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长安已成为西安发展速度最快最具竞争力的地区

admin 2004-04-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3月23日,雨过天晴,笔者登上少陵园畔。远处青山峻岭依稀可见;近处一座座大学校园初现规模,一个个园区脚手架井然林立。几年前这里还是田园牧歌,如今一个以科技、教育、商贸、旅游
3月23日,雨过天晴,笔者登上少陵园畔。远处青山峻岭依稀可见;近处一座座大学校园初现规模,一个个园区脚手架井然林立。几年前这里还是田园牧歌,如今一个以科技、教育、商贸、旅游为主的现代产业群正在迅速成长。长安已成为西安乃至陕西发展速度最快、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干部群众说:长安好像架在了车轮子上;市上领导讲,长安规划气势大、开发力度大、发展变化大,鼓起了精气神。明眼人却都知道,这是长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   一看:科学定位赢品牌   在长安采访,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这里的城乡差别正在日益缩小。走过恢弘的长安广场,踏上双向六车道的韦郭公路,只见西北政法学院、西安邮电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新校园,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郭杜工业园路网纵横交错,崭露出强劲的后发优势。这个张扬着巨大发展潜力,显现出无限活力的新城区,有赖于新长安发展观的确立。如果说2001年,长安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以城市化建设为核心,以“一带九园”建设为重点,实现高新技术、高等教育、旅游休闲、都市农业、商贸三产“五大突破”,使长安在新一轮发展和竞争中尽占先机,赢得品牌。那么去年7月,不满足现状、勇于创新的长安决策者,冲破传统观念束缚,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将视角触向世界,又一次大胆提出了实施“新长安战略”、打造西安副中心的宏伟构想,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高尚发展区的生动诠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教文化生态新区,增强区域自主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长安在西安乃至陕西的领先地位,科学框架了长安新的更大的奋斗目标。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建设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规模改造旧城、高标准建设新城,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成为长安追求竞争力的主阵地。构筑以“一带九园”为基础,以吸引多个国内外企业总部和专业化产业园为核心的魅力长安;塑造以名牌大学为依托,以软件研发企业为主体,集产学研和孵化机构于一体的知识长安;创建以西部绿洲为中心,以“四塬、三水、二路、一带”为绿化重点的生态长安,不仅吻合了长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丰富了长安规划内容,明晰了长安未来的科学发展定位,也为实现“长安西安领先”的大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看:环境创新赢先机   “抓建设搞开发,不能追求经济增长率,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百姓利益为政绩”,这是长安区委书记钱引安、区长杨立常说的一句话。去年以来,长安区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既要看招商引资等经济指标,又要看环境治理、就业和社会保障;既要看经济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全区先后治理秦岭北麓旅游发展带不符合生态的项目30多个,使百里终南山绿色长廊焕发生机。  招商引资中污染项目不要,异地废弃项目不要,国家淘汰项目不要。长安区遵循无污染、前沿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引进的项目,坚持与环保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滦镇、子午街办有6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前来洽谈,他们在考察中发现项目有污染危害,毫不犹豫将其拒之门外。地处城区以南,大学城附近的(左氵右橘去木)河在治理后,近千亩水面碧水荡漾,水鸟群集,不少开发商看中这片风水宝地,要出重金开发房地产,长安区不为眼前利益所诱惑,力排众议,请来专家,高水平规划设计了“樊川湖”,建起了供市民休闲的(左氵右橘去木)河公园。生态建设对外商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目前全区已引进项目416个,合同内资277亿元,合同外资8100万美元,建成投产项目252个。   三看:统筹发展赢民心   立足区情,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和扶持政策,鼓励乡镇、街办在差异化竞争中统筹联动,培育优势,是长安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的一项策略。撤县设区的长安,加速迈向城市化,但目前农村农业仍是重点,农民增收仍是关键。区委、区政府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改往年建大棚定任务,抓养殖下指标的做法,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把结构调整的决策权真正交给农民,用科学政策引导农民调结构,务果菜、种花卉、建基地、搞示范,先后建起了高桥、细柳、杜曲、大兆等五大产业基地和十个养殖小区,引进了西安闻天集团、陕西红叶集团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和乡村集贸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网络,不仅拉动了特色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统筹区域发展,构建社会资源共享机制,是长安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区上建立了专款扶持资金,加快山区建设,对缺乏发展条件的山区乡村,依靠财政支持和市场手段,实施“移民工程”,目前全区已有151户、550名移民下山,基本实现了有居有业。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