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态省: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admin
2001-12-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1988年,海南迎来了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央决定设立海南省,办经济大特区。海南的基本情况、建省办特区的指导思想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决定了海南要为中国的后发展地区探索
1988年,海南迎来了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央决定设立海南省,办经济大特区。海南的基本情况、建省办特区的指导思想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决定了海南要为中国的后发展地区探索一条有效的发展道路。海南从建省到提出建设生态省正是经历了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思想从提出到完善,直至被普遍接受、广泛认可的全过程,客观上可以说,海南的发展反映了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展地区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海南发展的比较优势
海南建省和办经济特区有其特定的背景,是继4个城市型经济特区之后设立的。一方面有前面尤其是深圳特区发展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另一方面,海南特区范围以省建制,包括广阔的农村,发展起点低,经济结构原始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建设资金缺乏,一句话,几乎所有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如“老、少、山、边、穷”等问题在这里都普遍存在。然而海南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区位、资源、环境、体制等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
首先是区位。海南虽然地处中国边陲,与内地联系诸多不便,但从宏观的区位看,海南四周环海,处于经济活跃的东南亚经济环带的中央,毗邻香港,遥望台湾;向外看,位于西太平洋环岛链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向内侧背靠大陆,处于大西南出海口的位置。另外,如果考虑面向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其他东盟各国的市场,以及海南位于中国大西南的出海要塞,其区域优势就更明显了。
其次是资源。海南全省都处在北回归线以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其陆地面积34000平方公里,占全国热带地区面积的42.5%,可利用面积达98%,全省可作为热带大农业用地有306万公顷。而且热带气候使其土地资源更显珍贵和不可替代;海南至今仍完整保持着热带自然风貌的海岛,有着绚丽的热带海滨景观、完整多样的天然植被、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地热、温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海南除了拥有可观的钛、锆、石英、铁、黄金等矿产资源和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外,在其海域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据对已获取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预测,南海主要盆地中有几十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和几百亿吨的石油远景储量。这是海南据以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客观物质基础。
第三是环境质量。优良的环境质量是人类住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住区环境逐渐成为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要素。海南受南海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扩散条件好,四周临海,尤其东、南濒临太平洋,水交换稀释能力强,陆地环境湿热,大部分地区高温高湿,物质循环快,以上特点使得海南环境容量较大。由于后发展以及建省以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被誉为未被污染的“净土”。海南迷人的热带风情和优良的环境质量,使之在以自然景观资源为本的旅游业、以优质环境为条件的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
第四是体制。海南为建省开始构建体制时,就利用中央赋予的政策,进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创新。事实上,海南在建省后的体制创新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起到了示范作用。建省之初,就正式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目前,仍走在全国之前的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实施物价、企业体制改革,进行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人事制度、公路交通规费征管制度、投资体制和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实施企业法人登记制度,改审批制为登记制。以上8项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海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由于长期的投资不足,海南的传统产业不发达,发展远远落后于内地,甚至许多日用品都需从内地输入。这导致海南启动发展的起点低,经济实力较小。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传统产业不发达,客观上也避免了海南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内地竞争发展传统工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的跳跃式发展。海南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包袱较小,也为海南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南建省后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海南建省面临着种种的发展机遇和选择,也存在着种种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指导思想,加快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现代化,使全省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一直在为此而努力探索。
建省伊始,省委、省政府就确立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发展经济。前一届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优美的环境是海南人民的饭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海南人民的饭碗。破坏环境就是砸了海南人民的饭碗。”所有这些,都是基于要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海南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来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时期,海南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环境保护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海南基本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的确立上,一直是模糊不清、摇摆不定的,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海南经济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出现了较大的反复。特别是90年代初期出现的房地产热引起的“泡沫经济”遗留下一系列问题,给海南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影响了海南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认真总结经济发展成功取得的经验和挫折带来的教训,结合海南的实际,确立了“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找准了海南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并先后作出了“环境就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破坏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后来确立建设生态省的基本战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1999年2月6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3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海南省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7月30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赋予了建设生态省的法律地位。这既是对海南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充实和完善,也可以说是海南成为经济特区11年来不懈探索的必然选择。
海南生态省的内涵与核心思想
建设生态省,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以保持海南环境资源独特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高效生态产业发展与弘扬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省的经济发展,要跨越“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阶段,突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高效的生态型经济。生态省建设将以生态合理性为准则,鼓励有利于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经济活动,摒弃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观念和行为,最终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因此,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我们认为,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上全面理解和推进生态省建设。从决策高度上看,建设生态省不仅是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而且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海南将建设生态省确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对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从内容来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仅是生态省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省建设内容涵盖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5个主要方面,范围涉及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以及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等诸多行业;从对策和措施来看,生态省建设中解决环境问题不再只是传统的被动式地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科技手段治理末端污染,而是采取积极的主动的对策和措施,由治到防,由单一治理到综合防治,由局部治理到区域规划防治。