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征集为汶川地震遇难者建纪念碑方案
admin
2008-05-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是我们亲人的灾难日。 2008年5月20日16时整,四川省因地震遇难人数为39577人。这些遇难者,曾经也许是那个传出琅琅读书声的学校学生,也许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是我们亲人的灾难日。
2008年5月20日16时整,四川省因地震遇难人数为39577人。这些遇难者,曾经也许是那个传出琅琅读书声的学校学生,也许是早晨为孩子送上热牛奶的母亲……而这些鲜活的生命,在此刻化为了冷冰冰的数字!
为纪念所有地震中的死难者,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很多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倡议,在地震救援工作结束后,应在震区择地建一座“汶川5·12大地震死难者纪念碑”,在碑上镌刻上碑文和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以缅怀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让我们在灾难中坚强面对,在悲痛中相扶前行,因为我们是压不垮的民族!
缅怀逝者
是为了让生者更好地前行
“纪念碑的设立不仅能传达对不幸遇难者的哀思和思念,还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经历灾难后的成长。”汶川地震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邱国盛一直和学院里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历史上地震灾害大事记进行着梳理,查看地震灾害是否有历史可循,了解当时古代人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毁灭性突发事件的。但他遗憾地发现古人对于自然灾害的记录甚少。邱国盛说,清代在银川发生的地震几乎将整座城市踏平,以至于现在银川城的古迹大多都是乾隆后遗留下的。“没有标志性的建筑,没有专门的纪念展馆,熟知这段历史的大多都是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老百姓的知晓率几乎是空白。”“5·12”汶川地震灾害不幸地降临在我们身上,灾后设立纪念碑可以体现当代民本思想,让后人铭记历史。邱国盛说,纪念碑等历史性标志建筑不仅是对遇难者纪念,也是对国家民族成长历史的再思考。“纪念碑可以帮助大家不要忘记可能忘却的苦难;通过各种展品,能让后人了解历史、记住历史。这样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最不可被打败的,通过这次地震,外界已看到了一个更加坚强更加成熟的民族和国家。”
意义深远
灾难过后应该反思和警醒
“建地震纪念碑不是简单地博得同情,而应是对灾害的反思。”作为成都市政协常委,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担当副院长职务的陆华表示,对于汶川地震后设立地震纪念碑,不仅仅是对一桩重要历史事件的总结、记录,更应该是一种防范自然灾害的宣传。
在她看来,纪念碑展示的内涵应该凸显出警醒作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害,我们是怎么应对的,面对大自然的劫难,我们体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这场特殊战争中涌现出哪些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包括对应对措施的反思等……都可以是纪念碑碑文的重要内容。”陆华告诉记者,纪念碑除纪念灾区群众外,还应该将对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做出贡献的志愿者、解放军进行单独的记录。“展示他们救灾场景的照片,通过影像资料回放当时感人的场面。这是一种人文关怀。”(记者陶玲 徐洁莹 胡晓)
关键词A:纪念碑命名
网友建言纪念碑叫“永不忘记”
丁学良、谢丹阳、邹恒甫三教授在博客上建议,四川应在灾后建造一座名为“永不忘记”的纪念碑,其含义有二:永不忘记已经发生的这些悲剧;永不让这样的悲剧以后再发生。他们认为,震后重建家园时,一定要广征海内外最好的艺术家,设计出最佳的碑亭塑像,让那些地裂山崩关头无与伦比的人物和事件“凝固”起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体现,留给后代。
