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碳天地”奏出绿色环保“三部曲”
香港首座零碳建筑——“零碳天地”——本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据悉,这片耗资2.4亿港元打造的城市绿洲,包括了一栋集绿色科技于一体的两层建筑,以及环绕其四周的全港首个原生林景区。该建筑通过绿色设计和清洁能源技术,不仅成功抹去了建筑自身的碳痕迹,还有多余的电力回馈城市电网。
那么,“零碳天地”如何实现真正的零碳?处处彰显着绿色环保的“三部曲”功不可没。
曲一:因地制宜,减少能源依赖
从33摄氏度的户外走进“零碳天地”内,记者顿感轻松许多。四处打量一番,却只看见头顶的吊扇在工作。究竟是什么让“零碳天地”如此清凉?
香港建造业议会“零碳天地”总监李贵义博士道出了其中的第一个秘密,就是被动式建筑设计——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力求从源头减少建筑物对能源的依赖。全方位的被动式建筑设计不采用特殊的机械设备,而是利用辐射、对流和传导使热能自然流经建筑物,并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性能控制热能流向,从而达到采暖或制冷的目的。其显著特征是建筑物本身作为系统的组成部件,不但可以反映本地的气候特点,而且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的潜能,目的是全面解决建筑设计的固有问题。
例如,“零碳天地”的屋顶北高南低,水平仰角为21度,屋顶的太阳能板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光照,同时也有利于室内采光。屋檐向低处延伸,形成深邃的遮阳板,可以避免阳光直射,降低空调能耗。建筑墙面均采用大面积的低辐射玻璃窗,可以更好地采集自然光。这种玻璃窗不仅透光性能良好,还能有效减少热传递,比香港有关条例允许的最高总热值低80%。
整座建筑大致坐北朝南,迎风而立,利用从海面吹来的自然风为室内通风。设在室内地板上的送风口是整栋建筑的“呼吸器官”,送风口与室外的捕风口相连,自然风从捕风口进入,经过地板底部,再进入室内时可比原来的温度低5摄氏度。
曲二:主动监管,提高能源效益
“零碳天地”强调顺应自然的建筑设计,而在被动建筑设计无法满足日常需求的时候,就需要主动技术(如智能建筑管理)的干预辅助,调节室内环境。
智能建筑指的是通过对建筑物的4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营造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
“零碳天地”拥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智能建筑管理设备,就如一个“管家”,掌控着整座建筑一切。这个“管家”依靠分布在主建筑内外的2800个探测器,掌握室内外的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情况。当室内温度超过28摄氏度时,智能管理系统就会命令地板上的送风口输出冷气。据李贵义介绍,将送风口安装在地板上,冷气可以直接吹向参观者,而不用将整个空间吹冷,因此制冷温度无需像一般冷气的12摄氏度~14摄氏度那么低,只需16摄氏度~18摄氏度就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曲三:转废为用,可持续建设回馈城市
节能增效的设计和技术确实能为建筑增添不少绿色成分,但要实现真正的“零碳”,还需要更进一步。为了彻底消灭建筑物本身的碳痕迹,“零碳天地”用太阳能和生物柴油自行发电。
位于主建筑地下一层的生物柴油发电装置是“零碳天地”的心脏,心脏里的“血液”均为提炼自食用废油的100%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由酯交换工艺制成的可代替石化柴油的再生性柴油燃料,是一种含氧量极高的复杂有机成分混合物。生物柴油通过特制设备发电,发电的余热被用来制冷,制冷后的余热再用来除湿,形成发电、制冷、制热的三联供,从而使得能源的利用率达到70%,而传统发电厂的能源利用率只有约40%。
与化石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的含硫量更低,使用后可大大减少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生物柴油不含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芳香族化合物,燃烧尾气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也低于化石柴油,还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特性,在自然环境中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其资源不会像石油、煤炭那样会枯竭,且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比传统燃料少很多。此外,生物柴油源自植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零碳天地”每年使用6万升生物柴油,其每年的发电量不仅足以负担起整座建筑131兆瓦时的能耗重任,还能产生多余的电能,可用于回馈城市。
为了让“零碳天地”更好地融入香港,设计师还在主建筑南面打造了香港首个原生林区。
虽然香港的绿色建筑环保评核体系早在1995年就已推出,但建筑物的用电量仍占香港总用电量的九成。建造业议会希望借助“零碳天地”之力,从“零碳天地”开始,向市民传递绿色建筑生活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