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美国驻华新使馆秘密施工 耗资23亿施工两年(图)

admin 2006-11-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美国驻华新使馆效果图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设计的美驻华新使馆景观设计模型   美驻华新使馆秘密施工  北京各种各样的建筑工地随处可见,然而,一片位于CBD商业圈、背靠亮


美国驻华新使馆效果图


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设计的美驻华新使馆景观设计模型

  美驻华新使馆秘密施工

  北京各种各样的建筑工地随处可见,然而,一片位于CBD商业圈、背靠亮马河的黄金地段、已进行了3年作业的工地却并不被外界熟知。这正是美国正在修建的驻华新使馆,但由于使馆工地的严密保安措施,几乎没有人清楚里面进行着怎样的施工。

  11月24日,正值美国传统节日感恩节,工地进入连续4天的休假期。本报记者也在第三度采访中获悉,这对日夜不停忙碌的500名美国建筑工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休假日。

  美耗资23亿建新馆至今已施工两年多

  破土动工至今,美国驻华新使馆已经历了近三年的建设过程。放眼望去,气势庞大的整体外观还是呈现灰蒙蒙的色彩,距离模型图里井然有序、绿树成荫的样子还相差甚远,而平日的工地上似乎看不出有繁忙的景象。

  早在两个月前,记者前往位于北京第三使馆区——亮马河使馆区天泽路上的以色列使馆参加活动。到达后发现,这一新的使馆区中,除了以色列使馆和马来西亚使馆已经投入使用外,其他几家使馆还处于施工建设的不同阶段,包括韩国使馆、日本使馆以及最引人注目的美国使馆。

  在以色列使馆左边,有一片庞大的施工建筑群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知情人透露,“这就是建了快三年的美国驻华新使馆。据说当年建老使馆时,中美关系不如现在,位置一般,而且分成几片,办起事来也不方便。如今中美关系越来越稳定,新使馆位置很不错,地方也足够大,现在分成几处的使馆将来可以集中到一起。”

  记者观察了周围环境,这里虽比不上三里屯老使馆区的清幽静谧,却有着令老使馆区羡慕的便利和开阔,距离首都国际机场仅需15到20分钟车程。据悉,新馆于2004年2月10日破土动工。新馆的占地面积达到5.6万平方米,预计耗资23亿元人民币(约2.75亿美元)。新使馆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投入使用。

  工地处于封锁状态头顶悬挂监视器

  为了解工程进度,本报记者着手采访美国驻华使馆,并第一次近距离探访施工现场。

  11月3日上午,记者第一次走近新使馆的工地发现,整个工地完全被护板和铁丝网包围起来:下面的护板是两米多高的蓝色钢板,钢板上还架起了两米多高的铁丝网。

  记者注意到,工地四角的每一个方向都有两名中国保安。记者想先在护板外面绕着走一圈看看工地的大小。然而,刚走过最右角的岗哨时,保安突然在后面喊“回来”。原来,记者所在的一面正是距离工地办公区最近的地方。这里的主体建筑已基本完成,最高的8层建筑楼顶上,几个美国建筑工人正在忙碌着。

  记者得知,尽管这名保安已经在此工作一年多,但对新使馆的建设情况却知之甚少。他显得有点紧张,告诉记者头顶上有好几个监视器的摄像头,正对着岗哨的方向,监视着靠近工地的人。

  “里面的人不让我们跟外面的人聊天。”保安催促记者赶快离开。从正门向左50米就到了热闹的“女人街”,这里的人几乎都知道旁边正在修建的是美国新使馆。

  据他们介绍,与一般建筑工地的嘈杂比起来,这里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但美国工人经常在夜里加班加点地施工,直到早上四五点钟,还在不停地作业。

  使馆新闻官只字不提安全问题

  结束第一次探访的同时,记者向美国驻华使馆递交了第一封采访信。一位新闻文化处的女士,帮记者向新闻官员递交了采访信。

  据这位女士介绍,此前已有数家媒体提出了相同的采访请求,但都没能得到积极的回应。然而,在提出申请的第二天,记者突然接到使馆的电话,新闻官提供了一份还算详尽的书面答复。

