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观实现综合生态服务功能
4月28日,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公布了年度专业奖项,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获本年度最高设计奖——杰出奖。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到底有何独到之处?记者采访了该项目首席设计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据俞孔坚介绍,世博后滩公园是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场地位于世博园区之西端,黄浦江之东岸与浦明路之间,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为狭长的滨江地带,总用地14公顷,为污染严重的工业棕地。“后滩公园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的肌体,设计一个活的系统,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态服务,包括生产功能、吸收碳排放、调节自然过程和净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提供乡土物种栖息地以及传承文化和审美启智等,为世博会提供一个展示生态文明的独特场所。”
湿地发挥生态景观双功能
公园保留了场地内的原有一块面积4公顷的江滩湿地,茂盛的柳树和芦苇群落,供多种鸟类栖息并发挥河水净化和防止洪水侵蚀等功能;改造原有水泥硬化防洪堤而成为生态型的江滨潮间带湿地,供乡土水岸植被繁衍生长;同时,根据狭长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绵延1.7公里,宽窄不一。
该内河湿地具有多种功能:首先,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的水质净化系统:将黄浦江劣V类水,经过沉淀、曝气加氧,土壤和植物及微生物的净化,在缓慢流经湿地的过程中,得以净化至III类净水,供世博会场的景观、浇灌和冲洗用水。其次,构建生态化防洪体系: 内河湿地在20年一遇的防洪堤与千年一遇的防洪堤之间,成为黄浦江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通过内河湿地,水陆高差得以分级处理,大大降低防洪堤的相对高度和强度要求。设计砸掉了原有水泥防洪墙,而改为生态化的护堤,使滨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得以改善。第三,创造丰富的溪谷景观:在狭窄的场地上,营造丰富的空间。内河谷地的地形与两岸的乡土乔木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相对幽静的溪谷景观,在喧闹的环境中,营造了一片僻静的场所。溪谷纵向由上游而下,蜿蜒曲折,空间开合多变;横向自陆而江,一波三折,在狭窄的断面上,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第四,为营造自然本地,大量的禾本科湿生植物和野花组合,构成绿色基底,成为丰产的生物固碳基础性植被。
步道满足体验组景两需求
设计采用立体分层方式,层层剖析和演绎场地的历史与未来,刻画公园的独特个性,并为解决场地面临的挑战寻找出路。以后滩场地景观演绎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在上述湿地生态景观基底之上,叠加田园的回味、工业记忆和后工业文明三个层次的景观信息,形成场地的总体特征,传达3种文明意象。
“使人体验和享用这个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并获得教育和审美,进而使受益者将其对自然和土地的理解和关爱延伸到广大的中国乃至世界的每一寸土地,是这个公园最核心的内容。”俞孔坚介绍道,公园通过一个步道网络与多个场和容器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线网+节点”的体验网络,使游客获得丰富的景观体验。
依据安全、便捷和弹性容量的原则,公园建构了一环、六纵、多路径的步道路网,既确保了湿地公园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进入性;既满足了世博会期间大量的游客使用和封闭管理的要求,又满足会后作为城市公园的宜人性和可进入。在内河湿地的两侧分别设计有主要步道以构成环路,通过栈桥连接两岸主路,利用田埂,形成一个“毛细管状”的步道网络,形成弹性的可进入空间,使大量游客可以渗入公园的各个部位,体验丰富的景观。场与容器是后滩湿地公园中的一些节点,它们有三种类型:场与平台:包括公园西部的 “空中花园”广场(综合服务中心)、中部的水门码头广场以及东部的漂浮的花园广场,供人聚合之用。体块:由树阵或竹丛构成块状实体,成为步道线路上的“障碍”或“肿块”,分割空间的体验。容器:由树丛围合成可供展示或休息的围合的容器。它们用于当代艺术展示和来源于场地的旧机器等展示。这些场与容器与步道网络相结合,常有步道从中穿过,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