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建不可忽视“人本意识”

admin 2004-07-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张国伍教授对北京市刚建成的轻轨13号线不与原地铁环线直接对接提出质疑,认为城铁地铁不对接不仅让乘客不方便,而且一旦遇到灾难事件,抗干
  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张国伍教授对北京市刚建成的轻轨13号线不与原地铁环线直接对接提出质疑,认为城铁地铁不对接不仅让乘客不方便,而且一旦遇到灾难事件,抗干扰能力亦会相当差。   这种担忧的直接诱因恐怕还是因为北京7月10日的大暴雨。这场大暴雨全面考验了北京的城市规划、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管理系统,这其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让人,包括我们的政府深刻反思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并反思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7月10日的暴雨来的十分及时,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城市的建设绝不只是“面子工程”,城市的“里子”才更加深刻地嵌在百姓的生活当中。政府作为公共部门,责任是建立完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而非建设漂亮但功能不完善的建筑,或是片面考虑建设的容易程度,但却以牺牲百姓的方便为代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政府官员存在树立“政绩牌坊”的意识或是潜意识是一个关键因素。   正是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高楼拔地而起,但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却跟不上;道路不断在修,但人们却不能从道路的增加中享有更多的出行方便;城市绿地大片大片地增加,但除了能吸引众人的眼球,部分改善周边环境,百姓似乎享受不到比较实在的好处。归根结底,是这些建设忽视了以人为本,强调形式胜过了内涵;是政府片面强调了硬件设施这样的硬指标,忽视了对人本精神、文化内核等的建设。   考虑政绩、注重短期效益的建设,尽管在和平时期不会出太大乱子,可一旦出现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或是人为损害,这些设施的缺陷就会显现出来,而且此时的这种缺陷往往会被放大数倍。   如果事先就树立了充分的“人本意识”,并在城市建设上予以体现,那么,突发事件带来的灾难就会被缩小若干倍,百姓的损失也就会降到最低点,而化解风险抵御灾害的能力恰恰是一个普通百姓幸福生活的“硬指标”。   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人们安居乐业,让建筑服务人、造福人、庇护人,而不是让人迁就建筑。忽略政绩意识,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是我们的政府搞好城市建设、建立“人本城市”的关键!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