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广州最后四合院年内消失 拆除后将修图书馆书库

admin 2004-04-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提起“四合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其实四合院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并非北京专有,在南国广州,也曾有成片的四合院式建筑。记者日前获悉,广州最后一个四合院式建筑——北斋
提起“四合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其实四合院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并非北京专有,在南国广州,也曾有成片的四合院式建筑。记者日前获悉,广州最后一个四合院式建筑——北斋将于8月左右拆除,取而代之的将是中山图书馆七层楼的书库,届时“四合院”将永远地走进广州历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昨日,记者专门寻访了这座老建筑,了解到其中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北斋寻踪庭院深深隐闹市外墙残破内清幽记者在越秀中路下车,从广东省博物馆后面的巷门进去,走过红楼(明远楼),再往前走就看到一片低矮的平房建筑,带路的许伯说,这就是广州最后一座“四合院”——有名的“北斋”。挺立半个多世纪的北斋真的老了,外墙的红土批荡已大片脱落,露出红红的砖色。外墙上有多处明显改动过,不是这里堵了一个窗,就是那里又开了新窗。墙边围了一圈浅浅的古旧排水明渠。从东绕到西,记者总算找到了入口,门口钉着一个木牌,上书“北斋”。   穿过长满铁锈的大门和一条宽三米、长五六米的走道,记者仿佛走进了一个清幽的“世外桃源”,一个大大的庭园,种满了芒果、黄皮等果树,还有数不清的各种植物,清脆的鸟鸣回响在耳边。这个庭院由相连的四列平房合围而成,平房分两前后两排,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有的平房外放着锅盆碗碟,似乎在讲述寻常人家的温馨。   这时,东边房里走出一名老伯,忙着将一笼笼鸟雀搬到园中“放早”,屋里四名老街坊正静静地打着麻将。另有一名中年妇女,正在为房前的兰花浇水。记者上前与她搭讪,得知她叫萍姐。萍姐说,她在北斋出生,成长,已经住了40多年。据她说,这里最初是按26户建的,单门独户,又浑然一体,至今一直保持着这种“北方大院”的构局。后来又“加塞”了数户居民,院子才显得拥挤。   人宅情深游子日夜思故园住户难舍北斋情目前还有四户大学教授的后代住在北斋,他们异口同声笑称自己是“历史住户”。他们描述了北斋亦甘亦苦的生活。原来,北斋全部是两房一厅的格局,一般40平方米左右。但是院内没有厕所,最早的厕所是建在院外50米远。也没有厨房,住户们在院外另建了一间厨房,大约4平方米,每日午晚,几户人家一起炒菜,饭香菜香弥漫院内。后来,厕所和厨房都被拆了,居民只好在门前挖了化粪池,还统一在门前建起了一排厨房。   北斋是平房建筑,屋面特别高,全部吊起了顶,成了天然的隔热层,住起来很舒适。萍姐告诉记者,大热天,广州处处热浪滚滚,但一走进北斋,穿庭入屋,立刻可以感受到一股清凉。   唯一让住户不满的是,由于北斋毕竟“老”了,上世纪80年代时,不少屋开始漏水,有关部门派了工程队将屋顶瓦片全部换过,但是将两层瓦换成了一层瓦,防水效果更差。既使如此,居民们仍不停地对记者说,他们实在不舍得这个地方。   老住户们最舍不得的当数那个几百平方米的园子。据了解,为了满足教授们的爱好,建院时各家门前就留了足够大的空地,来种果树和花木,最早种下的是芒果、黄皮、木瓜等果树。萍姐说,她曾和同住的伙伴们采摘过不少水果,如今60年过去了,果树年年开花结果,大家却已各分东西。   萍姐说,搬走的住户们仍然保留着深深的“北斋”情。大家至今还保持着亲人般的交往,每年春节,但凡能赶回来的都会回北斋吃一顿团圆饭,连周边广东教育厅的邻居们也会来凑热闹。10号屋曾是一位华工教授的家,他的子女都出国了,但仍难忘北斋,于是十年后大家回到祖国,回到北斋,用双眼、用相机将北斋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看了个遍,照了个遍,然后揣着半辈子的回忆再远赴重洋。居民们说,这份亲人般的感情,又哪是高楼里“对门不相识”的现代文明生活所能获得的?   名人逸事考古学家商承祚力保陈家祠不拆萍姐告诉记者,北斋其实很有名。她有一名多年未联系的朋友,曾给她写过一封信,地址上只写着“广州市北斋×号”,结果竟是寄到了。这件事让大家发现,原来北斋这么著名的。   北斋的有名也与它的住户有关。一些国内知名的中大老教授就曾在此居住,其中名气最大的当数15号的商家,也就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商承祚先生的家。商承祚有一桩鲜为人知的功劳——陈家祠的保留他出了大力。