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眼中的南京新鼓楼医院(图)
新楼老楼之间水池的设计别具匠心。
俯视下,南扩后的鼓楼医院就像两个相错的矩形。
鼓楼医院南扩工程吸引了许多人关注的目光,在不久的将来,患者能在怎样的环境中就诊是许多读者最关心的,记者昨天采访了该工程的设计者张万桑先生。
医院设计比机场还复杂
在张万桑的设计理念中有很多理想化的东西,用他的话说,最理想的医院是患者不动,所有的科室围着他们转,但现阶段还达不到这样的理想境界,那只能在建筑上尽量设置最短的路径,让各方面的距离都最小化。现在很多人去医院时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停地在奔波,这就与医院的布局不尽合理有关,医院的建造不仅要代表今天的水平,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实医院是最复杂的建筑类型,它的建造比机场还要复杂。
在张万桑看来,生病中的人是最脆弱、无助的,患者不是出了故障的汽车,医院也不能仅仅扮成修理厂的角色,医院的环境应当给患者以生活的信心,从建筑上来说,医院就要体现“花园”的效果,而且鼓楼是南京的“心脏”地块,鼓楼医院建在那里就要建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国外也有这样的实例,一位到巴黎旅游过的商人告诉记者,他在巴黎游览时看到一处很美的地方,很惊喜,以为是什么景点,走进去以后才发现是医院,可即使这样,他还是拍了很多照片留念。在张万桑的设计中,他也朝这一方向努力。
“走入候诊大厅不再是人声嘈杂和长长等候的队伍,而是流水和竹林,灿烂的阳光透过玻璃倾泻而下。”张万桑描述的画面很美,他告诉记者,南扩部分南侧是竹林,北面以水为主题,位于中央的大厅则是水竹交汇,此外每一层都有景观设计。新楼与老楼采用无风雨连廊相接,在新老建筑的通道上,张万桑还别具匠心地设计成一个水池,感觉人从水中穿越,水池里铺有南京的雨花石等,周边还将种植一些植物。
新建筑只求“低”
与很多新建大楼求高相比,鼓楼医院南扩工程却在求“低”,张万桑告诉记者,从各方面经验来看,高层医院在使用过程中并不轻松,设计时认为足够用的电梯更是成为“瓶颈”,不仅造成人流拥挤,还浪费患者的大量时间。张万桑认为,并不是高就能成为城市的标志,当周围都是高塔式的建筑时,低也能成为标志,加上鼓楼医院的西侧就是南大,如果再建高层,也将破坏这一学府的景观。张万桑套用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说,“医院不在高,组织好就灵。”在他看来,医院的楼层不高,但能在有限的楼层里包含同样的病床数,这才是真本事,鼓楼医院南扩部分就要做最低楼层的大容量医院。与此同时,医院每一楼层都具备了挂号交费、看病、常规检查、取药的功能,这也减少了患者在医院里的奔波。
南扩工程最讲究节能
节能也是鼓楼医院南扩工程中的一大亮点。张万桑认为,只要精确、科学地计算,就可以有效减少能量消耗。节能中立面的构造非常重要,好的建筑物的立面不是贴什么,最佳的状态而是要像人的皮肤,因为人的皮肤最懂得如何自我调节。根据南京的气候,夏天应当减少阳光的直射,现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遮阳棚,但这样又会影响视觉的通透,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外立面的构造来解决。张万桑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光是节能模型就做了几十个,而且遮阳系统冬夏还可进行调节。
三个通道进门诊
南扩后的鼓楼医院从效果图上看,就像两个错开的矩形,这种建筑造型不仅新颖,同时还有设计者的另一番苦心。鼓楼医院门前现在车流量很大,车辆进出相当不便,张万桑在设计中便将住院部和门急诊部的两个区域体块相错,在天津路和中山路两侧形成两个市民广场,缓解两侧道路的交通压力。与很多医院门急诊通道混用相比,设计师把位于中山路和天津路两个急诊通道的墙壁设计成红色的墙壁。用建筑语言去告诉人们,这是急救通道。
普通患者进入医院门诊有3个入口,除了可通过中山路、天津路上的入口进入外,还可从地铁通道进入,如果开车的话,进入设有1000多个停车位的地下停车场后,可从停车场直接到达大厅。南扩后的住院部只有6层楼高,却设有1000多张床位,张万桑告诉记者,每层有4个病区,一个病区有60张床位,此外他还采用了柔性病房的设计,比如3人间里还留有沙发、餐桌等,如果病人增多,在不影响舒适度的情况下还可加一张病床,不至于像现在很多医院,病人一多只能让有些人睡在走道里。本报记者薛玲
链接
张万桑,瑞士联邦建筑师暨工程师协会驻华代表,曾就读于瑞士联邦高等工学院建筑系。在日内瓦大学建筑暨城市规划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并且成为瑞士历史上第一个华人注册建筑师。回国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南京就主持了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以及鼓楼医院南扩的设计。5月底,瑞士当代建筑设计展将在南京举行,他也将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