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工程:“塑料盆”里的糊涂账
admin
2005-04-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4月1日下午,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接到环保总局的通知,要求其补办《环境评估报告》。4月2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暂停, 并于近期举行专家论证会。 3月22日下午,兰州大学生
4月1日下午,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接到环保总局的通知,要求其补办《环境评估报告》。4月2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暂停, 并于近期举行专家论证会。
3月22日下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正春教授来到圆明园遗址公园,看到了“一幕骇人的情景:几十台挖掘机正在疯狂地破坏着圆明园的景观,所有湖底被挖开,然后铺满了大片白色塑料,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
随后,张正春通过媒体一纸信件将此事公诸于众,认为此举将令圆明园的“活水”变成“死水”,将湖水与地下水系相绝,将给公园带来生态灾难。消息传开,圆明园公园湖底防渗工程立成众矢之的。
缺水防渗圆明园工程遭口诛笔伐
除了张正春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院士、北京大学城市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博士、自然之友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等多位专家学者先后明确对圆明园湖底防渗表示反对。
梁从诫说,湖水和底部断绝关系,水就变成了死水。湖不渗水,将加剧北京地下水位的下降。铺膜防渗绝对是饮鸩止渴,时间将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
俞孔坚博士则认为,圆明园公园的做法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背道而驰,德国、日本,甚至美国最缺水的洛杉矶,为了保护生态,已经将原本被衬砌的河道恢复自然。他说:“这样做,将毁掉这个遗址。”
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松更是用“一个‘外耻内愚’的典型”来形容工程,认为现在的整治工程将毁掉圆明园的自然生态。
但对于工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也有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李金惠教授认为:圆明园的湖只是北京市所有的水系的一小部分,铺设防渗膜后会影响到湖水的渗漏,但其他湖水的渗漏会达到水量平衡的效应,对于北京的地下水的影响微乎其微。另外,在铺设防渗膜后短期内可能会对湖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湖水的生物都有自净功能,铺设防渗膜后不一定就变成“死水”。
而作为工程主导方的圆明园管理处,则在各种场合均表示,湖底防渗工程经过了专家论证,考虑过给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实际建设后不会给圆明园的生态环境带来太大影响。
各方的意见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在环保概念之外,人们却忽略了工程的经济利益,而这一点,正可能是圆明园工程的初衷。
环保之外却是一笔糊涂账
圆明园进行湖底防渗,管理处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节水。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圆明园的湖底是砂石质的,加上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特别容易渗水。在现有条件下,铺设塑料防渗膜是解决圆明园缺水问题的较好选择。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朱红强调,圆明园由于缺水,生态状况很差,植物大量旱死,曾有7万斤鱼因缺水一次性死亡。
那么,工程建好之后能省多少水呢?是否合算呢?
在记者向圆明园管理处询问这两个问题时,管理处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而在此之前,管理处方面也未公布过具体的数据。
但管理处主任李景奇曾经表示,目前圆明园一年要从玉泉河补3次水,总量多达数百万立方米。目前从玉泉河引水每吨1.3元,一年的补水花费就是几百万元。
圆明园管理处党政办的工作人员唐莉也曾说,圆明园2200余亩的湖面,每年要灌水3次,而在湖底铺防漏层后,每年只需注水一次。
在圆明园工程成为社会焦点之后,圆明园管理处曾在媒体上公开释疑,向大家解释工程原因。
按照管理处的测算,圆明园开放区湖底年渗漏量近700万立方米,造成水资源及大量资金的浪费。例如,如果圆明园开放区要想现状保持常年1.5米的水面,用于购买环境用水的资金每年将达到两千余万,南水北调后用于购买环境用水的资金将更高。
圆明园开放湖区有2200万亩的面积,按照北京海淀区年蒸发量近2米的水平,湖区蒸发量每年大约有300万立方米,加上湖底渗漏量700万立方米,圆明园湖区的年损失水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根据管理处表示,圆明园每年购买环境用水的水量近20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按照管理处方面的说法,即使排除湖区用水不算,圆明园其他的用水量也有1000万立方米,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数字。
另据媒体登载,曾有圆明园管理处的人士表示,湖区每年的渗漏量有300万立方米,防渗工程将会减少150万立方米的渗漏量。
如果是150万立方米的渗漏量,那么圆明园每年可以节约200万元人民币。如果按照防渗膜约50年的寿命,那么50年中圆明园将节约1亿人民币。
如果按照圆明园管理处的说法,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进行湖底防渗工程的,那么工程的造价是多少呢?
