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4200万人因生态灾难被迫迁移
2010到2011年,亚太地区由于极端的生态灾难而移民的人数达4200万以上。极端的生态灾难今后将更加频繁,易受影响的亚太地区国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这是亚洲开发银行(“亚行”)13日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亚太地区的迁徙》报告发出的警告。
12日至13日,由第二届亚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论坛在泰国曼谷举行。亚行副行长宾度·N·罗哈尼(Bindu N.Lohani)在论坛上致辞表示,气候变化将是本世纪造成亚太地区人口移民的主要原因。亚太地区国家迫切需要加快努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其他与会代表也强调称,气候变化是一个发展问题,贫穷国家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而这些国家抵御这种影响的能力却最差。
报告称,从2001年到2010年间,亚太地区平均每年有超过2亿人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占世界每年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总人数的90%。亚太地区平均每年发生7万多起灾难,占世界每年灾难总数的65%。在世界上前十大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中,亚太地区就占了6个,依次为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菲律宾、阿富汗和缅甸。
亚行的最新估计表明,亚太地区在2050年前每年需要约400亿美元资金,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但是对2009年到2010年作出的统计表明,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也只有44亿美元。尽管已设立了一些环境基金,但目前没有一个基金是用于解决气候变化导致的移民问题。
记者注意到,和亚行去年3月发布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与移民》不同,13日发布的报告详细分析了亚太地区各国易受的具体生态灾难种类。比如,在亚太地区所有国家中,孟加拉国和越南由于近一半总人口都居住在低海拔的沿海地区,将面临最高的危险。而中国受到环境危害的重大影响,大部分都和在人口稠密平原地区发生的洪灾有关。中国有大量人口居住在低海拔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而气旋又加大了这一风险。到2050年,预计中国将有2230万人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危险,在世界上排名仅次于印度和孟加拉国。
罗哈尼还表示,目前建设“可避免气候变化影响”的道路、排水系统、桥梁、管道的可用资源严重不足,尤其在以下方面更为匮乏:改善数据收集、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它对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社会非常重要的活动。
报告建议,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移民者,并落实更广泛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这包括更广泛的灾难风险管理系统,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移民者的生存技能培训和增加移民者获得基本社会保障和福利的途径。
国际移民组织国际合作部门官员蒂娜(Dina IONESCO)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从一开始就规划得当,并努力保护移民者的权利,合理合法地移民可以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方法。
亚行区域与可持续发展局局长巴特W. 伊兹(Bart W. Edes)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亚行正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开始信息分享系统方面的建设,该系统建成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将可以分享移民者的分布、面临的困难等信息,亚行也将作出有关气候变化导致移民的更具体的预测。
2011年,亚行共批准了59个支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项目数量创历史最高,涉及资金共计约70亿美元。2012年,亚行将争取动员大量资金,帮助缩小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存在的知识、能力与资金的地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