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景观案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admin 2006-11-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西湖、西溪、西泠印社,并称为“杭州三绝”。自2005年5月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放后,打破了杭州独亮西湖景点的格局。   作为国内首个湿地公园项目,其总设计师浙江城
  西湖、西溪、西泠印社,并称为“杭州三绝”。自2005年5月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放后,打破了杭州独亮西湖景点的格局。

  作为国内首个湿地公园项目,其总设计师浙江城建集团园林景观设计院院长陈斌在2006年10月27日北京大学举办的“第四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暨2006年中国景观设计师大会”上,展示了该项目的设计思路。

  如果能对今后开建的湿地公园有典范意义,她无疑是自豪的。然而,由于看到目前各地湿地公园的建设正形成一拥而上的态势,如果后续管理跟不上,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坏,陈斌的眼里,掠过一丝忧虑。

  保护区还是风景区?

  3年前西溪湿地公园项目启动时,国内还没有湿地公园的概念。“在项目定位上,是作为保护区还是风景区进行规划,我们也徘徊不定。”陈斌说。

  而现实的情况是,西溪虽曾有“独在于水”的美誉,但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水乡泽国渐渐萎缩,湿地面积如今只剩不足10平方公里。对这块城中罕见湿地的保护,势在必行,但如何保护却产生了分歧。

  陈斌介绍,湿地可分为原生态湿地和次生态湿地。前者是完全天然的,没有因居住等原因而留下人类干预的痕迹,后者则相反。而西溪湿地属于次生态湿地。

  两种生态的湿地,自然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原生态湿地是不赞成开发的,而是以保护和科研为主。次生态湿地则可以适度开发。”陈斌说。

  正因如此,她认为,西溪湿地公园是在综合保护和实际利用中找到了平衡点。而对于目前正在建设的湿地公园,她认为“绝不能变成概念去炒作,要成为一种时尚去追逐”。

  “一个有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必须要有足够大的面积去支撑,要把用地本身的内涵发挥出来。”陈斌说。

  传承历史精髓

  “西溪要保护,而规划的难点也在于保护。”在不同的场合,陈斌总是强调这句话。

  与一般的公园相比,湿地公园“绝不是在一个废弃的厂房拆迁遗留的空地上,营造一些水景观就能成形的”,陈斌说,“历史背景”是湿地公园的一个重要特征。

  她的方案,正是尽可能在用生态手段恢复、保护湿地的同时,使其原有的景观得到传承。她说,“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的诗句一直盘旋在她的脑海,指引她向西溪的本来面目靠近。

  而在此之前,曾有水专家建议扩大和沟通水面,使这片区域成为大水面。也有民俗专家认为应恢复其原有面貌,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

  但陈斌则认为,“大水面虽对鸟类的栖息有利,鸟类专家也赞成,但这样会破坏湿地原有的景观形态。而西溪有100多个庵堂,要全部恢复则是不可能的。”

  每一个设计方案,总会有争论,哪怕是大师的作品也不例外。让陈斌感到幸运的是,她的方案被采纳了。

  目前,该项目2期已经启动,3期工程也正在规划设计。陈斌的工作表已排到了2008年。

  探寻后续管理之道

  现在,西溪湿地公园最引业内人士关心的是其后续管理,这也是开放之后的一个难题。此项目前期规划的资金是40亿元,但据悉实际操作所需资金要超过这个数目。后期资金能否跟上,也是一个槛。

  事实上,西溪湿地公园向外开放,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以此促进其进一步的保护。用陈斌的话来说,这是“积极保护”,有别于将其恢复后圈起来搁置的措施。

  目前,该公园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而另一个更大的突破则来自立法。今年2月,杭州市在西溪湿地立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据另一位在西溪湿地中负责生态的研究员透露,杭州市林业局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研究制定管理条例。

  另外,2期工程启动以后,整体拆迁的进程将更大地推进。不过,陈斌说,对拆迁农民的安置,在前期已经作了详尽的规划。“在西溪的北边有个安置点。而有部分农民是可以回迁的,考虑到对湿地的保护,对回迁的比率和回迁户的生活形态,都要进行筛选。”

  同时,她坦诚,农民回迁和向游人开放,可能会对湿地的保护造成一定困扰,虽然有规划措施去保护,实施后的效果也可能会产生偏差。“但与完全的保护相比,让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是更积极的方式。立法在这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此,陈斌充满着信心。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