通过产业区域性和结构性调整,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推行清洁生产,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促使各类产业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产生减量化、对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强调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生态产业列入优先发展领域,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在经济发展中消化或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不能将生态省建设仅仅理解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只有全面理解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才能正确认识生态省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避免把生态省建设局限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只有全面理解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思想,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陷入“经济发展必定带来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必定阻碍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思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只有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才能摆脱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海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以来,全省上下根据《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按照生态省建设目标分步实施的要求,从生态产业、人居环境、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积极推进了生态省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全省形成了齐抓共管局面
为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领导,省委、省政府建立了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了生态省建设办公室。各市县也相应地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省每年都滚动式地制定生态省建设工作意见,根据每年的工作重点,将任务分解下达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政府,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并由省生态办对照工作意见,对各市县、各部门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对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设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生态省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和督办制,有力地加强对生态省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及时解决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使生态省建设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推进。目前,初步形成了全省各部门、各市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生态经济得到发展
生态省应以生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本质特征。生态经济必须有发达的生态产业群作为支撑。因此,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省建设的核心任务。
在工业方面,海南省遵循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以大工业为主,不搞遍地开花,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发展工业,把有限的污染源控制在一定区域之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
在农业方面,海南省积极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充分发挥海南的热带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鼓励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
在旅游业方面,海南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作为资源来经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三)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海南省把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作为提升住宅品位和档次、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动力。实施“百镇建设计划”,鼓励发展商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四)环保工作得到加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海南省积极开展“一控双达标”工作,新增污染得到严格控制,废水、废气排放量减少,一批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始终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实行退耕还林、退塘还林、封山育林,实施红树林、海防林、天然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开展“两林一礁”整治、矿业秩序整顿、盘活闲置土地专项治理工作,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土地生态化整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初步建立起大环境大资源的管理框架。
(五)生态意识普遍提高
海南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的生态文化氛围,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对生态省建设的认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全省上下对生态省建设逐渐形成了共识,初步形成了一个全省各阶层广泛参与、各部门和市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实施生态省建设两年来,海南省在社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有效消化,全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继续领先全国先进水平。
海南发展的比较优势
海南建省和办经济特区有其特定的背景,是继4个城市型经济特区之后设立的。一方面有前面尤其是深圳特区发展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另一方面,海南特区范围以省建制,包括广阔的农村,发展起点低,经济结构原始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建设资金缺乏,一句话,几乎所有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如“老、少、山、边、穷”等问题在这里都普遍存在。然而海南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区位、资源、环境、体制等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
首先是区位。海南虽然地处中国边陲,与内地联系诸多不便,但从宏观的区位看,海南四周环海,处于经济活跃的东南亚经济环带的中央,毗邻香港,遥望台湾;向外看,位于西太平洋环岛链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向内侧背靠大陆,处于大西南出海口的位置。另外,如果考虑面向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其他东盟各国的市场,以及海南位于中国大西南的出海要塞,其区域优势就更明显了。
其次是资源。海南全省都处在北回归线以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其陆地面积34000平方公里,占全国热带地区面积的42.5%,可利用面积达98%,全省可作为热带大农业用地有306万公顷。而且热带气候使其土地资源更显珍贵和不可替代;海南至今仍完整保持着热带自然风貌的海岛,有着绚丽的热带海滨景观、完整多样的天然植被、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地热、温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海南除了拥有可观的钛、锆、石英、铁、黄金等矿产资源和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外,在其海域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据对已获取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预测,南海主要盆地中有几十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和几百亿吨的石油远景储量。这是海南据以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客观物质基础。
第三是环境质量。优良的环境质量是人类住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住区环境逐渐成为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要素。海南受南海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扩散条件好,四周临海,尤其东、南濒临太平洋,水交换稀释能力强,陆地环境湿热,大部分地区高温高湿,物质循环快,以上特点使得海南环境容量较大。由于后发展以及建省以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被誉为未被污染的“净土”。海南迷人的热带风情和优良的环境质量,使之在以自然景观资源为本的旅游业、以优质环境为条件的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
第四是体制。海南为建省开始构建体制时,就利用中央赋予的政策,进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创新。事实上,海南在建省后的体制创新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起到了示范作用。建省之初,就正式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目前,仍走在全国之前的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实施物价、企业体制改革,进行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人事制度、公路交通规费征管制度、投资体制和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实施企业法人登记制度,改审批制为登记制。以上8项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海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由于长期的投资不足,海南的传统产业不发达,发展远远落后于内地,甚至许多日用品都需从内地输入。这导致海南启动发展的起点低,经济实力较小。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传统产业不发达,客观上也避免了海南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内地竞争发展传统工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的跳跃式发展。海南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包袱较小,也为海南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南建省后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海南建省面临着种种的发展机遇和选择,也存在着种种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指导思想,加快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现代化,使全省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一直在为此而努力探索。
