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荫遮碧水 绿树绕白楼
一条古老的河流沉淀孕育出一座年轻的城市,这就是位于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1983年10月成立的山东省东营市。
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全国重点大学——石油大学均坐落在有“油洲”之誉的东营。然而,这座依托油田建设发展起来的沿海矿区城市,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了先天不足,多风、少绿、盐碱、荒凉,“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成为建市初期城市面貌的真实写照。
走过弯路的决策者们终于领悟到城市发展的“真谛”,建设“油洲”加“绿洲”成为东营市城市发展的定位和目标。他们从编制规划入手,牵住规划建绿的牛鼻子;他们靠科技引路,找寻出盐碱地绿化的金钥匙;他们将生态园林、文化建园的设计理念作为切入点,营造出中心城点线面结合、陆地绿化与水体绿化相映成趣的生态园林绿化体系。经过22年的建设和发展,东营市已由昔日的山东“北大荒”,变成今日的“浓荫遮碧水,绿树绕白楼”,绿地率从建市初期的4%上升到现在的37.5%,人均公共绿地17.75平方米,居山东省首位,基本实现了由矿区资源型城市向环境生态型城市的转变。
舞动规划龙头,绿地规划圈定目标
东营市颁布实施《东营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将建设“油洲”加“绿洲”确立为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确定了“建设高效生态型城市和最适宜创业发展、生活居住城市”的发展目标。聘请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园林局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政府城市规划顾问,先后委托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省城市规划院等单位,完成了《东营市城市风貌规划》、《东营市中心城水系景观规划》、《东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干道绿化全部面向国内公开招标确定设计方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案起点高、标准高、档次高,强调了绿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规划的共同特点:一是强调绿化生态效益,充分发挥绿地涵养水源、降低地下水位、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的生态功能。二是注重社会效益,强调为经济发展服务,满足人们文化需要,形成当地特色。三是兼顾经济效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改碱大系统及基本措施,从区域脱盐入手带动整个环境效益的提高,应用乡土树种,达到降低建设与养护成本之目的。四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将绿化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建设同时规划、同步实施。新区开发和整个东城的公共绿地多在黄金地段,主路两侧是5~10米的连续预留地(目前预留地宽度提至10~30米),成为东营绿化的亮点。
近年实行的绿线制度更是维护了绿地规划的权威性,没有发生一起擅自改变绿地用地性质、乱挖乱建的现象,规划建绿使东营园林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锻造科技金钥匙,盐碱给绿色让路
东营市濒临渤海,平均海拔3.5米,土壤严重盐碱化,平均含盐量1.7%,最高值达到3%以上。盐碱成为绿色植物的最大“克星”,因而,这里被列为绿化“除地”。
为了破解土地盐碱化这一困扰东营城市绿化建设难题,东营市园林部门到其他滨海城市参观、考察、取经,与山东农业大学、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建立了长期联系,还先后加入了华北园林科技情报网,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山东园林协会的会员单位。1992年,东营市政府与胜利石油管理局、石油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盐碱地绿化研讨会;1997年又举办了首届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研讨会。这些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东营地区园林科研工作的开展。《黄河三角洲耐盐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园林绿化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9年到2001年承担的山东省科技厅项目《滨海盐碱地草坪草引种建植管理技术研究》,已广泛应用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东营市园林科研工作者已初步掌握了水盐运动规律和规避盐碱危害的方法,总结出从规划设计、树种选择到养护管理的一整套绿化技术,科技为本地绿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几年来,东营市园林部门在科研的基础上,选择出一批适应东营城区环境的耐盐树种,使行道树树种由原来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花灌木也多达二十几个种类。植物配置上,不同性质、不同地段的绿地,选择不同的耐盐植物做基调,基本达到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观、一季一变化,营造出大绿量、大色块、水绿交融的现代园林景观。
陆地水体呼应,构建城市大绿地系统
东营市园林绿化建设,一路走来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遗留的缺憾。他们在对城市园林绿化的认识上也经历了“三级提升”:从以绿为主,到绿地功能多元化,再到人与园林景观和谐相处。
东营市在绿色实践道路上,逐步探索出滨海盐碱地城市绿化的新路。他们注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到大环境绿化与城区绿化相结合、公共绿化与庭院绿化相结合、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促进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以道路、河渠绿化为框架,公共绿化为重点,庭院绿化为基础,乔、灌、花、草合理搭配,把绿地扩展到城市的每一个区域和每一个角落,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大绿地系统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人居环境。“大绿地、大空间、大水面”的城市风貌特色,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东营市城市绿地面积达到1115万平方米,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东营的绿色总是与水密不可分的,陆地和水体绿化相映成趣、互为呼应,形成了东营独具魅力的城市绿色风景线。
日前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的占地71公顷的东营市明月湖湿地生态公园,刚刚建成开放,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市民休憩、游览,他们在充满浓郁黄河口湿地氛围的公园中流连忘返;总面积180公顷的清风湖公园是目前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建成三年来,一直都是东营市民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东营市的城市公园都以亲水性为主要特点,公园选址利用原有淡水水体,形成比较大的绿化优势;东城水系是东营市在原稻排水渠的基础上,按规划开挖形成的环城人工水系,总长25.6公里,分内外循环,集防洪、排碱、绿化、游览功能于一体。随着园林建设部门对“绿”的深化认识,在追求绿化效益的基础上,他们开始注重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通过建造游览设施拉近市民与水系之间的距离,引来很多市民垂钓、泛舟、自娱自乐。目前,东城水系已与东营市几大城市公园绿地有机连接在一体,形成了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的环城公园体系沿水系。经测算,该环城水系林带每年可吸收有害气体3.5吨,滞留灰尘45吨,提供氧气600吨,吸收二氧化碳800吨;每年来此休闲娱乐的市民有上百万人次,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出来。
在已有的成绩面前,东营人没有沾沾自喜。为加快构筑高效生态经济体系,他们充分发挥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强油地结合,科学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探索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双赢”模式。目前,东营人正朝着2010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的既定目标,朝着规划中的“油洲”加“绿洲”的美好前景,将“绿色”一路播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