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长风新区规划方案昨浮出水面(图)
新闻前缀
12月4日,太原市长风新区规划方案终于在太原市规划展示大厅与广大市民见面,等待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
长风新区位于太原市中心区西南,濒临汾河,地跨万柏林区与晋源区,用地范围北起长风西街,南至南中环街,东起滨河西路,西至新晋祠路,占地面积约2.54平方公里,是太原市“十一五”期间新区建设的龙头,也是城市未来发展亟待开发建设的重点综合功能区。长风新区将被打造成太原城的“外滩”。
负责规划方案公示的太原市规划局工作人员称,长风新区规划方案由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公司设计。规划的目标是,要把新区建设成以商务办公、行政中心、文化休闲、国际会展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园林式综合公共活动中心;创建太原市向南、向西延伸发展的示范区域,成为城市空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传承悠久历史文明,创造一个文化的、经济的,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中心。
专家们认为,该方案构思新颖,引入水系形成绿岛,规划布局比较合理,功能考虑比较完善,放射性轴线设计突出了城市西南发展方向。
■规划
四大功能区呼应
长风新区规划为四大功能区,分别是北部的会展商务区,中部的文化艺术博览区和市政中心区,南部的商务办公区。
长风新区规划设计引入“岛”的概念,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围绕中心绿地沿内河集中布置,形成具有强大向心力的文化岛中心区。大剧院、音乐厅、图书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可供市民大飨文化艺术盛宴。
文化岛西侧为市政中心区,与文化岛中心区共同构成东西向的城市主轴线。市政办公区由南北两幢建筑和市民广场组成,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在规划区域的西北角布置由省级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室外展览组成的会展商务区。会展中心的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配套五星级酒店的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配套商务办公的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由文化岛向西南,朝向晋阳湖延伸出城市空间进一步向西南发展开拓的轴线,围绕该轴线布置商务办公、酒店等,形成商务办公区。商务办公区的总建筑面积约133万平方米。
■看点
1、八处标志性建筑
●大剧院位于长风新区中央文化绿岛的二层平台之上,同时在基地的东西向主轴线上,是绿岛文化建筑群的中心。作为城市与绿岛的过渡,同时位于向汾河敞开的广场空间中的特殊位置,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它是一扇敞开的窗口,引导人们进入文化的殿堂;它是一尊和景观浑然一体的雕塑,源自太原凝重的文化,神聚了中原文化坚韧而豪迈的气质,是太原新的标志。
●会展中心包括会议中心和构成扇形的展厅区,轴线上的两大建筑实体和其外部空间构成了戏剧性的序列。方案在总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之上,发挥其轴线的功能和方向性,采用中轴线的传统对称性构图设计,将人从文化区的西北角引入会展中心,并通过此轴线将行人引入未来的河边广场以及歌剧院、音乐厅等文化中心区。
●市政建筑布置在长风新区中央东西向轴线的南北两侧。因其独特的功能属性,形体处理上采取对称布局,以显示其庄重。造型简洁明快,显示现代市政办公的效率。材质的选择上以凝重的石材辅以现代感强烈的玻璃和钢材,表达时代感。
●科技馆位于文化岛的东北角,建筑面积42084平方米。灰空间的引入为建筑提供了良好与亲切的场所。建筑以楔型中庭空间作为建筑的主要垂直联系体。
●图书馆位于新区中央轴线的东北方,建筑面积51705平方米。建筑面成折线型,面向文化岛形成围合态势。形体采用玻璃体块与实体体块相穿插的方式,充分表现出形体特有的位于转折地带的动势。
●博物馆建筑面积28203平方米。它与图书馆以中央轴线形成对称格局。建筑保持与图书馆相类似的建筑形态逻辑,以虚实对比的操作方式形成立面强烈的动感。
●音乐厅建筑面积15035平方米,与科技馆相对中央轴线形成对称关系。采用三角体为基本形体,利用形体的斜线关系,将三座不同规模与进深的观众厅和一座1000人的音乐厅置入其中。观众厅保持水平并置,并在不同观众厅之间形成“缝隙”,以此形成连续的观众疏散空间,并得以巧妙地处理观众厅的内外高差。
●配套住宅长风新区配套居住区位于长风新区南部,紧邻汾河,北起南中环街,南至冶峪河,西起新晋祠路,东至滨河西路,规划用地1000亩。规划方案采用簇的居住组团结构,将水系贯穿整个居住区,为小区的景观增加了灵气,形成环境生态、居住悠闲、交通便捷的新型居住区。目前规划正在进行中。
2、五种灯光放异彩
龙城“外滩”的夜景将大放异彩,它主要由五种灯光组成:线性照明、建筑面照明、广场面照明、绿化点照明和水景照明。道路线性照明主要以高压钠灯为光源,为城市带来了金色的道路路网照明,展现城市繁华景象。建筑面照明、广场面照明、绿化点照明和水景照明,均以金属卤化物灯为主要光源,以其高质量的光照效果达到对建筑、场地和绿化的精准的色彩还原,展现生动的建筑场地景象。
■特色
路网主次分明
新区内的道路等级控制宽度分别为6个等级:60m,50m,40m,30m,24m,9m。它们构成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车行交通网络。
公共交通的布置以中央轴线为出发点,以500m至800m为半径向四周辐射公共交通站点。中央文化区是公共交通的中央换乘点,南侧的商务区人流密度较大,公共交通站点较为密集,同时辅以出租车临时停靠站,在中央商务区形成密集的网络。
城市轨道交通沿新晋祠路穿越新区,把位于中央轴线上的市政广场设置成站,依次向北、向南以1公里为半径在北侧的汇展中心设立汇展中心站与南侧的商务区设立商务区站。
步行系统的设计与景观设计及整个设计的主要结构紧密结合。跨河步行桥、文化岛中心广场、大剧院前文化广场、市政广场的步行系统依次组合解决中心公共区域大量的人流疏散问题,同时也以步行景观强化了中心轴线开放的空间感。
景观自成系统
新区景观以城市轴线为基本依据,形成由中央文化岛构成的景观轴线,同时向整个城市渗透。
文化岛的地面整体抬升,高于城市地面标高,成为整个新区的制高点。由汾河引入的内河,与“文化岛”建立一条完整的景观带,以这条景观带串接起向整个新区发散的数条景观轴。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水景轴线穿越中央商务区,在其两侧形成两个大型景观绿地,作为商务居住区的“绿肺”。同时,在轴线西南角的高层双塔与西北角的高层塔楼成为景观轴线端部的重要对景。
新区最终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形式组成新区内的完整合理的景观系统。
采写:本报记者闫俊峰
摄影:本报见习记者武六红
制图: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