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主场“红”落谁家?
admin
2008-10-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尽管上海世博会主办方曾强调,将不会刻意设定标志性建筑物,但随着世博会工程建设的推进,一定会留下一批主题性强的标志性建筑物。其中,被称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以其巨大的红色斗拱造型,提炼出极具象征意义的“中华符号”而成为标志中的标志。
尽管上海世博会主办方曾强调,将不会刻意设定标志性建筑物,但随着世博会工程建设的推进,一定会留下一批主题性强的标志性建筑物。其中,被称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以其巨大的红色斗拱造型,提炼出极具象征意义的“中华符号”而成为标志中的标志。
建设中的中国馆四只筒体已经傲然挺立,以方形坐斗、弓形拱环组成的斗冠正层叠出挑地高耸起来,“中国形”初露雄姿。然而,同样表达中国意象元素的“中国红”却还悬而未决。根据设计,中国馆的外立面将采用大面积的中国红,此前,有关项目负责人曾透露,为了让这一传统颜色闪耀出现代光彩,将筛选现代感更强的表面材料,如玻璃、金属板等加以修饰。随着年底前实现结构封顶目标的临近,“中国红”的选择已成为确保中国馆如期竣工的关键一役。
设计方案公布之初,使用大体量红色的中国馆曾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这一过于耀眼的颜色并不适合上海这座城市。对此,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说,“红色在中国人的色谱中,象征着喜庆、富足、吉祥与进步。外国人来看世博会,不是留下上海印象,而是中国味。建设方也觉得红色更突出。”何镜堂认为用红色但不会使用大红,具体选哪种红色还需要讨论,他个人欣赏“稳定一点的红”。
此后,建设方与设计团队经过多次沟通与调整,最终,中国馆的外立面被表述为“红、新、亮”。
中国红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究竟是大红、深红,还是故宫红?上海建工集团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姚建平向何镜堂建议使用“中华牌”香烟盒上的红,据说这是卷烟厂研究了20多年才认可的中国红。对照色谱,这种红色似乎很容易地就能被确定下来。然而,拿在手中香烟盒上的红,在被挂上高空、悬附于斗拱外立面上时是否也能呈现一样的效果?此外,阳光下与阴天里所映衬出的不同明亮度的红,玻璃与铝板所呈现出的不同质感的红,使得这一选择再次陷入“雾里看红”的境地。同时,室外建筑物采用如此大面积的红色也是非常罕见的,据介绍,中国馆的幕墙展开面积将达到3万多平方米,相比以往采用小块红色做建筑物装饰,此次大体量红的应用更是无前车可鉴。
包裹在梁架结构外的那层红色立面,虽是为起装饰作用,但设计师还力图体现出这一建筑钢结构的挺拔与力度,因而,选用的材料就要求既轻盈又不能显得太“脆弱”,同时还需有变化的肌理。设计师希望借助这一“新”材料令红色变得更多姿多彩。
而“亮”是三要素中最难被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一般在建筑物外围设置照明灯光来照亮建筑,而是要将室内的灯光透出来,达到建筑物增亮的效果。为了透光,就要求选择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首先想到的是玻璃,但大面积使用红色玻璃在建筑史上未有先例。人们又提出采用夹胶玻璃,即红色胶片被夹在两块玻璃中间,这样虽能解决透光的问题,却露出了建筑结构的“肋骨”——桁架。此外,由于双层玻璃的密度非常大,1米×2米的一块双层玻璃,两个人都难以搬动,因而,用在外立面上就决不可能采用一整块大面积的双层玻璃,势必需要以小块来进行拼接,这样产生的拼缝却极可能使整个建筑“支离破碎”,缺乏整体力度美。为此,有人提出以质量更轻的薄铝板来替代,并以40%面积的钻孔使不透光的铝板达到透光的效果,但到了白天,这些孔却成了黑点,人们又考虑在打孔的位置贴上红色的胶片……不断有材料被肯定,又否定。
一位相关工作人员认为,“红、新、亮”同时表现在中国馆的外立面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问题的关键应该确定其定位究竟以白天为主,还是以夜晚为主。若立足于璀璨夜空,则一切以“亮”为前提;反之,则不考虑“亮”,那么问题又将简单很多。
然而很多人却没有放弃“红、新、亮”三位一体的构想。近日,在距中国馆工地不远处,一幢废弃的4层消防楼首先被披上“红妆”,成为中国馆幕墙的场景样板。来自10多家建筑幕墙企业的20多套样品接受着高空、白天、黑夜的重重检验。据悉,目前专家已初选出4套样品,其中,2套玻璃,2套金属板。而难度最大的“亮”则由内透光改为外部泛光照明。一位相关建设负责人略有些遗憾地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都能放弃“火凤凰”,中国馆为什么不?
