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道路越宽越堵 规划模式须改

admin 2004-09-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道路越宽越堵 规划模式须改 广东频道 ( 09-05 09:33 )-------------------------------------------------------------------------------- 面临越来越拥堵的城市交通时
道路越宽越堵 规划模式须改 广东频道 ( 09-05 09:33 ) -------------------------------------------------------------------------------- 面临越来越拥堵的城市交通时,管理部门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加宽马路。然而,日前在威海举行的国际人居节上,联合国人居署最佳范例和政策处官员俞建华则直截了当地说:这种想法错了,对世界各大城市交通状况进行的研究表明,道路越宽交通反而会越拥堵,中国城市大量使用的立交桥和环行交叉不仅没有解决塞车,反而加重了问题。他提出,城市道路规划应该加宽人行道,修窄公路,在完善城市大型公共交通体系的前提下,创造一个“步行”的城市。 近年来,城市机动车辆激增,道路总是拥堵不堪,民众怨声迭起。政府的第一反应就是拓宽马路,把原来的对开单车道拓宽为双车道、甚至三车道。然而,情况往往是,政府花费巨资拓宽一条马路,这条路马上就成为城市中最拥挤的道路。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形,相信城市规划专家们有科学的解释,但这个现象则是我们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的。 尽管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但目前各个城市仍然延续着这一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模式。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城市道路设计规划专业机构的技术水平低下,缺乏更为科学的理念。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城市管理当局对于现代化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在后进国家,城市的现代化经常被理解为,在旧城的基础上全盘重建最新、最大、最宽的公共设施,以此作为城市告别过去、迈向现代化的象征。因而,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着求新、求大、求快、追求宏伟和气派的倾向。类似地,我们看到,国内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不加区分地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标新立异的高楼大厦。 同时,这种城市规划建设模式背后,折射出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官员好大喜功的心态。在目前的体制下,官员们会顽强地按照这样的模式设计、建设道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最显眼的形态、最快的速度,让上级、让民众看到政绩。 然而,这种道路规划建设模式,不仅没有能够以最合理的方法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局面,还令城市付出了多个方面的代价。 从城市风格的角度看,为了确保马路的平直,一切原有建筑都需要让路。结果,宽大的道路像一把把利刃,将城市原有的格局横切竖割,让城市迅速地在居民面前变得陌生起来,而任何人,如果感觉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其心态恐怕是难以平和、稳定的。 从社会角度看,为了拓宽和建设城市道路而不惜野蛮拆迁,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社会冲突。 从经济文化的角度看,宽大的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原有街区传统的商业、文化生态。城市管理当局已经屡次陷入尴尬之中:在拓宽马路时,政府发誓要塑造繁荣的商业或文化。然而,情况往往是,马路拓宽后,附着于该街区的商业很快就随之衰落,其商业文化气氛也为宽阔的马路所分割而奄奄一息。 相反,在欧洲,你很少能够看到中国大中城市那样宽阔的马路,那里解决城市交通的思路主要是增加路网密度,城市中蛛网般的道路,具有很高的通行能力。 当然,中国的城市形态本来不同于欧洲,我们也未必非得模仿欧洲城市,但不管怎样,在规划、建设城市道路的时候,规划人员和城市管理当局应该具有一种理性的心态:也许根本就不应当寻找某种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试图通过打通某条或几条宽阔、笔直的主干道,一劳永逸地解决某个区域、甚至整个城市的拥堵问题。 这样的想法,对于规划者和隔离者的知识能力或许过于自负了。城市本身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有机体,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料城市未来的发展态势。事实也证明,近些年来,城市规划和建设总是规划赶不上变化。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假如比较明智,那最好奉行个案解决、渐进解决的原则,遇到问题,首先通过改进管理,挖掘现有道路的潜力,而尽可能不对城市格局伤筋动骨。 城市道路规划应以改进车辆、行人的通行为主,要让道路服务于人,而不是反客为主,以建设一个全新的城市为目标,让人服务于道路。一个城市应当是居住在其中的每个人的家,不管是行人,还是车辆驾驶者。判断一个城市好不好的标准,不是看其道路有多宽阔,立交桥有多少花样,有多少巨大的广场或纪念碑式的建设,而是看它是否能够让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有一种熟悉、亲切、方便、轻松的感觉。城市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让人住的。 (完)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