不少网友也在网上疾呼,应建一座遇难者纪念碑。“纪念碑设在汶川县城中心。碑上刻上此次地震所有遇难者名字和为抗震救灾而牺牲的英雄们的名字!”一位来自北川重灾区的女孩建议,作为亲历过灾难的见证者,最好碑体就取自地震后留下的残骸,这样更有力量更让人难忘。
关键词B:表现方式
就地取材自然建筑现代化展示
不需要人为的艺术品,我们在大自然中取材,通过声光等技术,将自然建筑现代化展现……当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成都著名雕塑家朱成就开始琢磨着,如何用艺术方式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纪念碑应该与唐山地震纪念碑完全不同,不一定是柱状,可以是横向地景式的,呈现一种大地景。”朱成说,他设想的纪念碑可以让人自由进入。“汶川地震纪念碑,应该保存残垣断壁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现场,或者把现场有震撼力的物品进行后期设计做成装置艺术品,比如学生的小书包、钢笔,一些家庭毁灭后夹在砖瓦间的全家福、婚纱照等,这些细节很令人感动。”同时,朱成还建议面向社会征集一些珍贵的灾难前后的照片。对于纪念碑的修建提倡就地取材。可以用灾区当地的石块、木材进行修建。“这样的纪念碑不仅庄严、厚重,还具有特殊的价值。”“把所有死亡者的名字和失踪者的名字都刻在上面,让后来者去怀念,去了解这段历史。”著名艺术家何多苓建议应该保持大面积的遗址,然后在周围进行现代艺术的建筑设计,将遗址永久性地包围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记忆性的建筑群。
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说,从文化意义上看,每一次人类经历的重大自然灾害都有保留价值和纪念价值。在他的构想中,博物馆的地址应建立在汶川地区,最好是保留一块地震原生态场景,并在旁边修建一个大地震纪念碑和博物馆。而对于博物馆中的场景,冯骥才主张以大量的实物为主,如倒塌学校内学生的书包、各种救援工具、等。
与您互动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认为5·12汶川大地震纪念碑应当是什么样的呢?你认为什么样的碑文才能表达我们的哀思和对英雄的礼赞?本报热线电话028—86969110向全球征集读者建议、方案和碑文。
新闻链接:唐山抗震纪念碑
唐山抗震纪念碑建在市中心新华道以南纪念碑广场内。广场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70米,占地5.44公顷。广场东部是抗震纪念碑;西部是抗震纪念馆。两个主要建筑坐落在东西向同一个轴线上,纪念碑和纪念馆之间设有一座大型水池,并通过红色地砖铺砌的地面使两座建筑相连。(实习生赵正旭刘睿汶)
2008年5月20日16时整,四川省因地震遇难人数为39577人。这些遇难者,曾经也许是那个传出琅琅读书声的学校学生,也许是早晨为孩子送上热牛奶的母亲……而这些鲜活的生命,在此刻化为了冷冰冰的数字!
为纪念所有地震中的死难者,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很多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倡议,在地震救援工作结束后,应在震区择地建一座“汶川5·12大地震死难者纪念碑”,在碑上镌刻上碑文和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以缅怀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让我们在灾难中坚强面对,在悲痛中相扶前行,因为我们是压不垮的民族!
缅怀逝者
是为了让生者更好地前行
“纪念碑的设立不仅能传达对不幸遇难者的哀思和思念,还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经历灾难后的成长。”汶川地震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邱国盛一直和学院里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历史上地震灾害大事记进行着梳理,查看地震灾害是否有历史可循,了解当时古代人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毁灭性突发事件的。但他遗憾地发现古人对于自然灾害的记录甚少。邱国盛说,清代在银川发生的地震几乎将整座城市踏平,以至于现在银川城的古迹大多都是乾隆后遗留下的。“没有标志性的建筑,没有专门的纪念展馆,熟知这段历史的大多都是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老百姓的知晓率几乎是空白。”“5·12”汶川地震灾害不幸地降临在我们身上,灾后设立纪念碑可以体现当代民本思想,让后人铭记历史。邱国盛说,纪念碑等历史性标志建筑不仅是对遇难者纪念,也是对国家民族成长历史的再思考。“纪念碑可以帮助大家不要忘记可能忘却的苦难;通过各种展品,能让后人了解历史、记住历史。这样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最不可被打败的,通过这次地震,外界已看到了一个更加坚强更加成熟的民族和国家。”
