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应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南北同枯”现象
admin
2009-11-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我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也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研究者也没有停止向前探索的脚步。近两年多来,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下,中国科学院等五个单位、二十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了《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这是国内外首例以大流域尺度进行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的成果。报告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2℃,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暴雨冰雹从天而降,海平面瞬间上涨,海水呼啸着侵占了整个城市,整个北半球一天之内变成了冰河世纪……虽然,这只是好莱坞灾难大片《后天》中的情景,而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危机也已显现。上个月,在珊瑚礁岛国、平均海拔不足1米的马尔代夫,全体内阁更是在水下开了一次内阁会议,呼吁全球各国重视全球变暖对这个低海拔国家构成的威胁。
我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也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研究者也没有停止向前探索的脚步。近两年多来,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下,中国科学院等五个单位、二十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了《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这是国内外首例以大流域尺度进行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的成果。报告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2℃,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未来50年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将增加
2006年夏重庆大旱、2007夏四川盆地暴雨频繁、2008年南方雪灾、2008暴雨频繁和2009年初大旱……这些灾害人们还历历在目。长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上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历来是洪涝和干旱多发区。然而报告显示,进入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旱灾发生次数正在增多,频率也在加快,极端气候事件对该区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究其原因,研究者把矛头指向了全球变暖。
20世纪80年代以后正是全球气温快速增加的时期。根据长江流域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气温的升高与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据研究结果预测,在未来50年内,我国长江流域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2℃,这也就意味着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未来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将更频繁的“光顾”。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流域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如2009年6月底,我国的十三省区(包括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遭受了高温热浪席卷,局地最高气温可达40℃。
研究结果为重大工程提供决策提供依据
专家提醒,长江流域内重大工程的规划和管理应该考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例如,研究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在本世纪前50年的降水量比1971-2000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减少7%。因此,在长江流域重大工程的规划、运行和管理中应该充分考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这为正在实施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了醒,工程如能够充分考虑到因为气候变化而加大的南北同枯的概率,就能避免降低工程效率。
“目前国内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经验欠缺,WWF组织完成的这一研究将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在发布会上高度评价了该报告。
该报告还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农田、河口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 10日上午召开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首发仪式上,该报告的首席科学家徐明表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应该首先采取‘无悔’的策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采取那些考虑了气候变化因素的措施,做到无论未来气候变化与否或怎么变化,都不后悔。如果我们现在就采取气候适应性措施,就不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报告还针对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和部门提出以下具体适应性管理对策:1、加强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2、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建立有效的气候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响应机制;3、将气候变化纳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中,并将对流域内各种生态系统管理纳入到流域综合规划管理中;4、加强气候变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倡导对环境和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
WWF全球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表示:“这本报告对于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除了揭示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报告还强调了怎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投资才是明智的,才能继续保护好这条对数百万人民意义重大的母亲河。”
我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也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研究者也没有停止向前探索的脚步。近两年多来,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下,中国科学院等五个单位、二十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了《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这是国内外首例以大流域尺度进行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的成果。报告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2℃,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未来50年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将增加
2006年夏重庆大旱、2007夏四川盆地暴雨频繁、2008年南方雪灾、2008暴雨频繁和2009年初大旱……这些灾害人们还历历在目。长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上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历来是洪涝和干旱多发区。然而报告显示,进入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旱灾发生次数正在增多,频率也在加快,极端气候事件对该区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究其原因,研究者把矛头指向了全球变暖。
20世纪80年代以后正是全球气温快速增加的时期。根据长江流域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气温的升高与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据研究结果预测,在未来50年内,我国长江流域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2℃,这也就意味着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未来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将更频繁的“光顾”。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流域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如2009年6月底,我国的十三省区(包括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遭受了高温热浪席卷,局地最高气温可达40℃。
研究结果为重大工程提供决策提供依据
专家提醒,长江流域内重大工程的规划和管理应该考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例如,研究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在本世纪前50年的降水量比1971-2000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减少7%。因此,在长江流域重大工程的规划、运行和管理中应该充分考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这为正在实施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了醒,工程如能够充分考虑到因为气候变化而加大的南北同枯的概率,就能避免降低工程效率。
“目前国内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经验欠缺,WWF组织完成的这一研究将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在发布会上高度评价了该报告。
该报告还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农田、河口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 10日上午召开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首发仪式上,该报告的首席科学家徐明表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应该首先采取‘无悔’的策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采取那些考虑了气候变化因素的措施,做到无论未来气候变化与否或怎么变化,都不后悔。如果我们现在就采取气候适应性措施,就不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报告还针对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和部门提出以下具体适应性管理对策:1、加强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2、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建立有效的气候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响应机制;3、将气候变化纳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中,并将对流域内各种生态系统管理纳入到流域综合规划管理中;4、加强气候变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倡导对环境和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
WWF全球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表示:“这本报告对于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除了揭示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报告还强调了怎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投资才是明智的,才能继续保护好这条对数百万人民意义重大的母亲河。”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