,形成“一路两道”的交通系统)的建改工程,同时,向更广大的地区推行,争取五年内基本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路面隔离分流;   随后,参照前面的建改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根据资源条件普及“一路两道”模式,用八至十三年时间,完善全国的快速交通系统和慢速交通系统。其中,快速系统在城市路段分设公交车专用通道(规定物理隔离);慢速系统在宽直路段可分出电动车道(可用软隔离,如颜色、发光漆等)。   绿色通行系统的建成,将给人们以优雅恬静的生活空间,届时,我国的道路总体人文环境一定会大大改善,民之幸、国之幸也!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