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新馆2007年建成 规模世界第三
admin
2004-12-29
来源:景观中国网
[img]http://www.landscapecn.com/upload/news/20041229104346791.jpg[/img][center]国家图书馆二期公共阅览室效果图[/center] 昨日上午10时,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
[img]/upload/news/20041229104346791.jpg[/img]
[center]国家图书馆二期公共阅览室效果图[/center]
昨日上午10时,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举行奠基仪式。新馆预计2007年10月建成,届时国图总使用面积将达到25万平方米,列世界第三,能够满足未来30年的藏书和使用需要。
1987年落成的国图一期工程,书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2000万册,而2000年时国图藏书量已达2373万册件;到馆读者峰值达18000人次,超过原设计能力3倍。因此各界一直呼吁建设国图二期工程,同时建设适应数字时代的数字图书馆。200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这一工程,总投资12.35亿元。
在此后进行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德国KSP恩格尔.齐默尔曼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的5号方案中标。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致辞时提及,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批准国家图书馆总体建设方案时,即高瞻远瞩地提出要为图书馆在下世纪的发展留出空间。当时一次性征地10公顷,一期占地7公顷,预留3公顷作为二期工程建设用地,因此现在的二期工程没有再选址、再征地的问题,大大缩小了投资规模。
新馆位于现在的国图北侧,二期工程建成后国图将新增藏书量1200万-1400万册,读者座位2900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8000人次,读者将拥有更舒适、明亮的环境。而建成数字图书馆后国图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数字资源基地、国内最先进的网络服务基地。
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等和国图馆长任继愈昨日一起为新馆奠基。
对话
图书馆建筑不追求时髦
设计师约翰尼斯.雷西称,新国图设计外型不夸张但其形式和功能和谐
从2003年11月中标开始,约翰尼斯.雷西和他的同事一直在进一步细化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设计方案。据称他们的设计呼应“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底层的“四库全书”造型凸显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中间是宽敞的读者活动空间,上层是敞亮、开阔的数字图书馆。
昨日,约翰尼斯.雷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新京报:中国国家图书馆项目和您以前的设计相比,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约翰尼斯.雷西:中国国图设计最大的困难在于,已经有一个主馆存在,要在旁边设计一个新馆,必须考虑在空间上以及其他因素上与原建筑呼应。另外,我们考虑如何在设计中体现文化的因素,如何把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数字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在建筑上。新馆的基部用石头打造,代表过去;楼顶的数字图书馆使用很多玻璃,给人飘浮的感觉,代表未来。
站在图书馆中间,你感觉到下边是中国的古老文化,上边是高科技的建筑表达,而屋顶与基座之间的中厅及核心筒,象征着现在,也表明人的活动沟通了过去和未来。
新京报:听说你们对内部装修和图书摆放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建议?
约翰尼斯.雷西:我们设计的外型不是让人觉得很夸张的那种,但是它的形式和功能非常和谐。我认为图书馆建筑不应该太时髦。如同给我影响最大的建筑师密斯说的那样,好的建筑的生命力不是流行几年,而是超越性的。
我们建议图书馆内部不同的区域在材料、颜色的选择上应该不同,比如黄色的是阅读区,蓝色的是公共区。
新京报:你们设计的图书馆上面有个大型的玻璃天窗,怎样处理光线折射的问题?
约翰尼斯.雷西:我们正在进一步设计,要保证既有良好的光线透入,同时让热量不能进入。上面的玻璃不是平的,而是褶皱一样起伏,也可采取其他方式遮住或者反射一部分阳光。当然,我们也对和建筑相匹配的空调、暖气系统及空气湿度进行控制。(记者周文翰)
新闻背景:国图的沿革
国家图书馆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高梁河畔,紫竹院公园旁。总馆占地7.24公顷,可容纳2000万册藏书。该建筑曾荣登“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位于北海之滨的文津街分馆,馆舍面积共17万平方米。
国图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1917年馆移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
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分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75年周恩来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馆址设在北京西郊白石桥,1987年落成。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