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中国的建筑师怎么了?

admin 2004-09-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对西方建筑大师的盲目推崇下,在一种浮躁的氛围里,抄袭、模仿,刻意地标新立异,弥漫在当前建筑界,一些建筑师置身其中,是首当其冲的作俑者,人们不禁要问——   [B]浮躁中的建
  在对西方建筑大师的盲目推崇下,在一种浮躁的氛围里,抄袭、模仿,刻意地标新立异,弥漫在当前建筑界,一些建筑师置身其中,是首当其冲的作俑者,人们不禁要问——   [B]浮躁中的建筑师[/B]   从1999年7月法国保罗·安德鲁的“蛋壳”到2002年12月库哈斯的“门”,从赫尔左格与德梅隆的“鸟巢”到澳大利亚PTW公司和ARUP公司的“水立方”,再到诺曼·福斯特的首都机场新航站,国际建筑大师们的这些超大型公共建筑方案的出台,每次都像打开了聚光灯的开关,引起一些建筑师的极力推崇。   “对建筑文化的殖民性推波助澜的却正是我们当中一些土生土长的人。一些官员、学者、建筑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建筑师,是用一种聒噪的掌声在中国捧红了一个又一个大师,把大师们推崇到他们远远没有达到的高度。”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英国TFP建筑设计公司中国区董事吴晨说。   与对西方建筑大师的盲目推崇相联系的,是严重的抄袭、模仿风气,东西南北,到处可见品位不高的西方建筑的仿制品,而且成为一种时尚,造成城市景观与城市格局的千篇一律,影响到社会发展和公众利益。在有关人士看来,建筑“盗版”的大量出现,是因为这种仿制品在外行看起来通俗、摩登;在内行看来,比较容易模仿,不必经过艰苦的创作过程,所有这些都是建筑师创造力匮乏的表现。   在对西方建筑大师的盲目崇拜中又催生出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标新立异建筑的刻意寻求。例如受风潮的影响,许多建筑师设计了标新立异的建筑,或专注于做所谓的实验建筑、另类建筑、边缘建筑及非主流建筑等。另外一些发展商借学术交流之机邀请国外设计大师来到国内,利用其声望为自身楼盘造势,在一定意义上也许可以促进国内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但也使得国内建筑设计市场更加浮躁。   [B]建筑师何为?[/B]   “在一个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这是何尔德林面对机械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效应——精神空虚的困惑而提出的疑问,同样,在一个浮躁的建筑时代里,建筑师何为?   面对西方的建筑大师,吴晨喊出这样口号: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技术、理论在中国进行创造,但是我们要反对建筑的殖民文化;我们不反对向国外的卓越大师们虚心学习,但是我们要反对建筑文化中的自觉殖民主义。的确,单纯从空间形式和艺术探索方面来看,吸收西方的建筑理论以及追求标新立异的风格是必要的,但不符合作为建筑师的职责或道德标准。并且,建筑通常拥有数十年的生命周期,如果建筑师设计一个不具任何美感且不合理的建筑,形成该城市丑陋的地标形象,那么对于城市的市容、公众的利益只能造成损坏和影响。可以说,建筑师没有任何理由牺牲公众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创造欲。   对于建筑师的职责,则有两种观点的分野。“建筑师不是纯艺术家,没有资格将作品做成为一种纯艺术,因为他所担当的是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建筑师的社会责任首先来自于他所受到的委托,包括建筑商及发展商等。服务于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所有工程技术、市场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建筑师的天职。而不是自视为一个艺术家,随心所欲创造纯艺术的作品。”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中国经理刘力博士撰文呼吁。   在刘力看来,同样是别墅,在美国,比如洛杉矶,是普通人的居住场所;在中国,别墅则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于是洛杉矶的别墅可以是简单温馨的,而在中国,则需要能够表现居住者的尊贵身份,而且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说,有人认为建筑师迎合这种心理和需求是“媚俗”,但“建筑”物本来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俗”物,只有尽早还“俗”的建筑师才能“普渡众生”!   与刘力的还“俗”,迎合大众不同,一些学者认为建筑师应坚持自己的独立追求,而不应该是一条“变色龙”,在政治的社会,服从于政治,在商品经济社会,服务于业主,尽管大多数业主对建筑的理解,仅停留于市井文化的层面上。旅美建筑学者傅刚在《都市村庄》中写道,只有两类建筑师的追求最值得尊敬:一类是固守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急于胡乱发展,活儿做得极其地道完美,不随便掺新东西,纯粹古老,不听别人劝、拒绝外界的诱惑;再一类是全力以赴创新,血管里流着传统文化的汁液,却拼命求新求变,拒绝往回看一眼。保守地坚守阵地,创新的不断进取,这让中间和稀泥的大多数相形见绌。或许,不管是还“俗”还是独立,在一个浮躁的建筑时代里,建筑师最应该做的就是:拒绝浮躁。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