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打造城市“绿色安全岛”

admin 2004-08-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各种危机事件不断增加,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系,有效地应对灾害,已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部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各种危机事件不断增加,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系,有效地应对灾害,已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部门及专家所重视。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所”在北京建立,这意味着政府对待灾难的意识和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从讳疾忌医到坦然面对。特别是在SARS之後,一种更加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正在形成,显然,SARS也推动了北京城市应急系统的建立。   应急避难场所:呵护我们的生命   在北京的北三环和北四环之间的北土城环岛,也就是俗称的熊猫环岛,路过的人们会看到,蓝底白色的箭头、奔跑的小人、中英文“应急避难场所”字样的指示牌,醒目地竖立于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道路的两侧。   顺着标志牌的指示方向,行走不远就来到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这就是北京市首个也是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这里景色怡人,环境优美,平时向市民免费开放,人们可以漫步其中或锻炼、或小憩,而一旦地震或特大火灾等灾难来临,它就会被利用起来,成为应急避难场所。   在应急避难场所,有一些蓝色的标志牌将告诉您这个应急避难场所具有的应急避险功能,在紧急避险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它们的指示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帮助。如果不是这些随处可见的标志牌的存在,记者还真发现不了成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有什么异样,但事实上,这些维护生命安全的避难设施已经与公园的景观融为了一体。   为了不有碍观瞻,不影响游客休闲娱乐的情趣,同时,为防止避难设施遭到人为破坏或发生意外事故,有关部门把这些避难设施巧妙地融入了公园的自然景观中。记者了解到,在公园内草坪上的假山是用塑料制品制作而成的,在假山下是加着井盖的应急水井,这是当地下隐藏着的自来水管线因地震或其他灾害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时,用来保障水供应的。在一片林木的背后地上有一排十几个加盖的水泥槽,如不经提示谁都不会想到这是应急厕所。如果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造成公共厕所倒塌,此时,在应急厕所上搭个帐篷,就能保证正常使用了。公园内道路两侧的“路灯”也并不都是真正的路灯,有的是监测器,一旦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投入使用,监测器就可用来观测园内情况,帮助调度员作出科学的指挥调度,像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在公园内随处可见。      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从表面上看,这是个很普通的公园,但它却具有11种应急避难功能: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应急广播功能。当发生地震、突发事件或其他灾害时便可立即投入使用,保障居民在受灾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   对于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为何被选为首个试点,有关负责人指出,随着北京城市的高速发展,防灾减灾工作日益重要,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早在1993年就提出来了,一直在论证研究阶段,政府的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避难场所的用地及疏散道路现状以及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准都进行了深入调研,元大都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就是经过深入的考察而从其他公园中挑选出来率先进行试点建设的。   同时,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被选为首个应急避难场所是由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它拥有4.8公里的狭长身躯,可以使应急避难场所的外围周长达到最大化,在疏散时能够做到迅速有序;同时公园横跨6条街道,被自然分解为7个避难区,可以为亚运村街道办事处、小关街道办事处、安贞街道办事处及和平街街道办事处的近25万居民提供避难场所。   打造更多的“绿色安全岛”   6月17日,“北京城八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会议”在北京市市政管委召开。会议研究决定,2004年年底前,北京市将建成19处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282万平方米,在灾害发生后或其他应急状态下,可以同时为140万人提供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处处长蒋志辉介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共安全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近年来,通过城市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一批环境脏乱的“都市村庄”得到了治理,过去城市公共安全的高危区,如今成了宽阔的道路和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进一步将其建设成应急避难场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同时,也使城市环境整治工作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更深刻的意义。   他指出,应急避难场所,是在灾害发生后或其他应急状态下,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增加了城市的功能。城市公共绿地等平时具有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在修建应急避难场所后,当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时,配合的设施和设备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具有防灾避难与救助的功能。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设计要求包括: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将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等改建为应急避难场所;它一般以10000平方米以上为好;要保证应急疏散通道畅通无阻;应急避难场所附近的重要路口要设明显标志牌,为人们提示疏散方向、位置和应急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内要具备以下防灾应急生活和指挥工作功能:一般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棚宿区、应急照明用电和应急厕所等最基本功能。较大或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立应急指挥部、应急照明用电、应急停机坪、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供应处、应急卫生防疫站、应急发电设施、应急监控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广播等设施。当地震、火灾等突发性灾害降临时,去就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在此次会议上,有关负责人就北京为何大建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北京更是处于强地震带上的都市,历年来在北京和其周边发生的地震对北京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北京市的防震减灾工作依然十分艰巨。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将极大地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全市的应急避难能力。   有关负责人同时称,北京作为首都,其安全和稳定对全国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人们对社会公共安全和政府应急反应能力寄予了更高期望。美国“9·11”、西班牙爆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城市公共安全成为广为关注的话题。北京市民也在审视政府的应急避难措施和应急反应能力。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