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设计方案今起评审(图)

admin 2004-10-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1018153613877.jpg[/img]方案一:绿融城、水溶城、水绿相依” [img]/upload/news/20041018
[center][img]/upload/news/20041018153613877.jpg[/img]方案一:绿融城、水溶城、水绿相依” [img]/upload/news/20041018153623363.jpg[/img]方案二:屏弃立交桥简化交通设施 [img]/upload/news/20041018153634311.jpg[/img]方案三: 总体框架:一心三轴五区 [img]/upload/news/20041018153654485.jpg[/img]方案四:短期见效集中建设以点带面 [img]/upload/news/2004101815373776.jpg[/img]方案五:从交通整治与用地调整着手改[/center] 10月18日至19日,市建设局和城乡规划局邀请的专家将就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及立交桥建设概念性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此次评审的方案包括美国诗建(中国)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寰中企划设计(香港)有限公司、法国达思建筑设计公司、新加坡工程集团新工咨询私人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5家国内外设计机构提交的5个方案。   据了解,此次国际招标设计首先是为了解决这一区域的景观问题,这一区域过去主要进行村镇建设,与目前作为泉州南大门的城市景观不相协调;其次是交通问题,要解决目前这一地段比较混乱的交通;三是综合解决这一区域的资源利用,包括市场以及现有的居住问题等。   泉州大桥南片区东侧现已形成城市范围内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与华洲建材装饰市场,西部亦有一成规模的水果批发市场。该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商业服务集群,且地处交通要冲,货运集散便利,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根据规划部门下达的规划设计条件,泉州大桥南片区用地性质以商业、居住用地为主。居住用地原则上控制在总用地的50%以上,商业以大型商业设施为主,居住部分以纯住宅为主,并设小型的商业网点。建设内容以商业、娱乐等设施和高层居住建筑为主,并按规范配套建设社区活动中心、小学、幼托、停车场等公共设施。   根据这些区位条件和用地规模,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工程将进行高起点规划,住宅将结合国家小康住宅小区的标准,建成泉州市现代化区。同时该工程将结合周边地区交通、环境及基础设施,着重就疏散交通、改善环境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该地区城市化,为市区拓改摸索经验。 桥南片区改造及立交桥建设概念性设计方案总览   [B]方案一[/B]   “绿融城、水溶城、水绿相依”   设计说明 一号方案通过将用地置于更大的区域内研究,注重如何通过用地的规划促使整个江南城市副中心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并重视用地作为政府跨江战略第一步所应起的巨大作用。 该方案在规划上尊重泉州古城山水之城脉络的延续和再生,新城及用地的规划形成了“绿融城、水溶城、水绿相依”的既具地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新城市脉络。方案规划将国道324、县道317等主要过境交通塑造为城市的展示通道,并设置了眺望塔、江滨高级酒店、城市购物公园等诸多建筑景观,很好地展示城市门面及确立新城市印象。 本方案规划设置了由绿化休闲带及购物商业组成的地块开发动力体系,不但将使地块得到迅速开发,而且有力地促使整个江南城市副中心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设置了快捷有效的立交体系,通过高架及隧道保证国道324的快速通行,形成了国道、过境公路及城市道路分层设置互不干扰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原有的交通问题。 该方案另一大特色是设置了环绕居住区的环状休闲绿化带,该绿化带向内与住宅区绿化溶为一体,而且向东连接立交绿化带及江南公园,向西与市民广场相连接,形成了“绿融城”的城市肌理。 该方案的建筑布置合理有序,形成了由大型住宅区、小型住宅区和公寓区相结合的住宅群落,并很好地结合商业金融中心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群,沿江景观丰富有特色,很好地塑造了二十一世纪新泉州的城市风采。   [B]方案二[/B]   屏弃立交桥简化交通设施   设计说明 二号方案把桥南片区定位为多功能综合的生态化新型城区。桥南片区所处的江南副中心作为泉州市城市拓展的一个节点,从整体上讲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功能区。该方案认为这恰恰是通过功能复合体现地区活力的一个机会,规划由行政办公、商业贸易、生活居住、科研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咬合的多功能复合区。 该方案概念设计的功能布局,可以概括为由城市公共功能到居住功能自西向东的演变,即在分区明确的前提下形成“商务办公-商住综合-居住-滨江绿地”的自然过渡关系。 该方案规划根据用地的功能不同分别进行了设计,柔性的自然绿化与硬质的景观要素相结合,从而在整体是营造一种和谐多元的环境氛围。