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中原城市群院士行”考察结束 众院士看好中原文化

admin 2004-04-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赴洛阳观牡丹、看龙门、探“天子六驾”博物馆,到开封游“清明上河园”,在郑州参观河南博物院,这似乎更像一个旅游团队的路线,却是难得来河南的9位两院院士和20多位专家的主
  赴洛阳观牡丹、看龙门、探“天子六驾”博物馆,到开封游“清明上河园”,在郑州参观河南博物院,这似乎更像一个旅游团队的路线,却是难得来河南的9位两院院士和20多位专家的主要考察路线。他们考察的对象是中原城市群。从4月12日开始,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为首的“中原城市群院士行”在河南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这样的安排别有深意,培育中原城市群,把切入点放在文化和生态上,恰恰是我们原有的规划当中需要补充的。这次来河南考察的院士和专家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泰斗级人物,例如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等都是集“官、学、研”于一身的专家,这和他们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影响重大不无关系。在专家面前,我们的中原城市群规划提的时机是否成熟?规划是否到位?目标是否合适?具体措施是否得力有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会得到专家们怎样的答复?在答案最终揭晓之前,心中忐忑的,肯定不止省发改委主任张大卫一人。“先谈文化,因为它是城市的根”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料”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城市文化课题组”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院士笑称河南是他的旧游地。50年代他曾经在河南的某个工地上接受过“再教育”。但吴院士跟河南的缘分远不止此,80年代,吴院士曾经主持进行过开封市的保护规划。   在谈到对中原城市群规划的看法时,吴院士说,应该着重考虑城市化跟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吴院士说,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而振兴东方文化又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意,因此,中原文化大有可为。   本来在此次院士们河南之行的行程中安排有去开封考察的内容,由于时间有限,最终还是取消了,但吴良镛院士还是自己抽时间去了一趟开封。回来之后他告诉记者,看完开封后他“放心”了。   “我非常反对假古董,”在闲聊中,吴院士和其他院士戏称不中不西的假古董“不是东西”。吴院士表示,他本来十分担心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会建设成假古董,但看完后认为,它“还是有文化根据的”。“里面的房子建的也不高,不是很铺张,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手工业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吴院士对此非常赞赏。   吴院士认为,经济可以全球化,但文化必须是民族的。“河南要为自己的中原文化而自豪”,他说,文化首先要有自己的特色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吴良镛表示,河南是个人口大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进城的压力非常大,要实现平稳过渡,一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而河南的特色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行业。   “我要先从文化谈起。”邹德慈院士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谈起了文化。邹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作为副组长,他承担的“城市化”项目课题是“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和基础条件”。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邹院士的研究离文化好像都有些远,但他偏偏选择了从文化谈起。   “任何城市的经济、科技等都在进步,可是城市的根在它的历史文化之中。”邹院士说,一个城市群的形成要有几方面的基础,其中文化是很重要的一块。邹德慈表示,中原的9个城市要形成城市群,不仅要求这些城市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互补性、交通要方便、区域内城镇要有一定的密度,它们之间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联系也非常重要。“生态问题要专项规划”   “我是第一次来郑州,坐飞机进入河南境内的时候,我特意看了一下,第一感觉就是灰蒙蒙的一片。”唐孝炎院士说,虽然全国都是这个情况,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还是要特别注意城市生态的问题。   4月12日恰逢第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原定安排院士们观看当晚的开幕式晚会“群星灿烂”。但唐院士当晚却约见了河南省林业和环保部门的负责人,详细了解中原城市群的生态状况。   郑州到洛阳之间规划的是工业走廊,唐孝炎院士对此表示赞同。她告诉记者,这一带的地形不利于发展农业,但是水源充足,适合发展成片工业。“成片的工业是否会造成大的污染?这个问题如果现在不考虑好,以后的麻烦会更大,因为污染会随空气的流动转移,这对以后的工业发展是个很大的制约,而且损失难以挽回。”唐院士对此忧心忡忡。   “作为一名环境问题专家,我们时刻处在忧虑之中。”钱易院士说,我们现在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但对经济发展时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压力情况却缺乏规划。“但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钱院士肯定地说,从国际上的发展情况看,发展资源节约型城市或者进一步发展到资源脱钩型城市是整体趋势。   钱易院士给记者举例说,德国颁布了工业循环法,规定所有的生产企业都必须尽量回收自己的产品,进行生产再利用。“我赞成大体框架”   “我对中原城市群的总体构想很赞成。”周干峙院士说,中原城市群规划在全国城市群网络中有重要地位。他说,从目前来看,中原城市群中城镇的密度有些稀松,需要进一步发展,使城镇间的弱相互作用发展到强强相互作用。同时,河南是个农业大省,一定要重视对农村小城镇的培育。   “在城市群中核心城市要大发展,建设郑州和洛阳两个大都市。”周干峙告诉记者,在郑州和洛阳之间大力发展工业是符合实际的,同时也有个非常有利的条件,那就是这也是一个文化带。“文化资源会越来越升值。”周院士对此非常肯定。   此外,周院士认为城市的发展规模绝对不是越大越好。“郑州规划500万人,洛阳规划300万人应该是相当时期内的一个极限。”周院士说,现在的发展应该紧凑,但要给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当城市人口超过300万人以后,城市的交通状况会出现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必须要有轨道交通。在中原城市群的规划里,应该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我对中原城市群前景看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是我国城市经济研究的泰斗,他曾经为国务院多个部门进行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预测。“我以前的预测都比较保守,我对中原城市群的前景看好,希望最后也能够证明是保守的。”李院士告诉记者。   李院士说,城市化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而要打造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搞好地区产业结构的整合很重要,要尽量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如果每个城市的产业结构都相同,结果肯定是失败的。”李院士告诉记者。   李院士表示,目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不高,主要是第三产业没有上去,交通、商贸、物流、旅游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定要在延长产业链条上多下工夫。   “河南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但主要不在风景上。河南的风景比不过黄山、西湖,但中原的文化和文物谁也比不上。”李院士说,看了龙门石窟和河南博物院,非常震惊,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但是,河南缺乏高质量的讲解员,李院士说:“我在德国考察时,他们的讲解员讲得非常好。后来一问才知道,人家是大学的讲师,是来义务当讲解员的。”   在原来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打造”一词提得非常多,这也是我们最近听到的越来越多的新名词之一,但院士们认为,“打造”一词不妥,显得有些生硬,有割裂历史另起炉灶之嫌。   “可以用培育而不是打造。”邹德慈院士告诉记者,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应该从每个城市的传统和特色出发,充分考虑原有的客观因素。“城市的发展要有个性,在一个城市群里面也是如此。”邹德慈院士说。   说实话,或许一个的词语的变化对整个的中原城市群规划而言不会溅起来大的“水花”,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波纹”而已,但从这个“波纹”当中,院士们对中原城市群的重视和期望足以一斑窥豹。在泰斗面前,我们的中原城市群规划还有很多不足,但从这一个小小的“波纹”中,我们能看到泰斗们殷切的目光和赞许的微笑。   从4月12日到4月15日,院士们在河南省考察中原城市群的时间仅仅是4天。在这4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和对中原城市群的规划提出建议和意见。在院士们考察结束时,省委书记李克强对院士们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说,院士们来河南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这次考察针对性很强。我们会对院士们的意见逐一整理,逐条消化,而且作为以后制定详细规划时的重要参考。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