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壁画步行街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新案例
admin
2004-11-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7月10日,青岛市北区台东三路步行街举行了改造后的开街仪式,步行街两侧6万平方米的室外壁画展示在公众面前。壁画专家称,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个壁画工程,也是国内目前最大的
7月10日,青岛市北区台东三路步行街举行了改造后的开街仪式,步行街两侧6万平方米的室外壁画展示在公众面前。壁画专家称,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个壁画工程,也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个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据悉北京有关部门也正在考虑采用青岛用壁画改造旧街的类似方案进行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改造。
■新闻背景
国内最大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落户青岛
8月1日,记者获悉,北京有关部门正在考虑采用青岛用壁画改造旧街的类似方案进行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改造。
7月10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改造的青岛市北区台东三路步行街举行了改造后的开街仪式,步行街两侧6万平方米的室外壁画展示在公众面前。壁画专家称,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个壁画工程,也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个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开街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和由衷赞叹。当地有关部门正积极准备以此来申报吉尼斯手绘壁画之最。与此同时,艺术界和市民对此也提出了不同声音。
■记者调查
创作者都是壁画大师学生
作为张仃、侯一民等壁画大师的学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谷云瑞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同时他也是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艺术研究所所长。
刚刚完成该大型工程的谷云瑞所长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前后用了不下三个月时间,是在壁画创作不景气后的一次少有创作,而且都是壁画的中青年骨干的一次“公益出演”。“我们在确定该方案后,众多艺术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来自清华美院、西安美院、首师大美院、山东工艺美院、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青岛大学艺术学院、广州美院等艺术院校的30多位艺术家参加了这次壁画创作活动。巧合的是大家都师从过张仃、侯一民等壁画界大师。
旧城改造采用手绘壁画
记者从青岛有关部门得知,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青岛市以“相聚北京,扬帆青岛”为口号,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对青岛市北区旧城进行了改造,其中台东三路步行街是改造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青岛市政府的棘手难题。“为此,青岛市政府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取得了联系,设计者谷云瑞所长根据步行街两侧旧楼室内外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外墙绘制壁画的最省时、最省钱、也最能见效的改造方案。”青岛市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后,艺术家开始了边绘制边调整的该工程。”
据介绍,专家设计方案在考虑壁画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同时,还兼顾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他们把晾衣架、空调室外机等设计成平面画中的立体图形。
壁画上楼“猫改成向日葵”
谷所长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旧城如果拆迁重建,不仅花费巨大,而且时间也耗不起。采用手绘壁画的方案后,设计施工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
“当时有栋居民楼设计的壁画图案是一只猫,不巧的是该猫正好位于一居民的窗户处,该住户找到我,说我孩子正好属老鼠,你们这么画,我孩子怎么出门,会被吓着。项目组紧急磋商后,认为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应该充分考虑市民的各种风俗和一些禁忌,最终将猫换成了一棵向日葵。”谷所长阐述道,“公共艺术讲究的是给公众带来的一种艺术享受,它要注重的是大家的感受,不是艺术者的个性。”
七旬艺术家上墙免费作画
谷所长透露,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室外壁画有着较长的历史和较多的经验。但多是在单体建筑或两三栋建筑上,像青岛台东三路这样20栋建筑、一公里的步行街,国外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按照目前通行的壁画设计施工价格每平方米1.6万元计算,整个工程设计施工下来需要1亿多元人民币,这个价格是政府无法承担的。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变成了环境艺术委员会的一次壁画创作活动,改造工程成了公益活动,这为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新模式。”谷所长说,“30多位艺术家参加这次壁画的创作,都不要设计费也没有监制费,并且亲自上墙作画,其中山东艺术学院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艺术家,顶着日头每天在室外作画几小时。”
当地政府在开街后表示,这种巨型墙面壁画应是“世界吉尼斯之最”,目前正在积极申请。
■争议 青岛城市雕塑 蓝色的帆
与城市规划理念不协调?
