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大景区申请世界遗产项目胜算几何
admin
2004-09-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年来,中国的明十三陵、明孝陵、三江并流景区等29个项目先后被列为世界遗产,但广西却榜上无名。广西的景区何时才能列入“世界遗产”的行列,令人期待。去年,经广西区政府研究
近年来,中国的明十三陵、明孝陵、三江并流景区等29个项目先后被列为世界遗产,但广西却榜上无名。广西的景区何时才能列入“世界遗产”的行列,令人期待。去年,经广西区政府研究,拟定将花山岩画、程阳永济桥、灵渠三个景区申报世界遗产。
程阳桥:独具风韵
风雨桥是建筑的集大成者,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风雨桥大多架设在村寨下方的溪河之上,既作交通之用,又有宗教方面的含义。它象征飞龙绕寨,以保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故人们称之风雨桥、回龙桥、永济桥、赐福桥……程阳永济桥是中国惟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侗族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风雨桥坐落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马安寨。始建于1912年,于1924年建成,桥长80米,桥道宽3·75米,桥面高11·52米。
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十分雄伟壮观。据有关资料记载,该桥与我国的石拱赵州桥、铁索泸定桥及罗马的钢梁诺娃上的沃桥齐名,为世界四座历史名桥之一。
程阳永济桥的建造,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穿斗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尤其在山区的民族地区中使用尤其普遍。程阳永济桥桥亭桥廊的建筑便是采用了这种结构,它既有古代百越族杆栏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工艺成分。值得重视的是木结构廊桥这种桥梁形式在其他地区逐步消失的情形下,该桥仍保留有如此之好的木结构廊桥,应值得高度重视和保护。
程阳桥由于它别具一格的建筑技艺和雄伟风姿而闻名于世。郭沫若先生曾题诗曰: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
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花山:神秘壮观花
山岩画在宁明县、龙州县境内,为岸壁涂绘艺术的总称。宁明县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岩画共5处8点,约2000多个图像。其中以宁明县明江下游耀达村对岸的花山崖壁画规模最大,画像最集中,被誉为左江崖壁画的“自然博物馆”。最大的岩画长172米,高约45米,共8000多平方米,1900多个图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我国乃至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处岩画,它不论从作画场景、作画的内容、作画的材料、作画的方法等都体现出严谨与精绝,是中国和世界岩画艺术的珍品。
左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反复描绘出一幅幅规模宏大、主题形象一致的岩画,岩画分人像和物像。人像中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正面人像高举、两脚叉开成立马式,侧面人像两手平伸、两腿微蹲成跳跃状,既像练兵习武,又如狂舞欢歌,物像中有似马似狗的,有像藤牌、锣鼓、太阳的。
可见,花山岩画绝不是一般的世俗画,也不属语言符号的记事画,而是一种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紧密相连的、反映人们某种精神寄托和生活愿望的原始宗教绘画,它对中国岩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壮族先民绘制如此大型的崖壁画用意何在?据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考证后,有的认为是语言符号,有的认为是祝捷庆功,有的认为是左江古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记录,有的认为是表示乐事重重的盛会,还有的认为是队伍集合图、点将图、誓师图、庆功图……总之,花山岩画是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同时它还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前不久,有关专家到花山实地考察,他们发现,花山岩画病害类型复杂多样,有岩石体块崩落、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等,这些病害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防治,局部岩画将有可能在短期内消失。所以,专家呼吁,花山岩画的保护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灵渠:巧夺天工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迄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全长36.5公里,分渠首枢纽段、南渠段和北渠段。它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以精良和独具特色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称著于世。被誉为“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堪称是中国古代航运史上天才的杰作。
灵渠的选址与总体布局极为科学和完整,它的选址,基本满足古代的航运要求,与天然来水量相适应。由于灵渠陡门在同一地点的顺延性,被一些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船闸之父”。灵渠的铧堤是现代的拦水坝,溢流堰相当于现代的泄洪闸,陡门相当于现代的船闸,分水渠相当于现代的导流明渠,上游来水通过建筑物的控制,七分归湘江,三分归漓江,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水平。
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有一个统一的运输网,是实现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来往,军事上的强大和文化上的交流之前提。而在古代,陆路标准低,车辆笨重;水运方便、价廉而运量大。所以,水运自然成为古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灵渠作为交通干线,保障了边疆的安定,使岭南成为统一国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灵渠的开通,为中国的统一、岭南与中原的同步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灵渠,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中的一颗明珠。灵渠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今天所见的面貌是历代人民创建、改进和完善的结果。它的发展和演进与全国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步伐是一致的,是每一时期技术水平的写照。现灵渠渠道仍保存着秦代开创时的原始走向形态,灵渠上的建筑物所保存的仍是唐至清代,更多的是明、清两代航运时的形态特征。
艰难“申遗”
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容小宁向记者介绍,现全国“申遗”项目已过百个,经过专家评定约50个能进入全国名册,而最终只有2个能入选世界遗产。目前广西“申遗”各项目景区都在积极完善各项措施,努力争取“申遗”成功,如兴安县制订了《灵渠文物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公布》、《灵渠管理五年规划及十年规划》等法规。去年,兴安县政府还提出根据灵渠分布范围大、居民密集、各类风格各异的建筑物相叉的状况,对灵渠实行了分区、分级保护的措施。宁明县去年也批准实施了《宁明县花山岩画管理五年规划及十年规划》,三江侗族自治县成立了永济桥保护站,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保养、修缮计划。
同时,容小宁也谈到,目前虽然大家都极尽所能,但摆在我们面前仍是一条艰辛的“申遗”之路。
与其他省区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相比,广西各景区都具有“民族特色”,但各项目的科学价值才是广西“申遗”工作面临的最关键难题。近年来,联合国遗产组织对“申遗”要求有所改变,他们认为自然遗产价值不能仅局限在景观的基础上,更需要突出其科学价值,称为生物多样性,毫无疑问这加大了广西自然景区“申遗”的难度。
其次,专家在评定世界遗产时,十分注重所报项目的生态环境和景区保护工作。广西申报项目一旦入国家名册,就使得要拆除周边许多配套设施,如宾馆、饭店,迁居一些居民以保护环境。这同样也是一件难以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当地政府支持和居民的积极配合。
“申遗”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景区进行相应的“包装”,缺乏资金也是一大难题。“申遗”工作能否成功,令大家期待,但容小宁认为,通过“申遗”的过程来推动地方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同样重要。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