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方案今天定论

admin 2005-01-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本报讯(记者王朝晖)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及立交桥建设概念性设计方案评审进入最后阶段。元月12日,有关部门邀请专家对入围的2个方案进行最后的评审。   在今年10月份的评审
  本报讯(记者王朝晖)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及立交桥建设概念性设计方案评审进入最后阶段。元月12日,有关部门邀请专家对入围的2个方案进行最后的评审。   在今年10月份的评审中,美国诗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法国达思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设计方案入围,这两家设计单位随后根据专家评审中提出的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修改。   美国诗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方案在规划上延续了泉州古城山水之城的脉络,新城及用地规划中轴线明确,形成了“绿融城、水溶城、水绿相依”的地域特色,又有现代信息的新城市脉络。法国达思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方案则围绕“地区标示性的确立、滨水景观的渗透、连续的城市界面、城市的文脉和空间肌理、城市的总体发展策略和总体结构等5个关键要素进行设计,力求使泉州大桥南片区建设短期见效,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泉州城市对外展示的功能形象。   据了解,此次国际招标设计首先是为了解决这一区域的交通问题,要解决目前这一地段比较混乱的交通;其次是景观问题,这一区域过去主要进行村镇建设,与目前作为泉州南大门的城市景观不相协调;三是综合解决这一区域的资源利用,包括市场以及现有的居住问题等。   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是我市城市“南下”的重大举措。根据这一区域的区位条件和用地规模,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工程将进行高起点规划,住宅将结合国家小康住宅小区的标准,建成泉州市现代化商住区。同时该项目将结合周边地区交通、环境及基础设施,着重就疏散交通、改善环境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该地区城市化,通过这一片区的改造与建设,走出一条泉州城市建设新模式之路。   1号方案   建成“水、绿、城”交融的新城市   该方案认为,这一片区处于泉州市对外交通的交汇区域,是厦门、南安、晋江进入泉州的门户所在。地块内国道324线、县道317线等过境交通沿线界面处理是城市门面塑造的关键。江南城市副中心是城市“南下跨江”战略的第一步骤,而本片区是新城市副城市中心系统开发的第一地块。这一片区的塑造将确定整个新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基调。方案认为,这一片区是新城市副中心轴线上水绿地貌最典型的地块,片区内水流纵横,江边绿地连绵,是新城“水、绿、城”交织脉络的集中地域。   三种方式塑造新城市门面感观   该方案采用三种方式塑造新城市的门面感观:   标志物与展示物。除了地块中将建的高级住宅区及众多绿地外,有必要在交通干道的视线聚焦位置处设置标志物,以对应于遥遥相望的古城标志物———东西塔,并成为新城及城市入口的“城标”。在通道两边设置高级酒店、商城、文化建筑等公共建筑以作为新城市展示物。   城市印象。在重要的通道界面将新城市脉络肌理展现出来,使之在城市入口处就体会到“水、绿、城”交融的新城市印象。   扩大经过地块的主要交通干道两边的退让距离,使进入城市的通道有着开阔豁然的空间,同时也使得城市门面和立交体系、江滨绿地在尺度上相互匹配。   调整交通体系产生大住宅区   在交通体系调整上,该方案认为,这一片区城市道路在用地内得以延续,并结合用地需求加以调整。使过境交通、城市副中心交通一级、二级、三级体系层次分明,架构合理。另外,城市副中心交通体系与过境交通衔接点选择在与立交系统的快捷流畅。在符合道路密度要求的情况下,通过路网的设置产生较大地块,产生泉州市场较为稀缺的大居住区。   这一片区周边拥有众多的公共绿地———江南公园、市民广场等,用地内部也设置了诸多绿地:朵莲寺绿地、立交桥下绿地,道路周边休闲绿化带以及购物公园。诸多绿地形成了环绕用地周边的连续的绿化景观系统,并蔓延渗透到住宅区各个组团之中,真正形成了绿融城的景观特色。这一片区将保持原有水系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规划形成居住区的水景。   片区开发分五步进行   该方案还设计了地块开发时序。一期开发由引入大型零售商业的展城商业和东南部的安置区对整个新城项目进行启动,并由大型零售商业带动国道324边的其他城市商业项目。二期因为东北部沿江地块最靠近老城区,交通可达性最高而得到开发,同时建议政府建设用地中部的购物公园项目以及中学,以提升用地中心区地块的价值。三期开发因购物公园以及城市商业区的初步形成,用地中部地块得到开发;同时,因人气的聚集,市民广场周边的商业随之形成。四期开发以新城初见端倪,西南侧得到带动开发。五期是位于城市商业圈和住宅区之间的弹性用地得到开发。王朝晖文/图   2号方案   建设多功能生态化城市级副中心   该方案认为,这一地块是晋江南岸的新地标,城市新区的桥头堡。片区内的朵莲寺是规划设计中的保护建筑,因此在交通规划设计中建议不采取立交的交通方案,认为这样能在较好地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使古建筑得到较好的保护。   该方案把这一片区定位为多功能综合的生态化新型城区,将建设成为功能多元化、景观生态化的城市级副中心。   功能结构复合、秩序   在规划的理念上,该方案引入了功能结构复合、秩序的理念。   所谓复合,方案认为,居住空间与工作空间、商业空间与休闲娱乐空间、交通空间与交往空间等不同性质空间的整合,成为目前城市建设非常突出的复合现象,人们越来越发现城市“混乱中的活力”。江南副中心作为泉州城市拓展的一个节点从整体上讲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功能区,这恰恰是通过功能复合体现地区活力的一个机会,规划由行政办公、商业贸易、生活居住、科研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咬合的多功能复合区。   所谓秩序,方案认为,城市功能的复合必然伴随矛盾的产生。因此塑造功能结构的内在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内在秩序主要是指各个区域功能的组织与交融,即各个区域既要有自己独立的主导功能,同时又要与相邻的城市区域相协调,尽量发挥功能区块之间的互补优势,这种协调关系可以通过交通干道和绿化带等公共开放空间的横向联系来实现。该方案的功能布局可以概括为由城市公共功能到居住功能自西向东的演变,既在分区明确的前提下形成“商务办公商住综合居住滨江绿地”的自然过渡关系。   绿地系统多样、平衡   平衡:由于规划区域的窗口地位,它必须是一个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并重的地区。本规划正是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确定绿化用地与其他用地的比例关系。从整个地区来看,绿化用地在空间上基本实现了平衡配置,能够做到“处处临绿、处处有景”。   多样:多层次、多种类的绿色空间和景观要素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环境设计领域。在规划中充分贯彻这一理念,根据用地的功能不同分别进行了设计,柔性的自然绿化与硬质的景观要素相结合,从而在整体营造一种和谐多元的环境氛围。   空间形态和谐、统一   和谐:由于规划片区位于城市滨水区,因此该地区从整体上讲应该呈现一种城市形态与自然形态相融合的肌理,以片区的未来建设情况来看,其西半部分基本上是一种城市感的空间肌理,东部临江地区则更多地表现为向自然渗透的空间景观。出于这种考虑,规划在空间形态的处理上力求使该地区由西向东呈现一种建筑密度由高到低,形态由规划到自由的梯度变化,从而在整体上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统一:城市设计的实质在于处理城市实体要素与外部空间的“实、空”关系;协调城市现有形态与城市发展脉络有机联系的“时、空”关系。王朝晖文/图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