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上海东方“渔人码头”开建

admin 2008-01-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现代感十足的水上巴士和古朴的“蓑舟”同时停泊在码头,两条巨大的“卧鱼”和“跃鱼”相映成趣。一座融文化、博览、娱乐、休闲、商业服务于一体的上海东方“渔人码头”,今



  现代感十足的水上巴士和古朴的“蓑舟”同时停泊在码头,两条巨大的“卧鱼”和“跃鱼”相映成趣。一座融文化、博览、娱乐、休闲、商业服务于一体的上海东方“渔人码头”,今天在长约700米的滨江杨浦段开建。这标志着杨浦老工业区进入形态、功能转型的关键时期。
    
  “最大滨江工业带”悄然嬗变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而杨浦区则是上海近代工业的摇篮。在12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里,这里曾经几度辉煌。黄浦江沿岸的杨浦老工业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 
    
  早在1882年,清政府就在这里建造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伦章造纸厂。19世纪末,英国、美国、日本的商人,纷纷把目光投向这里,杨树浦地区相继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煤气厂、第一家水厂、第一家纺织厂,规模在当时均为远东第一。解放后,这里更是上海重要的工业集聚区,沿江的杨树浦路上遍布万人大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杨浦区的工业总产值曾占到全市的25%。上世纪90年代后,杨浦区大量工厂关闭、搬迁,老工业基地面临艰难的转型。 
    
  2002年1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世纪工程,吹响了浦江开发的号角。2010年世博会的申办成功,也将加快黄浦江两岸规划和综合开发的启动,进一步推进黄浦江及其两岸的功能从原来的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业企业为主转到以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生态居住为主,从而实现从生产性到综合服务性的功能转换。
    
  从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 
    
  2003年4月15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根据《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杨浦将形成“两片、一线、一带”的空间布局,“一带”即黄浦江滨江发展带。杨浦拥有15.5公里长的黄浦江岸线,处于黄金水岸线的前走廊,在两岸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附近还有大连路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在集聚包括德国西门子、大陆集团在内的国内外科技公司总部、研发和采购中心,从而实现与陆家嘴、外滩等区域的功能互补。 
    
  而今,黄浦江岸线杨浦段也迎来了新生。这里将建设成为以亲水游览、工业博览、科技商务、知识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功能带,为知识创新区科技、教育发展服务,构筑从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的发展长廊,成为上海世博会的重要景观区。这里既有中国近代工业开埠以来的历史见证,也有近现代科技的展示,是一道充满“历史感”、又充满“现代感”的风景线。
    
  滨江崛起时尚新地标 
    
  “渔人码头”的概念来自于旧金山的渔人码头,那里原来是渔民出海捕鱼的港口,而在失去了码头功效后,经过商业包装,形成了有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地段。上海东方“渔人码头”前身便是建于1938年的上海中心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上海鱼市场)。这一项目西起杨树浦水厂,东至杨树浦港,沿江岸线长度约700米,是杨浦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配套项目,也是杨浦区滨江开发的首个重大项目。 
    
  今年启动的项目是“渔人码头”一期工程,由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上海弘实置业有限公司、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占地75亩,也是“渔人码头”的核心项目。一期工程,包括连接规划中轨道交通L5线的三层地下室、五星级宾馆以及渔码头博物馆等。挖掘和展示上海的渔文化底蕴,是这个项目开发的一个重点,“渔码头”博物馆将成为一大看点,这里将展出各种鱼类标本,包括相当丰富的鱼类标本,将着重展现上海的由来,重现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至国际性大都市的四五百年历史。 
    
  “渔人码头”一期工程的规划由美国Perkins+Will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可以想见,曾经陷入沉寂的杨树浦路,将再度喧闹,成为上海的一个时尚新地标。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