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重塑"江南第一古镇"开年启动
admin
2001-12-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山西云岗石窟、西藏罗布林卡,上周,世界文化遗产名苑里又种下两朵九洲大地上的奇葩。东海之滨的朱家角,悠然神往。
与此同时,周庄、南浔、乌镇等江南六古镇紧锣密鼓,为明
山西云岗石窟、西藏罗布林卡,上周,世界文化遗产名苑里又种下两朵九洲大地上的奇葩。东海之滨的朱家角,悠然神往。
与此同时,周庄、南浔、乌镇等江南六古镇紧锣密鼓,为明年二月的世遗终审评定做准备。相邻其间的朱家角,百感交集。
再振雄风正其时。昨天,朱家角群情激奋,从上海市政府传来消息,根据“一城九镇”开发统一部署,以保护古镇为重点、以中国文化为特色、以发展旅游为载体,重塑“江南第一镇”,朱家角新一轮建设开年将正式启动!
蓦回首古镇怅然迷失
“我是恨铁不成钢呀……”回想当年,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一声长叹多少憾,“我就敢说这句话,朱家角本是江南第一镇!”
决非妄言。江南地区最大的古镇、菘泽文化最早发源的古镇、上海最后留存的唯一古镇——独集三“最”于一身,上海觅乡关,舍朱家角其谁?
“乡关,家乡也。”《辞海》曰。在广义上,它代表了人类对精神家园的向往与回归。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朱家角最初是江南七古镇之魁首——成陆于7000年前,古镇河道纵横,老宅林立,恢宏大气。偏居远郊,依依古风历战乱、经文革,终以侥幸:“江南第一”石拱放生桥、“江南第一”函大隆酱园、“江南第一”城隍庙双面戏台、“江南第一”……哪一个不是罕世之宝?更具价值的是,申江畔最早刀耕火种的先民们,就是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到缤纷的现代。
然而,差在一念间!“江南七古镇”申遗设想,终因一镇之短视而成为缺“角”的遗憾。那是个开发建设规模空前的年代,人民太想过上好日子了,在“旧貌换新颜”的口号声中,仅江南一地,200多个古镇到90年代末只留存不到两位数。身逢其时,朱家角又怎能独善?
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被抹粉涂脂的“明清一条街”取代;一根根乡镇工厂烟囱在古巷旧宅的废墟上拔地而起;古老的城隍庙辟成了污水横流的农贸市场;珍贵的前清酱园只独留两段粉墙,拥一扇圆月拱门诉说着被肢解的余痛。
哺育了上海先民的朱家角呵,就这样与“江南古镇”申遗失之交臂,迷失在简单化的“经济发展”间。忙于奔向“新生活”的上海人呵,蓦然回首,7000年的历史已隐没于千镇一面,何处是乡关?
细思量历史峰回路转
终于,朱家角投下保护古镇的第一笔钱。
缘何峰回路转?新认识带来新操作。
历史文化环境,她是一种载体,徜徉其间,“是现代人用心理景深实现着与历史景深超越时空的对话”,洗尽喧嚣浮华,凝结成心中圣洁的沉淀与永久的向往。留住历史文化环境,就是留住祖先、留住感情、留住精神家园的根。
1998年,朱家角提出“3年基本修复历史文化景点,5年全面恢复千年古镇原貌”,第一个古镇保护规划写出来了,第一笔修复资金投下去了,第一次作为文化旅游景点参加了全国旅交会,第一回觉得突兀在放生桥边的六层大楼是那样刺眼……这注定是一个人类历史发展到某个节点时才会达到的认识阶段。从改朝换代时的“革故鼎新”,到产业革命时的“工业化浪潮”,对历史文化,人类过去几千年或视为过时甚至反动的象征加以毁灭,或权作经济发展的要素施以掠夺,这种急功近利、以今灭古的偏执使得多少民族失落了自己的来路,如站在悬空的台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必然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到某个水平才会具备的现代化意识。“乱世藏金,盛世藏宝”,在百废待兴、温饱有忧的年代,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无非“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保护历史文化环境只能是业内人士的专擅。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有当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享受,对文化、对精神的渴求才成为共同心愿。