意义深远
灾难过后应该反思和警醒
“建地震纪念碑不是简单地博得同情,而应是对灾害的反思。”作为成都市政协常委,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担当副院长职务的陆华表示,对于汶川地震后设立地震纪念碑,不仅仅是对一桩重要历史事件的总结、记录,更应该是一种防范自然灾害的宣传。
在她看来,纪念碑展示的内涵应该凸显出警醒作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害,我们是怎么应对的,面对大自然的劫难,我们体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这场特殊战争中涌现出哪些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包括对应对措施的反思等……都可以是纪念碑碑文的重要内容。”陆华告诉记者,纪念碑除纪念灾区群众外,还应该将对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做出贡献的志愿者、解放军进行单独的记录。“展示他们救灾场景的照片,通过影像资料回放当时感人的场面。这是一种人文关怀。”(记者陶玲 徐洁莹 胡晓)
关键词A:纪念碑命名
网友建言纪念碑叫“永不忘记”
丁学良、谢丹阳、邹恒甫三教授在博客上建议,四川应在灾后建造一座名为“永不忘记”的纪念碑,其含义有二:永不忘记已经发生的这些悲剧;永不让这样的悲剧以后再发生。他们认为,震后重建家园时,一定要广征海内外最好的艺术家,设计出最佳的碑亭塑像,让那些地裂山崩关头无与伦比的人物和事件“凝固”起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体现,留给后代。
不少网友也在网上疾呼,应建一座遇难者纪念碑。“纪念碑设在汶川县城中心。碑上刻上此次地震所有遇难者名字和为抗震救灾而牺牲的英雄们的名字!”一位来自北川重灾区的女孩建议,作为亲历过灾难的见证者,最好碑体就取自地震后留下的残骸,这样更有力量更让人难忘。
关键词B:表现方式
就地取材自然建筑现代化展示
不需要人为的艺术品,我们在大自然中取材,通过声光等技术,将自然建筑现代化展现……当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成都著名雕塑家朱成就开始琢磨着,如何用艺术方式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纪念碑应该与唐山地震纪念碑完全不同,不一定是柱状,可以是横向地景式的,呈现一种大地景。”朱成说,他设想的纪念碑可以让人自由进入。“汶川地震纪念碑,应该保存残垣断壁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现场,或者把现场有震撼力的物品进行后期设计做成装置艺术品,比如学生的小书包、钢笔,一些家庭毁灭后夹在砖瓦间的全家福、婚纱照等,这些细节很令人感动。”同时,朱成还建议面向社会征集一些珍贵的灾难前后的照片。对于纪念碑的修建提倡就地取材。可以用灾区当地的石块、木材进行修建。“这样的纪念碑不仅庄严、厚重,还具有特殊的价值。”“把所有死亡者的名字和失踪者的名字都刻在上面,让后来者去怀念,去了解这段历史。”著名艺术家何多苓建议应该保持大面积的遗址,然后在周围进行现代艺术的建筑设计,将遗址永久性地包围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记忆性的建筑群。
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说,从文化意义上看,每一次人类经历的重大自然灾害都有保留价值和纪念价值。在他的构想中,博物馆的地址应建立在汶川地区,最好是保留一块地震原生态场景,并在旁边修建一个大地震纪念碑和博物馆。而对于博物馆中的场景,冯骥才主张以大量的实物为主,如倒塌学校内学生的书包、各种救援工具、等。
与您互动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认为5·12汶川大地震纪念碑应当是什么样的呢?你认为什么样的碑文才能表达我们的哀思和对英雄的礼赞?本报热线电话028—86969110向全球征集读者建议、方案和碑文。
新闻链接:唐山抗震纪念碑
唐山抗震纪念碑建在市中心新华道以南纪念碑广场内。广场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70米,占地5.44公顷。广场东部是抗震纪念碑;西部是抗震纪念馆。两个主要建筑坐落在东西向同一个轴线上,纪念碑和纪念馆之间设有一座大型水池,并通过红色地砖铺砌的地面使两座建筑相连。(实习生赵正旭刘睿汶)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