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确定绿化用地与其他用地的比例关系。还有从整个地区来看,绿化用地在空间上基本实现了平衡配置,能够做到“处处临绿、处处有景”。 该方案对基地及周边区域的道路交通系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更大的尺度进行研究,大胆地提出屏弃立交桥,简化交通设施的概念,从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并重。经过对区域道路网络的梳理,该方案提出局部组织单向交通,重要节点主导交通流向优先等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通的通畅与安全。 该方案在空间形态的处理上力求使该地区由西向东呈现一种建筑密度由高到低,形态由规则到自由的梯度变化,从而在整体上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在群体空间的塑造上主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物质环境的整体意象,使之具有独特的风貌、和谐的形态和明显的标识;塑造物质环境的外部空间,使之形成特色空间序列、连续完整的步行体系、多样的驻留场所和宜人的空间尺度;发掘物质环境的人文内涵,使之体现繁华的现代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完整的空间脉络。   [B]方案三[/B]   总体框架:一心三轴五区   设计说明 三号方案以新城市主义理论为依托,从三维空间入手,将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各部分(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心、三轴、五区的总体框架,再结合合理有序的城市交通梳理,全力打造泉州南片区高起点、高品味的城市新形象。 一心:即由会展、艺术、科普、体育和市民广场组成的区域,是本案规划设计以及整个南片区的核心和枢纽,也是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区域和环境景观打造的重点。其作为“城市客厅”和“绿肺”的核心作用,将激发周边地区的城市活力和带动土地升值,为南片区的居住和商业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三轴:即由三条轴线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闭合三角形,结构严谨稳固,将五个功能区紧紧契合在一起。包括科学艺术主轴:核心区域中轴线将改造后的会展中心、科普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飞架桥、“天地合一”城标、“天人合一”塔等极具特色的景观建筑串联在一起;历史人文主轴:拟在延续福厦公路的主轴,在原低洼河滩地上建设一个以连接大环岛和江岸石刻雕塑为媒介、以多元材料为铺地、以树木与花卉为载体、以泉州历史长河的记事年表为主题的滨水公园;绿色生态轴:这是一条刺桐花海长廊,也是通向旧城宋代东西双塔方向的视线通廊。 五区即中心广场区、古建公园区、商贸区、居住区、商住混合区。 该方案在交通设计上通过对桥南片区现状的多次与多方位调研,充分考虑到这一区域的发展于地理区位上的特点和城市空间发展上的需要,认为南片区交通网络不适宜建造大型全互通枢纽式立交系统,最终决定南片区的交通网络主要是:结合现有的泉州大桥与顺济新桥的交通地理特点,通过完善区域性的交通网络及局部重点疏通的原则,主要疏通福厦公路和泉石公路使之快速化,以市区区域性的交通网络代替适建于城市外围公路型的大型全互通枢纽式立交,保留南片区城市道路景观与滨水景观之间的协调与通透性,保护堤坝与原有景观点协调性,采取五个设计手段来改造区域性交通瓶颈、提升包括泉州大桥桥头、顺济新桥桥头和五叉路大环岛的交通疏通功能。   [B]方案四[/B]   短期见效集中建设以点带面   设计说明   四号方案在5个关键要素上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力图使桥南片区建设短期见效,集中建设,以点带面。 1.地区标示性的确立--具有强烈识别感的地域形象,设计泉州的“城市剧场”。 2.滨水景观的渗透---滨水地块开发模式的探索,邻晋江地块的高地价和腹地区域的内部环境塑造,削弱土地级差地价。 3.连续的城市界面---连续的高层建筑群体和丰富变化的多层建筑,营造连续且细腻的城市入口界面。 4.城市的文脉和空间肌理---充分利用周边景观和文化遗产,地区尺度和城市尺度融汇一体。 5.城市的总体发展策略和总体结构--放射的城市轴线与基地在城市中所处的功能点呼应,基地对泉州城市对外辐射作用和对内多元文化生活的作用。 该方案认为,桥南片区是城市对外的窗口---“城市眼”。综合考虑基地的交通区位、总体规划要求和城市的总体发展脉络,对原有分区规划的路网做适当调整,摒弃了原来单一的路网结构,创造富有整体感的崭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完成城市对该地区的准确定位。这样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形成适当的集聚,构筑完整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快速有效形成城市氛围,汇聚人气、商气和市气的有效手段,全面提升泉州城市对外展示功能的形象。 该方案认为,桥南片区是生长的城市---“城市关节”。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基地设计充分尊重周边的既成建设现状和自然禀赋,认真思考基地的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方案把桥南片区设计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瞬间和一个空间细胞,成为南部国家级清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