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渔家美术馆就在船坞里

admin 2010-12-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我们不是简单的改造,而是对于可持续建筑的实践探索。通过实施该项目,将鲁家峙岛的渔文化保留下来。”鲁家峙文化创意园区项目设计总负责人、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说,以往城市发展的基本流程大多为卖地搬迁拆房新建,从而使很多珍贵的工业遗迹、遗址得不到保护。
  “我们不是简单的改造,而是对于可持续建筑的实践探索。通过实施该项目,将鲁家峙岛的"渔"文化保留下来。”鲁家峙文化创意园区项目设计总负责人、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说,以往城市发展的基本流程大多为卖地搬迁拆房新建,从而使很多珍贵的工业遗迹、遗址得不到保护。

  作为项目上的总设计师,王澍介绍说,在改造渔港的整个工程中,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根据每个建筑的原有特点,稍加改造,变成一个传统与时尚互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时,也是出于保持渔港生动性的考虑,园区将保留沿海生产带,渔民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

  此次共邀请了8支GA设计团队,除王澍带领的团队,其余均由各国设计师带领。从实地考察,到设计图纸,到开始动工,期间每一次的讨论都让设计师们兴奋不已,“每个设计团队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所以我们要反复沟通,直到获得最理想的设计。”而王澍口中这个最理想的设计,其原则是“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做到可持续”。

  回忆起两年前目睹的一次渔妇补网场景,王澍仍觉兴奋无比绿渔网铺满金色的海岸,点缀其中的是洋溢着淳朴笑容的渔妇。

  “依托于生活的创意才是最生机勃勃的,这类生机并不是只有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才有。威尼斯,这个不到9万人的小城市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就是将旅游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中。”王澍说。

  位于沈家门渔港东岸的鲁家峙,虽然只是一个不到3.74平方公里的小岛,但此起彼伏的渔歌号子,起锚、拔蓬、摇橹、打桩、拔网、修船、补网等渔业场面随时发生,这一幕比起博物馆、档案室,更是渔业文化的鲜活注脚。

  对于这个在改建中的工程,王澍希望用保护为先的方式体现当地的乡土价值,同时将local(当地)和global(全球性)完美结合,做到glocal。

  王澍说,他目前设计的项目是美术馆,这座利用船坞建设的美术馆并不会展现太多前卫的艺术,而是展示当地的历史和海洋文化,同时也将正在发生的艺术一并囊括。

  “很多人以为高楼高架才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殊不知,在历史建筑被拆尽的同时,能代表过去的生活也会被抹去。人只有珍惜过去,才能走得更踏实。”王澍希望鲁家峙的建设能够带给热衷于“城市森林复制运动”的人们一些反思,提供城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更好路径。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