在艺术家欣慰时,一些市民也发表了不同声音,当地一青年称,“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烦乱是这些绘图给人的第一印象,我们家里的走廊绝对没有一丝的涂鸦,那我们城市的过道为什么就一定要做得这样呢。再说这么一弄和我们整体明朗清晰城市规划理念也有点不搭调。雨水冲刷会不会把这些彩绘变成彩条?”
就此,谷所长称这是壁画创作,用的是特殊颜料,质量保证几十年不会有变,“只要有专门的画家或艺术工作者进行维护,这道公共艺术景观将闪亮下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城市只能有一处,否则多了就滥,我希望不要盲目跟风。不过这种思路是每个城市建设和管理者可以借鉴的,至于与城市规划的协调,这都是经过论证的。”
■专家说法
公共艺术研究者的新案例
精于西方画论研究的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余丁认为,很多艺术家更看重自己架上绘画的成就,而把创作公共壁画看做是“接活”,是工程,是挣钱。中国的艺术市场不健全,纯艺术作品的市场有限,公共艺术一旦成为一个市政工程,就会面临甲方乙方这样的雇佣关系,艺术家的创作往往要根据投资方的需求来决定,而缺乏更多的自由度。
这样在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和公共艺术创作之间就存在着双重标准,使艺术家很容易把个人创作视为纯艺术,而把公共艺术创作视为“行活”。这样的双重标准给中国公共艺术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这次把壁画创作变成了公益活动,政府给艺术家以充分的创作自由度,这使得艺术家有机会把如此大规模的壁画当成自己的作品来画,给我国方兴未艾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给公共艺术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案例。
■新闻延伸
京城实验性建筑上先实验
作为北京公共艺术的重要管理部门——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告诉记者,“公共艺术的实践需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宁缺勿滥,不能是简单的直接拷贝。”于化云也表示,只要北京有需要,就稳稳当当地上。同时首都北京与其他地方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底蕴,城市颜色等的使用有规定,“东西文武四个城区目前照搬采用这种形式不太实际,在其他区县如一些郊区,在特定的商业街或社区采用这样的方案进行改造或装饰值得推荐。我们也可以采用动感雕塑等来普及城市公共艺术。”
北京城市规划委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没有看到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效果图,不好评价。“但只要是市民喜欢并与城市相协调的公共艺术形式,我们就可以考察使用、本市化,这种壁画上墙的方式可以在城市改造中定量使用,只要市民认可接受。”记者也从一些区县的规划部门了解到,对这种形式建设者比较感兴趣,但是否能做成1公里的街道,有待考虑。国际建筑双年展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在相关实验性建筑中考虑使用这种公共艺术方案。
记者了解到,此前,“北京沿河文化”曾组织过10名北京的艺术家,自带各种绘画用具,到北京会议中心,对中心周边的400平方米墙体,以绘画形式,进行城市修护运动。策划人梅子表示,他们的行为得到了朝阳区城管大队的支持,该运动将持续到奥运开始,期间不间断地对作品进行保护补充。
■反思
城市建筑应有公共艺术占资比例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余丁指出,此次“壁画创作”让我们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有了如下思考:第一,城市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政府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无论哪种形式的公共艺术,或政府认可、或政府组织开展,几乎无不在政府作用范围之内。积极的政府责任的履行,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政府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承担着前瞻统筹、资源调动等作用,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台东三路步行街改造是不可能进行的。
第二,公共艺术的实施需要艺术家转变观念,需要有奉献精神,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进入公共艺术领域。第三,公共艺术应该要服务公众,服务于社会,必须走制度化和社区化的道路。一个城市公共艺术建制的好与坏,则要靠城市里多个社区去完成。第四,公共艺术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光靠政府承担。而确保公共艺术资金来源的最好方式,就是立法,确定公共艺术在城市建筑项目中的占资比例。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