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要“瘦身” 国际招标须理性
admin
2007-01-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日,针对一些地方不顾国情和财力、片面追求外形、忽视城市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等,热衷于进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问题,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和
近日,针对一些地方不顾国情和财力、片面追求外形、忽视城市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等,热衷于进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问题,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和审计署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将加强对政府投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数量、规模和标准应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意见》强调,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单位应立足国内组织设计方案招标,避免盲目搞国际招标。组织国际招标的,必须执行我国的市场准入及设计收费的有关规定,并给予国内外设计单位同等待遇。
公共建筑建设“贪大摆阔”
“来自各地的情况表明,当前国内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中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开发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贪大摆阔,导致大批公共设施使用率低下,大量资源被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
比如,一些中小城市,建设了多个公共广场和体育场,平时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有的一年举行不了几次活动,却要承担巨大的管理费用与保养费用,所得收入连管理人员糊口都难以为继,更不要说持续发展。
还有些城市光修外不修内,外表浮华光鲜,内在的发展却无力支撑。城市的主要街道拓得很宽,建上几个显眼的建筑,形成了面子工程,但整个城市规划凌乱,产业发展不力,经济缺少后劲,这是完全不可取的。有的城市建设了豪华的剧院,却从来没有足够多的人来看演出,成为城市的摆设。
“今年1月6日,著名旅游城市杭州西湖边上的第一高楼在一阵爆炸声中灰飞烟灭,作为设计寿命与耐久年限为100年、使用年限可能会远远超过此数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的教学主楼,仅仅使用了13年就遭遇拆除。”李开发告诉记者,此楼被拆的惟一的原因是它破坏了西湖的古典文化风韵,使得整个西湖的美景不调和。其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可见一斑。
联系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拆除的高楼大厦、桥梁、商业设施与其它公共建筑物案例,令许多人心痛,也让许多人纳闷。即便这些建筑物全是个人或企业投资,那也算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如果是政府批准的公共工程,一个需要用纳税人的血汗钱来埋单的工程,那我们更有责任深入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公共工程是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是与城市风格合适的,也是投资节约、能效比高的公共工程?
李开发认为,公共工程首先是要与城市定位相适应,不能任意拔高,城市定位准确了,公共建筑物才能点缀与提升这个城市。当然,还要考虑城市功能。
其次,要与城市历史与文化相适应。没有文化的公共建筑就没有灵魂。中国的城市公共建筑,不是首先要求洋、求异,关键是研究民族传统与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结合起来,在追求现代的同时,不能淹没它的民族特色。
此外,要讲求城市规划的刚性约束。我国的城市建设仍有许多规划盲区。
李开发告诉记者,有些城市定位不明确,与城市资源、城市文化底蕴、城市环境、城市的经济动力不协调,许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遗留问题。在城市公共建筑方面,应当率先深入研究城市规划,给城市的发展明确一个方向,然后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城市公共建筑的科学设计,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国内外设计单位待遇悬殊
“《意见》提及的国内公共建筑工程盲目搞国际招标的现象确实不在少数。”北京某知名设计院建筑师刘洋(化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盲目地“崇拜”洋设计,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在进行公共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时往往偏向于选择国外的设计单位。而国外的设计单位为了迎合其求新、求异、求大的心理,不顾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城市的地方特色及文化,片面追求造型的奇特,从而导致了大量耗资、耗能而并不实用的公共建筑的“问世”。
他举例说,央视大楼的设计,就是一个不顾国情、“攀高斗富”、“崇洋求新”的典型。尤其是其结构形式非常不合理,实现难度较大。而且北京又是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城市,为了实现其怪异的造型,光结构设计就需要付出比一般高层建筑高昂得多的代价。