抹去了,城隍庙廊下横流的污水,搬出了,课植园庭内拥塞的课桌;逝散了,乡镇工厂里机器的轰鸣,传来了,漕港河上百年咿哑的橹声——从1998年到2001年初,朱家角投入1.5个亿,恢复历史文化景点12个,古镇风韵依稀再现。
然而,终究只是一己之力,资金、人才、观念、机制……都有所不能及。耳闻着将朱家角摒之于“中国江南六古镇”申遗报告送至联合国,眼看着APEC会议时众领导人配偶忘情于周庄浓墨淡彩间,起步已落人之后,如靠修修补补、小打小闹,想平起平坐已是不易,更何况“江南古镇之首”雄心尚在,激情未泯。
朱家角,要的是突飞猛进,要的是出奇制胜,要的是一次高起点上大手笔。
翘首极目是乡关……
展联动机遇千载难逢
机遇终于来!新世纪第一个暖春,上海城市建设再奏华章——“一城九镇”,重心转向周边,构筑国际一流大都市的城镇体系。这回,上海又一次领先全国,气魄非凡。这回,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镇、九镇中唯一定位中国特色的朱家角,与上海一起飞跃至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金秋送爽,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来到朱家角,语重心长殷殷期盼:朱家角要在“古”字上做文章,要大气一点,体现上海水平,体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个节点,在这个节点,“先进文化”第一次与“先进生产力”和“人民根本利益”相提组成指导新时期工作的“三个代表”;在这个节点,中国人开始理解并尊重民族的历史,开始体会并珍藏传统文化的美丽;在这个节点,朱家角保护古镇的自为上升为整个上海耕作精神家园的自觉。
“一城九镇”大联动——朱家角古镇定位效应显著,享受土地使用、财税支持、产业倾斜等多种优惠政策,昔日沪郊一隅的朱家角,如今身价百倍,今年古镇已与200多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十多亿资金到位。依托大上海,朱家角迅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朱家角镇内诸业大联动——国际范围招标,制定八大规划,以保护古镇为重点,以开发旅游为载体,一个“古”字是灵魂:把握“绿色”与“特色”,镇域各司其职;围绕“古”味和“水”味,旅游谨守尺度;古镇之内,遗迹修旧如旧,古镇之外,新老泾渭分明;土地物尽其用,为古镇保护提供充裕的资金;商业宁缺勿滥,为古镇发展营造文化的氛围;紧握时代,摒弃污染工业于镇门之外;立足传统,保证特色农产品薪继火传。
文化脉承,古为今用;两大联动,今为古用。奋发有为迎开年,朱家角甫一展翅,就有冲天之势。
梦曾回,浅渚波光鱼翔云影;今又现,拱桥流水枕河人家。日新月异大上海,情归此处是乡关!
与此同时,周庄、南浔、乌镇等江南六古镇紧锣密鼓,为明年二月的世遗终审评定做准备。相邻其间的朱家角,百感交集。
再振雄风正其时。昨天,朱家角群情激奋,从上海市政府传来消息,根据“一城九镇”开发统一部署,以保护古镇为重点、以中国文化为特色、以发展旅游为载体,重塑“江南第一镇”,朱家角新一轮建设开年将正式启动!
蓦回首古镇怅然迷失
“我是恨铁不成钢呀……”回想当年,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一声长叹多少憾,“我就敢说这句话,朱家角本是江南第一镇!”
决非妄言。江南地区最大的古镇、菘泽文化最早发源的古镇、上海最后留存的唯一古镇——独集三“最”于一身,上海觅乡关,舍朱家角其谁?
“乡关,家乡也。”《辞海》曰。在广义上,它代表了人类对精神家园的向往与回归。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朱家角最初是江南七古镇之魁首——成陆于7000年前,古镇河道纵横,老宅林立,恢宏大气。偏居远郊,依依古风历战乱、经文革,终以侥幸:“江南第一”石拱放生桥、“江南第一”函大隆酱园、“江南第一”城隍庙双面戏台、“江南第一”……哪一个不是罕世之宝?更具价值的是,申江畔最早刀耕火种的先民们,就是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到缤纷的现代。
然而,差在一念间!“江南七古镇”申遗设想,终因一镇之短视而成为缺“角”的遗憾。那是个开发建设规模空前的年代,人民太想过上好日子了,在“旧貌换新颜”的口号声中,仅江南一地,200多个古镇到90年代末只留存不到两位数。身逢其时,朱家角又怎能独善?
