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历史遗产化身城市景观 大沽船坞拟建80公顷公园

admin 2010-04-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大沽口炮台、塘沽南站、潮音寺、大沽船坞、天津碱厂、北塘民宅“田胖小家”,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位列塘沽历史文化遗产名录中。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成为城市新貌的一部分,如何注入新的生命力,亟待正视、思考与解决。
  大沽口炮台、塘沽南站、潮音寺、大沽船坞、天津碱厂、北塘民宅“田胖小家”,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位列塘沽历史文化遗产名录中。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成为城市新貌的一部分,如何注入新的生命力,亟待正视、思考与解决。

  这是一座在1901年被炸毁的炮台,109年过去了,敦实厚重的围墙碎片仍伫立在原址。这里曾是抵抗外敌侵入的海防线,在1900年被英法联军攻破,转年被《辛丑条约》“废去”。如今的炮台依旧坚如磐石,却掩盖不住破败的景象。

  这座炮台在北塘,名叫仁正营。中央大道北塘段西侧一个停车场,就是它现在的栖身之所。现存的仁正营占地约400多平方米,仅剩5段炮台。3米多高的围墙残缺不全,但仍伫立在那里,傲骨十足。围墙内侧,存放炮弹的凹槽清晰可辨。史料记载,当时仁正营配设大炮30余门,并有先进的线膛炮,炮台内壁除了有凹形弹槽外,还有上下梯道,驻守一方蔚为壮观。然而,紧挨炮台的是一片废旧车辆的停车场,几十辆废旧摩托车和三轮车就堆在炮台的下方。问起停车场的工作人员,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知道这是个文物,也没破坏它,平时停车场白天黑夜都有人值班,这不是也保护文物了吗!”

  距离仁正营两公里远的三河岛炮台,也属于北塘现存的5座炮台之一。前往三河岛炮台的路上,满载渣土的大货车从身边呼啸而过。走过一架铁板铺就的小桥,就看到了已经被彩带围起的炮台遗址。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是北塘开发现场,已经没有居民了,炮台也被保护起来,将来会建仿古炮台、炮兵营、军帐、演练场等设施,重现当年“北塘双垒”奇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战船就开到了这里。”工作人员魏先生指着彩虹桥下的河面告诉记者。史料记载,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与当时驻军打响了北塘海战,最终英法联军突破防线在北塘登陆,攻入天津进而攻进北京。现在,阻击敌人登陆的炮台已经斑驳破损七零八落,不见了当年的气魄。隔离带围起的是一段弧形的黄色夯土墙,层叠摞起的土墙上满是圆孔,尽显沧桑。

  “不止这里,再往北走还有这样的土墙和土堆,这些是历史上天津海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现在至少有150年的历史。”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季宏告诉记者,在清代炮台的周围,也有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国防修建的钢筋混凝土堡垒,有些仍旧坚固无比,有些风化开裂后露出钢筋。“听说,相关部门在做保护北塘炮台的工作。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考虑,我们希望尽可能地保留原始的东西,尊重遗址的原真性。”

  谈起自己的工作,季宏有些忧虑,“同一个遗址,我们视为文化遗产,但建设方视为景观,遗产可以是景观,但景观设计未必都是遗产。两者的理念完全不同,就算是有些遗迹最终得以保留,但缺少专业的规划,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难以维系。”

  塘沽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王德发也表示,文物保护部门与建设单位的“冲突”时有发生。“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现在很多规划会将遗址保护纳入其中。但希望是有专业资质的文保机构参与制定,毕竟遗址保护不是‘把破房子翻新、把古建筑圈起来’这么简单。”

  大沽船坞拟建80公顷公园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总会有些尴尬。如何让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命力和活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近期也在做天津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4月2日,副主任徐苏斌教授带队来到塘沽,考察了塘沽南站、北塘炮台等地,实地了解文物保护情况。