“红”落谁家,未完待续。
建设中的中国馆四只筒体已经傲然挺立,以方形坐斗、弓形拱环组成的斗冠正层叠出挑地高耸起来,“中国形”初露雄姿。然而,同样表达中国意象元素的“中国红”却还悬而未决。根据设计,中国馆的外立面将采用大面积的中国红,此前,有关项目负责人曾透露,为了让这一传统颜色闪耀出现代光彩,将筛选现代感更强的表面材料,如玻璃、金属板等加以修饰。随着年底前实现结构封顶目标的临近,“中国红”的选择已成为确保中国馆如期竣工的关键一役。
设计方案公布之初,使用大体量红色的中国馆曾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这一过于耀眼的颜色并不适合上海这座城市。对此,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说,“红色在中国人的色谱中,象征着喜庆、富足、吉祥与进步。外国人来看世博会,不是留下上海印象,而是中国味。建设方也觉得红色更突出。”何镜堂认为用红色但不会使用大红,具体选哪种红色还需要讨论,他个人欣赏“稳定一点的红”。
此后,建设方与设计团队经过多次沟通与调整,最终,中国馆的外立面被表述为“红、新、亮”。
中国红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究竟是大红、深红,还是故宫红?上海建工集团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姚建平向何镜堂建议使用“中华牌”香烟盒上的红,据说这是卷烟厂研究了20多年才认可的中国红。对照色谱,这种红色似乎很容易地就能被确定下来。然而,拿在手中香烟盒上的红,在被挂上高空、悬附于斗拱外立面上时是否也能呈现一样的效果?此外,阳光下与阴天里所映衬出的不同明亮度的红,玻璃与铝板所呈现出的不同质感的红,使得这一选择再次陷入“雾里看红”的境地。同时,室外建筑物采用如此大面积的红色也是非常罕见的,据介绍,中国馆的幕墙展开面积将达到3万多平方米,相比以往采用小块红色做建筑物装饰,此次大体量红的应用更是无前车可鉴。
包裹在梁架结构外的那层红色立面,虽是为起装饰作用,但设计师还力图体现出这一建筑钢结构的挺拔与力度,因而,选用的材料就要求既轻盈又不能显得太“脆弱”,同时还需有变化的肌理。设计师希望借助这一“新”材料令红色变得更多姿多彩。
而“亮”是三要素中最难被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一般在建筑物外围设置照明灯光来照亮建筑,而是要将室内的灯光透出来,达到建筑物增亮的效果。为了透光,就要求选择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首先想到的是玻璃,但大面积使用红色玻璃在建筑史上未有先例。人们又提出采用夹胶玻璃,即红色胶片被夹在两块玻璃中间,这样虽能解决透光的问题,却露出了建筑结构的“肋骨”——桁架。此外,由于双层玻璃的密度非常大,1米×2米的一块双层玻璃,两个人都难以搬动,因而,用在外立面上就决不可能采用一整块大面积的双层玻璃,势必需要以小块来进行拼接,这样产生的拼缝却极可能使整个建筑“支离破碎”,缺乏整体力度美。为此,有人提出以质量更轻的薄铝板来替代,并以40%面积的钻孔使不透光的铝板达到透光的效果,但到了白天,这些孔却成了黑点,人们又考虑在打孔的位置贴上红色的胶片……不断有材料被肯定,又否定。
一位相关工作人员认为,“红、新、亮”同时表现在中国馆的外立面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问题的关键应该确定其定位究竟以白天为主,还是以夜晚为主。若立足于璀璨夜空,则一切以“亮”为前提;反之,则不考虑“亮”,那么问题又将简单很多。
然而很多人却没有放弃“红、新、亮”三位一体的构想。近日,在距中国馆工地不远处,一幢废弃的4层消防楼首先被披上“红妆”,成为中国馆幕墙的场景样板。来自10多家建筑幕墙企业的20多套样品接受着高空、白天、黑夜的重重检验。据悉,目前专家已初选出4套样品,其中,2套玻璃,2套金属板。而难度最大的“亮”则由内透光改为外部泛光照明。一位相关建设负责人略有些遗憾地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都能放弃“火凤凰”,中国馆为什么不?
“红”落谁家,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