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造城"切莫留"疮痍"

admin 2001-12-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有幸去苏浙闽一带走走,那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新兴城市在眼前跃动,令你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有的半小时车程,窗外就闪过七八个像模像样的城镇,有的镇与镇之间仅隔一条马
    有幸去苏浙闽一带走走,那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新兴城市在眼前跃动,令你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有的半小时车程,窗外就闪过七八个像模像样的城镇,有的镇与镇之间仅隔一条马路。然而,再细心察看,下车访谈,就会发现这“繁华”的表象后面,原来隐藏着“造城运动”留下的几多“疮痍”!轰轰烈烈“造城运动”造就了一些“县县有城,城城无市”的“空壳城”。

    苏南某县级市巨资兴建的富丽堂皇的“国际会议中心”,由于华而不实,利用率几近于零;某镇气热不凡的商贸区,远看惹人注目,但走进一看,门可罗雀,空置的房子竟占八成左右;规模宏大的工业园区,一望无际,但杂草蓬生,企业屈指可数;福建某县耗资3000万元建成的市民广场,有半个天安门广场大,每当有检查团来,表演次音乐喷泉就要耗3000度电,老百姓说这纯属“政绩广场”……

    “空城化”问题的严重性远不至于此,城市文化的缺失、城市管理理念的滞后、市民文明素质的不高,更为可怕。
    苏浙闽大地上的“造城运动”始于八十年代中后期,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造城运动”在结下一个个硕果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些败笔。

    缺乏整体规划,影响长远发展。一些领导不懂得城市建设的深刻内涵和功能定位,没经科学论证、统盘考虑,一拍脑袋就仓促上阵,以致城市建设鼠目寸光,零星分散的小城镇集聚不起服务和设施的合理规模,城市功能无法形成;乡乡镇镇搞创建,造成大片耕地流失,农村污染严重;城镇过多、过滥、过散,分散了人气和市气,难以形成一个地区的产业中心,与城市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追求轰动效应,大伤财政元气。为求高速的轰动效应,不顾经济承受能力,将“造城运动”的战线拉得过长、摊子铺得过大,结果老债未还,新债又添。苏南某县级市两年投入“造城”资金就高达80亿元,相当于该市前4年半的财政总收入。

    不切实际赶比超,“拔苗助长”吞苦果。不少干部长官意志严重,为了追求政绩,今大求全,结果将好端端的城市建成了“四不像”:既失去了原有城市的风貌,又够不上大中城市的档次,华丽的外表里掺杂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内核,低水平的建设摆脱不了小城镇的底蕴。

    城市化是当今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笔者这里无意否定城市建设的深远意义与千秋功德,只是提醒“造城运动”的爱好者:城市化道路到底该怎么走?

    城市建设当从实际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等诸多综合因素出发,遵照“先有市后有城”的规律,远目光、高起点、长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忌不顾财力,一哄而上;企图“一口吞个饼”、“一锹挖口井”、“一夜间创造田野上的辉煌”,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欲速不达,适得其反。

    城市建设当努力实现从量态扩张到质态提升的转变。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城市内在规定性相互协调的过程。城市建设要走出分散化、粗放式量态扩张的误区,重视“城市韵味”、“城市风情”的形态建设,对构成小城镇空间的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及相关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提高城市的功能和规模效应,优化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共享程序,强化城市的文化底蕴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的质量提升的新路子。

    按照国际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城市之间应保持足够的间隔距离,从而保证其发展所必须的空间和资源腹地,使其辐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不同地区的城市建设应有不同的侧重点,邻近城市的产业结构力求避免重复;控制区域范围内的中心镇数量,防止遍地开花、连片发展,具体地说,一个县市一般以建1-2个中心镇为宜;对现有的乡镇区划进行适当的归并调整,形成合力优势;大中城市边缘乡镇的城市化建设,当主动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围绕吸附中心城市转移的人口和配套产业,建成中心城市的卫星镇。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