而事实上,这种纯形式主义的建筑在国外并不多见,也很难实现。央视大楼的设计完全成了国外建筑师的实验品。国外各大媒体集团也很少有像央视这样“贪大求新”的办公楼。
“其实,目前国内设计单位的设计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已经慢慢向国际设计水平看齐。”刘洋表示,与国外的设计单位相比,国内设计单位熟悉国情和民族文化以及国内相关政策、法规。而国外的设计单位虽然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其对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值得借鉴,但其缺乏对中国的国情、文化以及居民的生活、行为习惯的了解,往往会造成其设计的建筑并不是非常实用。
因此,他建议,在国家一些重大公共建设项目的建设当中,可以采取国内外设计单位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相互补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共建筑的实用性,也能够节约成本。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国内外设计单位待遇悬殊的问题亟待解决。”刘洋告诉记者,就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建设单位盲目崇洋,导致国内外设计单位的市场待遇悬殊。有不少国外的小公司也因此纷纷到国内来淘金,国内的设计市场成为其“淘金地”和“试验田”,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比如,有些国内的设计公司在国外注册一个公司名称,打上洋招牌,顿时身价倍增,收取的设计费甚至比一些国内知名的设计院高出很多。可见,“洋”公司在国内有多“吃香”。
再比如,国内的某一个重大项目的设计,国外设计公司仅仅是负责方案的设计,设计费就高达好几千万,而该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单位是国内某知名的大型设计院,拿到的设计费只有其四分之一。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建设单位自身的投资成本,也更加深了国内外设计单位的不公正待遇。
“因此,此次《意见》要求给予国内外设计单位同等待遇,有利于形成设计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降低公共建筑的建设成本。”刘洋表示,不只是大型的公共建筑项目,还包括其他居住建筑项目的设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和国外设计单位合作设计一个重要的住宅项目,尽管外方在设计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确实有独到、领先之处,但是外方擅长低密度住宅的设计,中国目前的国情是适宜建设高密度住宅,而且外方对中国国情和居民的居住生活习惯也不甚了解。
在合作当中,外方设计的方案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最后建设单位采取的仍然是中方提出的设计方案。但外方拿到的设计费用却不比中方设计单位少。
“应该看到,国内外设计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某些本土设计作品也取得了国际认可。”刘洋表示,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外来的洋公司,公正对待国内外设计单位,不只是利于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建设项目合理、高效地发展。
《意见》强调,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单位应立足国内组织设计方案招标,避免盲目搞国际招标。组织国际招标的,必须执行我国的市场准入及设计收费的有关规定,并给予国内外设计单位同等待遇。
公共建筑建设“贪大摆阔”
“来自各地的情况表明,当前国内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中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开发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贪大摆阔,导致大批公共设施使用率低下,大量资源被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
比如,一些中小城市,建设了多个公共广场和体育场,平时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有的一年举行不了几次活动,却要承担巨大的管理费用与保养费用,所得收入连管理人员糊口都难以为继,更不要说持续发展。
还有些城市光修外不修内,外表浮华光鲜,内在的发展却无力支撑。城市的主要街道拓得很宽,建上几个显眼的建筑,形成了面子工程,但整个城市规划凌乱,产业发展不力,经济缺少后劲,这是完全不可取的。有的城市建设了豪华的剧院,却从来没有足够多的人来看演出,成为城市的摆设。
“今年1月6日,著名旅游城市杭州西湖边上的第一高楼在一阵爆炸声中灰飞烟灭,作为设计寿命与耐久年限为100年、使用年限可能会远远超过此数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的教学主楼,仅仅使用了13年就遭遇拆除。”李开发告诉记者,此楼被拆的惟一的原因是它破坏了西湖的古典文化风韵,使得整个西湖的美景不调和。其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可见一斑。
联系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拆除的高楼大厦、桥梁、商业设施与其它公共建筑物案例,令许多人心痛,也让许多人纳闷。即便这些建筑物全是个人或企业投资,那也算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如果是政府批准的公共工程,一个需要用纳税人的血汗钱来埋单的工程,那我们更有责任深入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公共工程是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是与城市风格合适的,也是投资节约、能效比高的公共工程?
