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南水北调建成超级生态环保工程

admin 2001-12-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记者从长江水利委员会了解到,我国将努力把调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惠及华中、华北与华东三大地区的生态环保工程。   据了解,可望改善这几个地区居民
  记者从长江水利委员会了解到,我国将努力把调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惠及华中、华北与华东三大地区的生态环保工程。

  据了解,可望改善这几个地区居民人居环境的这一工程,规划总调水量380至480亿立方米,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分东、中、西三线调水。目前,涉及这一工程总体规划的12个专题已全部完成并通过专家验收,除西线仍处于勘测规划阶段外,中线与东线已全面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并将于明年正式动工。

  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说,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将全面缓解京、津、冀、豫、鲁及黄河上中游的青、甘、宁、内蒙、陕、晋等10多个省市的水危机。其中,中线工程建成后,不仅可解除汉江流域洪涝的威胁,还将每年给华北地区带来800亿元的经济效益。

  为绿化南水北调总干渠而进行的一个种草试验最近也取得成功。主持试验的水利部高级工程师王兰生介绍说,未来的南水北调总干渠将建成纵贯南北的绿色风景线。目前,有关部门还计划通过南水北调恢复和改善华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解除华中汉江流域水患威胁,并通过投资治理东线工程沿线的水污染而使华东地区受益。

  “华中水多为患,华北水少致灾”,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南患北忧”。由于干旱缺水,华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靠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日趋严重的水危机已给这一地区带来“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有地皆裂”的恶劣生态环境。

  记者沿中线调水路线采访,在被誉为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晴雨表”的白洋淀看到,昔日大面积的水域已被疯长的芦苇取代;几乎断流的黄河郑州段,宽阔的河床上,仅流淌着几股细流,不时有农民在浅河里淌水摸鱼;昔日“滔滔河水入海流”的景观,在海河已不复存在。

  据介绍,目前,华北地区的水面占陆地总面积的比率已由五十年前的5%下降为0.35%;天津的19条主要行洪河道现有14条干涸;北京、河北的地表水水质污染范围已分别达到监测河长的57%和75%。

  地下水的大量超采,还使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面沉降裂缝。据长期研究华北水危机的水利专家刘振邦介绍,天津近年来的地面沉降累积已超过2米,沉降速度居全球第一;河北的平原地区已发生地面裂缝200多条;华北沿海地带还出现地面沉降带来的海岸向内陆侵移等,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环境。

  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的汉江,历史上洪灾频繁,建国后中国政府不得不在其中下游修建了1个大型分洪区和14个蓄洪区,以容纳洪灾出现时河道无力下泄的河水。而资源性缺水的华北地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修建机井,大量开采地下水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工业与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的战略构想。从此,我国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水利工作者便开始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研究。1972年,我国投资建成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打下了基础,也初步改变了汉江中下游防洪形势。

  水利专家宋信荣分析说,汉江目前的防洪能力仍然只能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这里自1935年以后就未发过特大洪水,因此出现特大洪水的概率越来越大。如遭遇1935年那样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必须动用分蓄洪工程分洪,将转移以百万计的人口,经济损失至少数十亿元人民币。而且,仍难以确保汉江堤防的安全,一旦决堤,还将给汉江中下游地区的1200多万人口,1700多万亩耕地及包括武汉在内的众多城镇、工业和交通设施带来“毁灭性灾害”。

  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介绍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先必须加高汉江上的丹江口大坝。这样不仅可以根除汉江水患,改善中下游地区上千万人的生存环境,并通过在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新建专用渠道,将丹江口水库清洁的汉江水输送到华北,恢复和改善那里的生态环境。

  国家有关部门表示,保护生态环境一直是中国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提。目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在按国务院“先治污后调水”的要求,着手水污染治理,治理的目标是全线达到三类水。中国环境科学院的调查表明,按三类水的目标治理,仅通过兴建污水处理厂的方式进行点污染治理,其投资就超过数百亿元人民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山东等省市的生态环境也将因此得到极大改善。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