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京津合并"一无方案更无时间表

admin 2002-06-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京津合并”是近期媒体热炒、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可是政府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件事情。据了解,《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又称“大北京规划”),由两院院士清华大
  “京津合并”是近期媒体热炒、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可是政府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件事情。据了解,《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又称“大北京规划”),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100多名专家参与,自去年10月通过建设部的评审后,目前仍躺在建设部的案头上。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的评价是:“它是宏观区域性研究论证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建设部没有下一步的方案,至于具体分项论证的时间表,根本没有。” 
 
    在此之前,天津人穆学明曾提出过京津行政区域合并的建议。穆学明是民委天津市委副主任,2001年3月,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提案:用5年—10年时间将京津建设成为世界性城市。他的构想是:将北京和天津分别设立为特区,现有行政级别不变,在两个特区之上设置大区政府,行政长官可以是副总理级别。对这一建议,城乡规划司负责人也未予置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撤销、更名的批准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其区域界线的变更的审批权,则在国务院。    

    不过,建设部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合并理论不太现实。这个项目关键还是一个协调问题,建立地方政府的平级协调机构,国外一些国家有专门的立法规定,相邻城市之间,在进行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时,都有一个协商的过程。但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传统。国务院在前些年曾在上海设立相关的派出机关,协调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机构里也有地方选派的人,效果却不佳,最后不了了之。靠中央政府直接的“条状”干预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   

    参与“大北京规划”研究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毛其智教授介绍:北京市区以分散集团式布局,即由一个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央大团,与北苑、南苑、石景山、定福庄等10个边缘集团组成市区,各集团之间,由绿化带相隔,并形成了以旧城为单中心、向外建设环线扩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北京市中心区现已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商业与交通,大量的胡同、四合院,正在被大量的大型建筑物取代,中心区的“聚焦”作用越来越强,其承受的人口、就业、交通等方面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但由于规划是以改造与发展中心区为导向,大量房地产项目涌入旧城,使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越来越大,人口密度也越来越高。 
    
   《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主导思想是:核心城市“有机疏散”与区域范围内的“重新集中”相结合,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   

    首先是将核心城市无序的过度集中进行“有机疏散”,缓解空间压力,与此相配合,使区域发展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形态转变,形成完善的城镇网络。区域空间结构从“星形结构”,即只从一个中心城市向四周放射的模式,向“双核心/多中心”转变,在发展中谋求多方面动态的相对平衡。第二步:以京、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根据需要与可能,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有机疏散”城市规划理论。毛其智教授说,这个理论是由芬兰著名规划师沙里宁提出的。在他的规划思想里,城市是一步步逐渐离散的,新城不是“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即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应实现多中心发展;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沙里宁理论被有效地实践于诸多城市规划中,最著名的是大伦敦规划和大巴黎规划。   

    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分散集团式”布局引发出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堵,北京市即提出“打通两厢,缓解中央”的口号,期望通过快速环路的建设,吸引中心区的交通,缓解其压力。现在,北京已建成了二环、三环、四环城市快速路,五环、六环路的建设也已开始进行,但中心区的紧张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建筑界把这种“单中心+环线”的空间发展模式称为“摊大饼”。 

    北京市规委副主任黄艳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在今年进行修改的前期工作,“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原则将不会改变。    

    但是她说,城市由绿化空间隔离,绿色生态环可以有效地遏制“摊大饼”。目前,市区绿化隔离地区(位于四环路周边的地区,是用于隔离市区中心地区和十个边缘集团,以及十个边缘集团之间的绿化空间,其功能定位为城市公园环)的建设已接近尾声。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位于五环路和六环路之间,用于隔离市区与卫星城的绿化空间,其功能定位是城市绿色生态环)的规划正在加紧研究制定。它与第一道市区绿化隔离地区、城市楔形绿地、“五河十路”绿色通道等绿色空间有机联系。 

    有人因此提出质疑,环市区中心地区的绿化隔离带,由最初规划350平方公里,减至2000年规划的125平方公里。在具体实施时,又不知多少地要成为建设用地。退一步说,绿化带能阻隔“摊大饼”,但是能够有效整治城市病吗?比如交通、人口压力的缓解、城市功能的有效疏散。   

    质疑只能留待时间去解答。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