李开发认为,公共工程首先是要与城市定位相适应,不能任意拔高,城市定位准确了,公共建筑物才能点缀与提升这个城市。当然,还要考虑城市功能。
其次,要与城市历史与文化相适应。没有文化的公共建筑就没有灵魂。中国的城市公共建筑,不是首先要求洋、求异,关键是研究民族传统与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结合起来,在追求现代的同时,不能淹没它的民族特色。
此外,要讲求城市规划的刚性约束。我国的城市建设仍有许多规划盲区。
李开发告诉记者,有些城市定位不明确,与城市资源、城市文化底蕴、城市环境、城市的经济动力不协调,许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遗留问题。在城市公共建筑方面,应当率先深入研究城市规划,给城市的发展明确一个方向,然后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城市公共建筑的科学设计,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国内外设计单位待遇悬殊
“《意见》提及的国内公共建筑工程盲目搞国际招标的现象确实不在少数。”北京某知名设计院建筑师刘洋(化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盲目地“崇拜”洋设计,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在进行公共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时往往偏向于选择国外的设计单位。而国外的设计单位为了迎合其求新、求异、求大的心理,不顾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城市的地方特色及文化,片面追求造型的奇特,从而导致了大量耗资、耗能而并不实用的公共建筑的“问世”。
他举例说,央视大楼的设计,就是一个不顾国情、“攀高斗富”、“崇洋求新”的典型。尤其是其结构形式非常不合理,实现难度较大。而且北京又是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城市,为了实现其怪异的造型,光结构设计就需要付出比一般高层建筑高昂得多的代价。
而事实上,这种纯形式主义的建筑在国外并不多见,也很难实现。央视大楼的设计完全成了国外建筑师的实验品。国外各大媒体集团也很少有像央视这样“贪大求新”的办公楼。
“其实,目前国内设计单位的设计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已经慢慢向国际设计水平看齐。”刘洋表示,与国外的设计单位相比,国内设计单位熟悉国情和民族文化以及国内相关政策、法规。而国外的设计单位虽然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其对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值得借鉴,但其缺乏对中国的国情、文化以及居民的生活、行为习惯的了解,往往会造成其设计的建筑并不是非常实用。
因此,他建议,在国家一些重大公共建设项目的建设当中,可以采取国内外设计单位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相互补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共建筑的实用性,也能够节约成本。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国内外设计单位待遇悬殊的问题亟待解决。”刘洋告诉记者,就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建设单位盲目崇洋,导致国内外设计单位的市场待遇悬殊。有不少国外的小公司也因此纷纷到国内来淘金,国内的设计市场成为其“淘金地”和“试验田”,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比如,有些国内的设计公司在国外注册一个公司名称,打上洋招牌,顿时身价倍增,收取的设计费甚至比一些国内知名的设计院高出很多。可见,“洋”公司在国内有多“吃香”。
再比如,国内的某一个重大项目的设计,国外设计公司仅仅是负责方案的设计,设计费就高达好几千万,而该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单位是国内某知名的大型设计院,拿到的设计费只有其四分之一。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建设单位自身的投资成本,也更加深了国内外设计单位的不公正待遇。
“因此,此次《意见》要求给予国内外设计单位同等待遇,有利于形成设计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降低公共建筑的建设成本。”刘洋表示,不只是大型的公共建筑项目,还包括其他居住建筑项目的设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和国外设计单位合作设计一个重要的住宅项目,尽管外方在设计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确实有独到、领先之处,但是外方擅长低密度住宅的设计,中国目前的国情是适宜建设高密度住宅,而且外方对中国国情和居民的居住生活习惯也不甚了解。
在合作当中,外方设计的方案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最后建设单位采取的仍然是中方提出的设计方案。但外方拿到的设计费用却不比中方设计单位少。
“应该看到,国内外设计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某些本土设计作品也取得了国际认可。”刘洋表示,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外来的洋公司,公正对待国内外设计单位,不只是利于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建设项目合理、高效地发展。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