当时大家都说拆了,他据理力争,认为不但不能拆,还要将它利用和发展起来。陈家祠最终逃过一劫,成为广州目前最受欢迎的景点。而当年,为了不让西堂被拆,商承祚也多次上书给有关部门,要求保留。但西堂最终被拆,这也成为商承祚的一大憾事。   记者昨日采访到商承祚的儿子和孙女。他们对北斋要拆齐声表示“可惜”。商女士认为,历史遗迹拆了就永远失去了,北斋这种历史久,建筑特别的民俗景观,有条件的话还是应当保留下来。商老先生则认为,西堂被拆已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与西堂一起的北斋也要消失,广州的四合院建筑就绝迹了,广州又少了一样民俗景观,确实让人叹息。   发展规划拆除北斋建书库住户8月前搬迁记者了解到,作为广东文化标志性建筑的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动工在即,8月左右北斋也要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将是中山图书馆七层楼的书库。   就北斋是否值得保留的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北斋产权所属——中山图书馆的馆长李昭淳。李馆长表示,北斋目前已经成为“都市里的村庄”了,虽然有专家学者将之称为南方的“四合院”,但他认为,北斋并不是四合院,因为四合院是以北京建制形式来命名的,而北斋只是外形类似,却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   李馆长认为北斋是时候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了。它让居民生活在一种旧式文明里,与现代文明生活脱了节。如院里没有厕所,每天早晨居民们都要去公共厕所倒“夜壶”;平房虽然冬暖夏凉,但又黑又湿,而且由于年代较久,白蚁丛生,居住极不安全。当初它没有与南轩、中斋和西堂一起拆除,是因为要留着作为中山图书馆的发展地。而目前,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已提上日程,北斋已经作为14400平方米的七层书库用地纳入规划。他认为,北斋虽然一直被认为是广州最后一座四合院,但是它的现状已经不适宜居住。虽然它是一个民俗景观,但是,相对建设文化大省的宏业来说,保留价值并不够改扩建的意义。   李馆长介绍说,北斋的拆建计划是很慎重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市规划局就同意建书库;去年7月,该馆向市文化局报批地块用于扩建时,明确周边只保留国民党一大会议、红楼和天文台,而北斋经文物专家鉴别后,一致同意可以拆。最近,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经向省计委报批,定下5个亿进行改造。据悉,这是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中一项大事,改扩建后的中山图书馆将成为广东三大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   目前,北斋已经不再进行维修,今年8月或最迟年底,北斋就要拆掉,进入改扩建工程的四通一平阶段。而8月前,中山图书馆将花1000多万元,买商品房租给现有住户或采取存量供房的方式卖给原住户。安民告示不日将贴出。届时,居民们将告别“都市里的村庄会”,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来龙去脉中大教授长居地曾与名人为邻里据了解,北斋所在地最早是广州的贡院,上世纪20年代,附近兴建了南轩、西堂、中斋等院落,与贡院一起成为中大的校舍,贡院在抗日战争时被夷为平地,1946年原地上建起了北斋,作为中大教授们的住房,并与南轩等合成大的四合院,其中只有西堂是两层楼房,其它都是平房。解放后,南轩、西堂、中斋被拆除,兴建了省博物馆和中山图书馆。   在这片四合院群里,最出名的是西堂,解放前就遍布名人足迹。曾为中山大学教授的鲁迅,就曾在设于西堂的中大教学楼里授课。而毛泽东第三次到广州,建立农民运动讲习所时,也曾住在西堂,从西堂经文明路到讲习所是他每日必经之路。此外,邓颖超等人也是西堂的住客。因此,当时拆西堂时,商承祚等老专家认为,西堂不仅留有众多历史名人的足迹,而且建筑形式极具民俗景观价值,拆之可惜,曾为此力保。   为什么南方会出现北斋这样的四合院?当时负责设计建造的华南工学院教授刘英智之女刘明慧女士向记者作了解释:刘英智是中国早期的留日学生,比较喜欢日本的平房建筑,再加上他对北方四合院建筑也很有研究,因此,当中大委托他为大学教授们设计住房时,他的首选就是四合院式建筑。而且,当时中大有许多教授是北方人,建四合院也可适应他们的居住习惯。另一个原因是,当时人们都穿木屣,如果建成西堂那样的楼房,走道上木屣声极易影响他人的工作休息,而作为平房的四合院则无此隐忧。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