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西夏陵园地面建筑形制重见天日

admin 2001-11-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日前,备受海内外关注的西夏陵3号陵园地面建筑遗迹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艰苦细致的田野清理,陵园所有地面建筑形制首次基本清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日前,备受海内外关注的西夏陵3号陵园地面建筑遗迹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艰苦细致的田野清理,陵园所有地面建筑形制首次基本清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次历时两年的考古是由国家文物局组织、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等考古学者亲临现场,与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一起进行的。其范围是西夏王陵3号陵地面建筑遗迹,包括月城和陵城,揭露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样大规模对帝陵地面建筑遗迹全面进行发掘在国内尚属首次。目前,田野工作基本结束。

  在考古现场看到,这次考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主要有:大量的砖、瓦,以及饰以兽面纹的滴水瓦当,还有形象逼真的套兽、脊兽等。其中,以最近在陵城南门、献殿出土的、用于建筑装饰的绿琉璃“妙音鸟”(佛经上称为迦陵频伽)最为重要,其数量之大,外型之完美,实属罕见。

  在现场指导发掘工作的中国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蒋忠义介绍说,这次考古通过对月城,陵城,包括陵城的东、西、南、北门,以及献殿、陵塔(过去称陵台)等遗迹的发掘,基本搞清了陵园的建筑形制。

  现出土遗迹及文物表明,陵城内建筑从南门、献殿、墓、到陵塔都呈列在由南向北的一条线上,略向西北偏。陵城四个角由群塔组成,其中南边两个城墙角各5座塔形建筑,北边两个城墙角各7座塔形建筑,4座城门两侧各3座塔形建筑,整个塔形建筑高低错落,衬托底部直径约34米的圆形中心陵塔。陵塔为一座圆形密檐塔,内部为夯土结构,外檐有装饰瓦。

  从陵园围墙遗迹看,底部宽3.5米的陵城为红色墙体,顶部铺瓦,其滴水、瓦当有完整而精美的兽形等装饰图案。

  这种红墙青瓦的墙体建筑结构,充分显示了西夏王朝皇家帝陵庄严、雄伟的气魄。

  出土的建筑遗迹还表明,陵城东、西、北门均为面阔3间的门屋,没有城门洞。在西门出土了房顶两头用于装饰的残高1米余的鸱吻。南门用于走人,且此门台基长21米、宽12米,墁道上铺有花砖,面阔也比其它城门宽。

  陵城每个角阙分别由5个呈近圆形的夯土台基组成,台基外层以青砖包砌。根据周围出土的建筑装饰构件推测,其上面原有塔形装饰性建筑。专家们认为,这种由多个近圆形建筑组成的角阙目前尚属首次发现。每座建筑物类似亭式塔,并饰以迦陵频伽。

  陵城献殿为面阔3间、进深3间八角形台基的方形大殿,这里还出土了琉璃迦陵频伽。从献殿后门到墓道直接进入约20米深的墓室,墓并不在塔下面。由此看出这些建筑形制具有西夏佛教的突出特色,但也吸收了中原汉唐文化特色。并充分说明西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王国。

  采访中,记者看到东西相距120米,南北相距52米的月城地面遗迹发掘已完成,墙体遗迹清淅可见。专家介绍说,主要墙体以黄土夯筑而成,墙基宽2.45米,夯土之上涂有草秫泥,表面再涂以朱红色染料。在夯土层墙体上还发现了许多柱洞。在墙体两侧发现了大量的、形状比较完整的板瓦、筒瓦和滴水瓦当,瓦当上有完整而精美的兽形图案。

  在月城门两侧还发现柱洞,由此推断月城门为等级很高的木质乌头门。月城内东西向50米内排列两排石像身座,石像不到2米高。专家认为,把文臣武将集中摆列在月城,突出了皇家陵园的威严和气势。同时这样的陵园建筑形制还模仿了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据专家介绍,西夏王陵的陵园建筑由角台、鹊台、碑亭、月城、陵城、门阙、献殿、陵塔几部分组成,有的陵园筑有外城,9座陵园结构基本一致。

  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位于贺兰山中段东麓,距宁夏银川市城区(西夏都城兴庆府)35公里。陵区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有9座帝陵,约250座陪葬墓。当记者走进陵区时,只见这里地势平坦而开阔,一座座夯土陵台,高低不等的分布在险峻的贺兰山下,站在此处,不但能俯视银川平原,还可向东遥望黄河水。

  了解到西夏王陵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对5、6、7号陵和3号陵,以及一些陪葬墓进行了局部发掘。为了做好这次发掘工作,宁夏文物部门曾专门邀请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到现场进行查看,并经过专家组多次论证后确定了发掘方案。

  这是被清理出来的陵城献殿八角形台基。出土遗迹表明,台基上原有一座面阔3间、进深3间的大殿。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