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被抹粉涂脂的“明清一条街”取代;一根根乡镇工厂烟囱在古巷旧宅的废墟上拔地而起;古老的城隍庙辟成了污水横流的农贸市场;珍贵的前清酱园只独留两段粉墙,拥一扇圆月拱门诉说着被肢解的余痛。
哺育了上海先民的朱家角呵,就这样与“江南古镇”申遗失之交臂,迷失在简单化的“经济发展”间。忙于奔向“新生活”的上海人呵,蓦然回首,7000年的历史已隐没于千镇一面,何处是乡关?
细思量历史峰回路转
终于,朱家角投下保护古镇的第一笔钱。
缘何峰回路转?新认识带来新操作。
历史文化环境,她是一种载体,徜徉其间,“是现代人用心理景深实现着与历史景深超越时空的对话”,洗尽喧嚣浮华,凝结成心中圣洁的沉淀与永久的向往。留住历史文化环境,就是留住祖先、留住感情、留住精神家园的根。
1998年,朱家角提出“3年基本修复历史文化景点,5年全面恢复千年古镇原貌”,第一个古镇保护规划写出来了,第一笔修复资金投下去了,第一次作为文化旅游景点参加了全国旅交会,第一回觉得突兀在放生桥边的六层大楼是那样刺眼……这注定是一个人类历史发展到某个节点时才会达到的认识阶段。从改朝换代时的“革故鼎新”,到产业革命时的“工业化浪潮”,对历史文化,人类过去几千年或视为过时甚至反动的象征加以毁灭,或权作经济发展的要素施以掠夺,这种急功近利、以今灭古的偏执使得多少民族失落了自己的来路,如站在悬空的台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必然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到某个水平才会具备的现代化意识。“乱世藏金,盛世藏宝”,在百废待兴、温饱有忧的年代,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无非“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保护历史文化环境只能是业内人士的专擅。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有当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享受,对文化、对精神的渴求才成为共同心愿。
抹去了,城隍庙廊下横流的污水,搬出了,课植园庭内拥塞的课桌;逝散了,乡镇工厂里机器的轰鸣,传来了,漕港河上百年咿哑的橹声——从1998年到2001年初,朱家角投入1.5个亿,恢复历史文化景点12个,古镇风韵依稀再现。
然而,终究只是一己之力,资金、人才、观念、机制……都有所不能及。耳闻着将朱家角摒之于“中国江南六古镇”申遗报告送至联合国,眼看着APEC会议时众领导人配偶忘情于周庄浓墨淡彩间,起步已落人之后,如靠修修补补、小打小闹,想平起平坐已是不易,更何况“江南古镇之首”雄心尚在,激情未泯。
朱家角,要的是突飞猛进,要的是出奇制胜,要的是一次高起点上大手笔。
翘首极目是乡关……
展联动机遇千载难逢
机遇终于来!新世纪第一个暖春,上海城市建设再奏华章——“一城九镇”,重心转向周边,构筑国际一流大都市的城镇体系。这回,上海又一次领先全国,气魄非凡。这回,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镇、九镇中唯一定位中国特色的朱家角,与上海一起飞跃至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金秋送爽,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来到朱家角,语重心长殷殷期盼:朱家角要在“古”字上做文章,要大气一点,体现上海水平,体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个节点,在这个节点,“先进文化”第一次与“先进生产力”和“人民根本利益”相提组成指导新时期工作的“三个代表”;在这个节点,中国人开始理解并尊重民族的历史,开始体会并珍藏传统文化的美丽;在这个节点,朱家角保护古镇的自为上升为整个上海耕作精神家园的自觉。
“一城九镇”大联动——朱家角古镇定位效应显著,享受土地使用、财税支持、产业倾斜等多种优惠政策,昔日沪郊一隅的朱家角,如今身价百倍,今年古镇已与200多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十多亿资金到位。依托大上海,朱家角迅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朱家角镇内诸业大联动——国际范围招标,制定八大规划,以保护古镇为重点,以开发旅游为载体,一个“古”字是灵魂:把握“绿色”与“特色”,镇域各司其职;围绕“古”味和“水”味,旅游谨守尺度;古镇之内,遗迹修旧如旧,古镇之外,新老泾渭分明;土地物尽其用,为古镇保护提供充裕的资金;商业宁缺勿滥,为古镇发展营造文化的氛围;紧握时代,摒弃污染工业于镇门之外;立足传统,保证特色农产品薪继火传。
文化脉承,古为今用;两大联动,今为古用。奋发有为迎开年,朱家角甫一展翅,就有冲天之势。
梦曾回,浅渚波光鱼翔云影;今又现,拱桥流水枕河人家。日新月异大上海,情归此处是乡关!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