  有122年历史的塘沽南站是区级历史文化遗产,走进南站,就能看到轨道上停着两列背着大罐的货车。塘沽南站党支部书记李建祥告诉记者,至今这座百年老站里仍有上百名职工,平时会为进港车辆分解车流,为越区作业的车辆提供保障。守着这座百年遗址工作多年,李建祥和同事们已经习以为常,“近3年来,南站未进行过维修。毕竟是文物,需要专业机构来做。我们不破坏、不随意维修,同这位‘老者’融洽相处。”

  百年的建筑、丰富的历史意义,南站在塘沽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南站隔河相望的,就是正在火热建设的于家堡金融区,“我们希望将南站与塘沽城区景观相融合。”摸着站房的窗框,徐苏斌说,像还原窗框颜色这类工作,都属于保护课题研究的范畴。在不起眼的地方取下样本,将样本上的涂料层层剥离,得到窗框最初的颜色,为再现遗址本来面貌提供线索。看似细枝末节的地方,却需要花上很多时间来研究。

  同样列入塘沽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的大沽船坞,成为滨海新区首个进行遗址保护规划的文物单位。“目前,我们完成了大沽船坞的遗址保护规划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论证,现在上交至相关部门等待批准,从2008年11月参与制定大沽船坞遗址保护性规划开始,我来到塘沽考察有十几趟了。”徐苏斌的学生季宏介绍说,大沽船坞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也是海河下游诸多工业遗产中首个保护性规划。保护规划将地下埋藏船坞区域和海神庙遗址区划入重点保护区范围内,拟建大沽船坞遗址公园,计划占地80公顷,分布有博物馆区、市民公园和遗址展览区。由于大沽船坞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国家文物部门正在考虑将其与江南造船厂和福建马尾船厂实施资源整合,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徐苏斌认为,现在不是国家级文化遗产并不代表以后不是,所以要用对待国宝级遗产的态度研究每一个历史遗迹。“大沽船坞的保护历程,也给了我们信心。”

  保文化内核磁力经久不衰

  城市总体规划具备法律效力,我们迫切希望研究成果能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文物、文化、房管、建设等部门通力合作,现在滨海新区的发展速度很快,大片的土地开工建设,文化保护的速度一定要与建设速度相匹配。最近文物部门对全国文化遗产进行了第三次普查,仅塘沽就有38个遗址被确定,这些遗址对滨海新区整体文化定位十分重要,我们希望这些遗址将来很好地融合于滨海新区中,强化其文化磁力。

  保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才能有可持续的文化磁力,吸引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到这里参观旅游。目前,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产业,旅游产业的构造分为三层,最外层是支援产业,包括广播业、出版印刷业等,中间层是关联产业,包括运输、商业、旅馆等,最核心的部分是核心产业,包括历史遗产、文化设施、美术馆、大型娱乐设施等。作为重要的核心产业的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磁力的根本。

  保护大沽船坞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件惊心动魄的事,徐苏斌是亲历者。2008年6月13日,“建筑师与20世纪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参会的不仅有文物专家,也有著名建筑师。与会者商讨城市的建设和20世纪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15天之后,海河隧道就要动工了,而当时的设计方案是从大沽船坞的正下方穿行而过。大沽船坞共有5个坞,地下就埋有4个。设计单位提出了先挖坑再回填的方案,保留地面上的遗址公园。按照这个方案,4个船坞将全部打开。“可是遗址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采用先挖坑再回填的方法,遗址将名存实亡。”徐苏斌在会上讲述的大沽船坞的近况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数日之后一项新的决定作出,海河隧道改道200米,保住了遗址。

  “可以说,大沽船坞被保护下来,是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说明大家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但是这件事情也说明,在城市里有一些没有被指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遗产,并不因为没有名分而不重要,大沽船坞原来仅仅是区级文物,而当我们挖掘了其价值,今年便已经提名申请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将来还有申请世界遗产的可能性。”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