目前广为社会所接受的说法是工程造价为1.5亿元人民币。这个说法是张正春教授提供的,但《经济参考报》记者向管理处方面求证时,管理处对这个数字予以否认,但并没有给记者提供具体的数字,只是说“没有1.5亿那么多。”
管理处给出的资料显示:“从2003年8月至2005年3月,市、区两级政府以及圆明园管理处已投入圆明园环境整治资金共计约8200万元(其中市文物局投入700万元),完成了……湖底防渗、管线预埋……等多项工程。”也就是说,湖底防渗资金在8200万元以内。
而管理处副主任朱红曾向媒体解释,工程造价约有3000万元。
记者曾向施工方了解此次工程的具体造价,但对方以商业机密为由而回避了。记者在圆明园工程现场注意到,这种白色的防渗层由一层稍厚的塑料膜和一层毡料粘合而成,据工人介绍,这种防渗层的材料价格约为每平方米10多元,按照圆明园湖区2200万亩面积计算,仅材料费用,就在1600万元以上。
据业内人士张先生介绍,此类工程中,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不到一半。对于圆明园湖区防渗工程的总造价,张先生表示不好估计。但他可以用与此工程较为类似的填埋式垃圾场的防渗工程做例子。
一般来说,垃圾场进行的防渗漏工程标的价格在每平米60-130元不等。如广东省从化市浑口垃圾填埋场进行的铺设防渗膜工程,造价就在每平米70元。而2001年完工的郑州第二垃圾场防渗工程,铺设防渗膜八千七百平方米,耗资近一百万元。合每平米超过110元。
如果参照这个价格,圆明园2200万亩湖区的防渗工程耗资将少则8000万元,多则超过1.5亿元。
如果工程造价超过8000万元,那么从投资的意义上来讲,这个工程在节约水费上可以说是“亏本”的。那么这样的工程还有意义么?
“塑料盆”最后为了谁
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李皓博士认为,圆明园将湖底防渗,不是像圆明园所说“为了生态”,而是为了钱。李皓曾在圆明园问工作人员说:“为什么要将水位蓄得那么高?半湿地状态不也很好吗?”工作人员回答:“那船怎么下得来?本来就是为了划船,公园也要有收益啊。”
所以,李皓认为,收益是管理处力主防渗工程的关键。
按照管理处的说法,水费是圆明园方面所出,“一年几百万,付不起啊”,而圆明园防渗工程则是属于圆明园整治工程的一部分,资金主要来自市、区两级政府的专项资金。也就是说,工程是“国家买单”,节水是“公园受益”。
专家认为,正是现有体制中的不合理造成了公园热衷“工程”胜于“保护”的结果。
北京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从体制上来说,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太少,仅仅由公园管理处出钱给湖灌水,他们也很有资金压力。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园林和文物部门共管圆明园是不够的。
而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李小溪还认为,该工程没有征求公众的意见,没有向社会公示,也没有召开听证会,北京市民到了快完工了才知道,这正是目前工程造成很大争议的原因。李小溪以京密饮水区为例,她听到过北京市水利局的一个处长承认,该区的水质在衬砌后不是好转而是恶化。在那次之后,2002年9月,北京市水利局局长焦志忠曾表示,北京今后不再修建“铜帮铁底”河道,即不再用水泥修筑河道,要恢复以往的天然河道。
4月3日,记者在圆明园湖区看到,虽然施工已暂时停下,但据工人讲,铺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而园区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圆明园将争取5月1日放水下船。看来无论未来的听证会结果如何,事情的发展都将如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所说那样,“2000多亩的湖底防渗膜已基本铺完,要拆除不现实。”
3月22日下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正春教授来到圆明园遗址公园,看到了“一幕骇人的情景:几十台挖掘机正在疯狂地破坏着圆明园的景观,所有湖底被挖开,然后铺满了大片白色塑料,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
随后,张正春通过媒体一纸信件将此事公诸于众,认为此举将令圆明园的“活水”变成“死水”,将湖水与地下水系相绝,将给公园带来生态灾难。消息传开,圆明园公园湖底防渗工程立成众矢之的。
缺水防渗圆明园工程遭口诛笔伐
除了张正春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院士、北京大学城市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博士、自然之友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等多位专家学者先后明确对圆明园湖底防渗表示反对。