建省伊始,省委、省政府就确立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发展经济。前一届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优美的环境是海南人民的饭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海南人民的饭碗。破坏环境就是砸了海南人民的饭碗。”所有这些,都是基于要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海南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来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时期,海南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环境保护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海南基本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的确立上,一直是模糊不清、摇摆不定的,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海南经济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出现了较大的反复。特别是90年代初期出现的房地产热引起的“泡沫经济”遗留下一系列问题,给海南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影响了海南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认真总结经济发展成功取得的经验和挫折带来的教训,结合海南的实际,确立了“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找准了海南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并先后作出了“环境就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破坏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后来确立建设生态省的基本战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1999年2月6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3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海南省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7月30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赋予了建设生态省的法律地位。这既是对海南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充实和完善,也可以说是海南成为经济特区11年来不懈探索的必然选择。
海南生态省的内涵与核心思想
建设生态省,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以保持海南环境资源独特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高效生态产业发展与弘扬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省的经济发展,要跨越“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阶段,突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高效的生态型经济。生态省建设将以生态合理性为准则,鼓励有利于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经济活动,摒弃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观念和行为,最终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因此,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我们认为,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上全面理解和推进生态省建设。从决策高度上看,建设生态省不仅是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而且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海南将建设生态省确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对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从内容来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仅是生态省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省建设内容涵盖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5个主要方面,范围涉及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以及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等诸多行业;从对策和措施来看,生态省建设中解决环境问题不再只是传统的被动式地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科技手段治理末端污染,而是采取积极的主动的对策和措施,由治到防,由单一治理到综合防治,由局部治理到区域规划防治。通过产业区域性和结构性调整,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推行清洁生产,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促使各类产业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产生减量化、对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强调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生态产业列入优先发展领域,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在经济发展中消化或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不能将生态省建设仅仅理解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只有全面理解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才能正确认识生态省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避免把生态省建设局限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只有全面理解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思想,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陷入“经济发展必定带来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必定阻碍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思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只有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才能摆脱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海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以来,全省上下根据《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按照生态省建设目标分步实施的要求,从生态产业、人居环境、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积极推进了生态省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全省形成了齐抓共管局面
为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领导,省委、省政府建立了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了生态省建设办公室。各市县也相应地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省每年都滚动式地制定生态省建设工作意见,根据每年的工作重点,将任务分解下达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政府,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并由省生态办对照工作意见,对各市县、各部门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对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设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生态省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和督办制,有力地加强对生态省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及时解决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使生态省建设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推进。目前,初步形成了全省各部门、各市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生态经济得到发展
生态省应以生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本质特征。生态经济必须有发达的生态产业群作为支撑。因此,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省建设的核心任务。
在工业方面,海南省遵循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以大工业为主,不搞遍地开花,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发展工业,把有限的污染源控制在一定区域之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
在农业方面,海南省积极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充分发挥海南的热带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鼓励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
在旅游业方面,海南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作为资源来经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三)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海南省把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作为提升住宅品位和档次、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动力。实施“百镇建设计划”,鼓励发展商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四)环保工作得到加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海南省积极开展“一控双达标”工作,新增污染得到严格控制,废水、废气排放量减少,一批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始终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实行退耕还林、退塘还林、封山育林,实施红树林、海防林、天然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开展“两林一礁”整治、矿业秩序整顿、盘活闲置土地专项治理工作,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土地生态化整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初步建立起大环境大资源的管理框架。
(五)生态意识普遍提高
海南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的生态文化氛围,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对生态省建设的认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全省上下对生态省建设逐渐形成了共识,初步形成了一个全省各阶层广泛参与、各部门和市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实施生态省建设两年来,海南省在社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有效消化,全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继续领先全国先进水平。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