  这份书面答复,只回答了最基本的信息咨询,即使馆的规模和承建方等。对于目前工程的进展情况,以及新使馆在安全保障方面的措施,则没有任何提及。于是记者在随后的一周第二次递交采访信,希望获得关键问题的答复,并希望通过采访,了解正在工地作业的美国建筑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11月15日,使馆新闻官再一次书面回复了提问,但增加的信息却没有比前一次多多少。对于安全保证措施仍然只字不提,要求采访建筑工人生活工作状况的请求,也被通知需要通过漫长的审批。

  从使馆新闻官提供的书面答复得知,新馆将由5座独立建筑构成,每一座建筑都将具备独特的功能。

  尽管5座建筑物各自独立,并从2层到8层高不等,但相互之间却由室内外的各条环路所连接;各座建筑之间的空地,也将被建设成一系列充满中国园林特色的花园、院落、木桥、竹林和荷塘。

  从职能上分为主办公区、领事事务区、综合办公区和公寓区以及停车区。馆内景观的主要设计者,是纽约世贸中心纪念馆的设计者彼得·沃尔克,其他的设计者包括美国建筑协会会员克雷格·哈特曼等。

  据悉,施工前期,中方提供相当部分劳力,而目前也还有个别中国工作人员在工地工作,但新馆关键核心部分将由500名美国工人来北京完成。

  这位新闻官还透露,中美两国在2003年签署建筑协议,规定两国有权使用自己的建筑工人建设新使馆(目前,中国驻美新使馆也正在建设中)。双方工人在对方国家工作超过30天后,将被视为各自使馆的行政和技术员工,拥有外交豁免权。

  由于过去外交建筑内曾发生过间谍丑闻,因此各国建馆都会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防止被安装窃听设备。使馆的核心部分建设,通常都由各国自己的工人施工。

  美工人与外界隔离分两班昼夜施工

  500美国工人跨越重洋来到中国,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内完成这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使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状态呢?记者第二次来到施工现场。

  11月24日早上,天还未亮,记者便再次赶往新使馆工地。一下车,记者看见几名清洁工正围绕护板飞舞扫帚,扬起老高的尘土,工地里面只有探照灯亮着,没有一个工人在干活,一切都静悄悄的。

  记者决定先奔向第一次见到的那个保安,却发现已经换了另外一个人。“他们还没有开始动工吗?”我赶紧问。

  “感恩节,他们从昨天就开始放假了。”保安回答。

  记者只好再到天泽路的正门去看看。走到马路的尽头,记者才发现,原来这里才是关键的一道门,是进出工地的惟一通道。记者观察进出的人们,每人身上都佩带出入证,打招呼也自然随和。记者也因此有机会了解到,在这里的建筑工人实际上是24小时工作。每天早上6点钟,班车将早班工人从一家四星级宾馆接来,一直到下午5点左右再将他们送回,同时将夜班工人接到工地,次日凌晨5点左右夜班工人下班,早班工人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距离钢丝门30米,可以看到一座乳白色方形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那里正是工地的食堂。为了配合工人们24时作业,食堂24小时开放。据悉,厨师由中国人担任,但菜肴基本都是西餐风格。

  美国驻华大使雷德曾在使馆破土动工之日,对兴建使馆作了说明。原来的美国使馆分散在11处办公,不方便,且地方狭窄,容不下700人办公。第二,提高安全标准。美国国务院2001年成立“海外建筑管理局”,定出了新的安全标准,只有新建馆舍才能达到。第三个重要原因就是适应中美关系发展的需要。从大使的发言可以看出,新馆的建成,将预示着中美两国关系越来越友好的前景。

  专家分析中美关系越来越重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美国问题专家牛新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美双方都在对方国家建新使馆,表明中美关系越来越重要了。

  他具体指出,从积极方面看,近年来,中美交往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事务在不断增加,现有的使馆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比如,中国驻美国使馆,现在增设了国会组,业务增加了,使馆规模也要相应地扩大。

  另外,建新使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目前的美国驻华使馆分几个地方办公,办事效率受影响,新使馆建成后,将方便各种业务的开展。

  牛新春同时指出,双方在建使馆过程中,也有消极的东西。这次建新使馆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人等,完全从各自国家输出,大大增加了建筑成本。牛先生说,这表明中美之间还存在不太互信的地方。

  据了解,使馆的建设一般需要下列程序:提出要求、申请地皮、建筑设计、所在国家审批、招投标、施工建设和工程验收等。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