梁从诫说,湖水和底部断绝关系,水就变成了死水。湖不渗水,将加剧北京地下水位的下降。铺膜防渗绝对是饮鸩止渴,时间将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
俞孔坚博士则认为,圆明园公园的做法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背道而驰,德国、日本,甚至美国最缺水的洛杉矶,为了保护生态,已经将原本被衬砌的河道恢复自然。他说:“这样做,将毁掉这个遗址。”
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松更是用“一个‘外耻内愚’的典型”来形容工程,认为现在的整治工程将毁掉圆明园的自然生态。
但对于工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也有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李金惠教授认为:圆明园的湖只是北京市所有的水系的一小部分,铺设防渗膜后会影响到湖水的渗漏,但其他湖水的渗漏会达到水量平衡的效应,对于北京的地下水的影响微乎其微。另外,在铺设防渗膜后短期内可能会对湖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湖水的生物都有自净功能,铺设防渗膜后不一定就变成“死水”。
而作为工程主导方的圆明园管理处,则在各种场合均表示,湖底防渗工程经过了专家论证,考虑过给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实际建设后不会给圆明园的生态环境带来太大影响。
各方的意见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在环保概念之外,人们却忽略了工程的经济利益,而这一点,正可能是圆明园工程的初衷。
环保之外却是一笔糊涂账
圆明园进行湖底防渗,管理处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节水。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圆明园的湖底是砂石质的,加上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特别容易渗水。在现有条件下,铺设塑料防渗膜是解决圆明园缺水问题的较好选择。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朱红强调,圆明园由于缺水,生态状况很差,植物大量旱死,曾有7万斤鱼因缺水一次性死亡。
那么,工程建好之后能省多少水呢?是否合算呢?
在记者向圆明园管理处询问这两个问题时,管理处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而在此之前,管理处方面也未公布过具体的数据。
但管理处主任李景奇曾经表示,目前圆明园一年要从玉泉河补3次水,总量多达数百万立方米。目前从玉泉河引水每吨1.3元,一年的补水花费就是几百万元。
圆明园管理处党政办的工作人员唐莉也曾说,圆明园2200余亩的湖面,每年要灌水3次,而在湖底铺防漏层后,每年只需注水一次。
在圆明园工程成为社会焦点之后,圆明园管理处曾在媒体上公开释疑,向大家解释工程原因。
按照管理处的测算,圆明园开放区湖底年渗漏量近700万立方米,造成水资源及大量资金的浪费。例如,如果圆明园开放区要想现状保持常年1.5米的水面,用于购买环境用水的资金每年将达到两千余万,南水北调后用于购买环境用水的资金将更高。
圆明园开放湖区有2200万亩的面积,按照北京海淀区年蒸发量近2米的水平,湖区蒸发量每年大约有300万立方米,加上湖底渗漏量700万立方米,圆明园湖区的年损失水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根据管理处表示,圆明园每年购买环境用水的水量近20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按照管理处方面的说法,即使排除湖区用水不算,圆明园其他的用水量也有1000万立方米,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数字。
另据媒体登载,曾有圆明园管理处的人士表示,湖区每年的渗漏量有300万立方米,防渗工程将会减少150万立方米的渗漏量。
如果是150万立方米的渗漏量,那么圆明园每年可以节约200万元人民币。如果按照防渗膜约50年的寿命,那么50年中圆明园将节约1亿人民币。
如果按照圆明园管理处的说法,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进行湖底防渗工程的,那么工程的造价是多少呢?
目前广为社会所接受的说法是工程造价为1.5亿元人民币。这个说法是张正春教授提供的,但《经济参考报》记者向管理处方面求证时,管理处对这个数字予以否认,但并没有给记者提供具体的数字,只是说“没有1.5亿那么多。”
管理处给出的资料显示:“从2003年8月至2005年3月,市、区两级政府以及圆明园管理处已投入圆明园环境整治资金共计约8200万元(其中市文物局投入700万元),完成了……湖底防渗、管线预埋……等多项工程。”也就是说,湖底防渗资金在8200万元以内。
而管理处副主任朱红曾向媒体解释,工程造价约有3000万元。
记者曾向施工方了解此次工程的具体造价,但对方以商业机密为由而回避了。记者在圆明园工程现场注意到,这种白色的防渗层由一层稍厚的塑料膜和一层毡料粘合而成,据工人介绍,这种防渗层的材料价格约为每平方米10多元,按照圆明园湖区2200万亩面积计算,仅材料费用,就在1600万元以上。
据业内人士张先生介绍,此类工程中,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不到一半。对于圆明园湖区防渗工程的总造价,张先生表示不好估计。但他可以用与此工程较为类似的填埋式垃圾场的防渗工程做例子。
一般来说,垃圾场进行的防渗漏工程标的价格在每平米60-130元不等。如广东省从化市浑口垃圾填埋场进行的铺设防渗膜工程,造价就在每平米70元。而2001年完工的郑州第二垃圾场防渗工程,铺设防渗膜八千七百平方米,耗资近一百万元。合每平米超过110元。
如果参照这个价格,圆明园2200万亩湖区的防渗工程耗资将少则8000万元,多则超过1.5亿元。
如果工程造价超过8000万元,那么从投资的意义上来讲,这个工程在节约水费上可以说是“亏本”的。那么这样的工程还有意义么?
“塑料盆”最后为了谁
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李皓博士认为,圆明园将湖底防渗,不是像圆明园所说“为了生态”,而是为了钱。李皓曾在圆明园问工作人员说:“为什么要将水位蓄得那么高?半湿地状态不也很好吗?”工作人员回答:“那船怎么下得来?本来就是为了划船,公园也要有收益啊。”
所以,李皓认为,收益是管理处力主防渗工程的关键。
按照管理处的说法,水费是圆明园方面所出,“一年几百万,付不起啊”,而圆明园防渗工程则是属于圆明园整治工程的一部分,资金主要来自市、区两级政府的专项资金。也就是说,工程是“国家买单”,节水是“公园受益”。
专家认为,正是现有体制中的不合理造成了公园热衷“工程”胜于“保护”的结果。
北京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从体制上来说,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太少,仅仅由公园管理处出钱给湖灌水,他们也很有资金压力。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园林和文物部门共管圆明园是不够的。
而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李小溪还认为,该工程没有征求公众的意见,没有向社会公示,也没有召开听证会,北京市民到了快完工了才知道,这正是目前工程造成很大争议的原因。李小溪以京密饮水区为例,她听到过北京市水利局的一个处长承认,该区的水质在衬砌后不是好转而是恶化。在那次之后,2002年9月,北京市水利局局长焦志忠曾表示,北京今后不再修建“铜帮铁底”河道,即不再用水泥修筑河道,要恢复以往的天然河道。
4月3日,记者在圆明园湖区看到,虽然施工已暂时停下,但据工人讲,铺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而园区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圆明园将争取5月1日放水下船。看来无论未来的听证会结果如何,事情的发展都将如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所说那样,“2000多亩的湖底防渗膜已基本铺完,要拆除不现实。”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