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建筑与安全防范
admin
2004-08-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世纪后50年,控制技术延伸了人的手,计算机技术延伸了人的脑,通信技术延伸了人的口和耳目。人类真是进入了一年等于一百年的时代。用空间不受限制的电子技术来改造有限空间
20世纪后50年,控制技术延伸了人的手,计算机技术延伸了人的脑,通信技术延伸了人的口和耳目。人类真是进入了一年等于一百年的时代。用空间不受限制的电子技术来改造有限空间的建筑将成为新时代的大势所趋,成为需求的时尚。于是,智能建筑应运而生。
1984年在美国被称为第一栋智能大厦的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建成,正是由于它装置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字式自动交换机,性能非常优异,但价格昂贵。它装置了这套先进设备,并将它出租给楼内的中小型企业用户,于是博得了这是一栋“会思想的聪明房子”的美称。于是”智能建筑”这个名词不胫而走,乃至名扬全球。
人们创造了各种工具来完成各种既定的工作目的,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是人与动物最基本的区别之一。而且,人总是在不断地改进各种工具(也包括各种用具),使之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更适宜的运作,来达到更高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这件工作有史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但是,真正把人与人创造的工具(或器具、或用具)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并探讨人与工具(统称之为“机”)之间的最佳匹配,从而达到人与机在运作上的十分和谐,十分高效,在此方面进行研究的科学,称为“人—机关系学”、“人机界面”、“人体工程学”、“工程心理学”等。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机”关系的问题。它从两者的特性、两者的相互关系,接口以及两者的优化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人—机”关系之外又渗入一个新因素,这就是环境。“环境”这个因素一度曾被认为是对”人—机”因素起到约束作用的,但是,后来经过研究与观察,认识到环境在处理得当的条件下,也可对“人—机”关系起到促进作用。于是,一个更新的系统关系被建立起来,这就是:“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
尽管“人—机—环境”关系首先应用于宇航事业。但是,与我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应当说是“人—设备—建筑”这个十分典型的“人—机—环境”系统关系。在这三者之中,”人”是系统的主体。这是由于人是设备的设计者、制造者、使用者,特别在于设备系统最终是为人服务的。任何系统始于人,终于人。这就是“以人为本”。而“建筑”这个环境是人与设备共同依附的平台,它是人与设备活动的基础。就建筑而言它与自然环境还有不同,它是人创造的一个人工环境,是按人需要的条件所特定规划建筑的一个特定的环境。环境与设备二者是既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的一对功能因素。两者构成的系统又对人施加影响。它可以造福人类,它也可以伤害人类。而人对“设备系统(机)”和“建筑(环境)”所起到的能动作用,也同样可以起到正面的或负面的作用。一个系统可以由于设计完善、运作完善而达到超常的效益。但是,一个好的系统也可以由于人为破坏的错误的运作而毁于一旦。因此,人的因素在系统工程中总是第一位的。
“人—设备(机)—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原因在于人、设备和建筑三者各自都是一个很大的可以独立的系统,三个大系统的优化整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系统之间的连接互动,有的相当复杂,也有的比较简单。这种联机与互动,如果受到自然的或人为的、有意的或无意的损害就会影响系统整体或局部的运转障碍乃至损坏。所以,如何保证系统(无论是整体或局部)不受自然的或人为的伤害,而尽可能地延长系统和建筑的使用寿命,就成为设计、营造和使用这一系统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在诸多设备系统之中,安全防范系统便是以防止对建筑环境的非法侵入和犯罪活动为主要目的的一套技术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的发展,实际上便是利用高科技手段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历史。为什么说又要“斗智”又要“斗勇”呢?因为安全防范系统是人设计的,又为人所使用。敌对分子也在力图破坏它。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正是正义与邪恶两种人的斗争。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两种理念,一个是“以人为本”,这就是说人的因素第一,善与恶,攻与防两方面实质上都是人的智慧和勇敢的竞争。另一个理念就是“科技不是万能的”,技术为人所发现,又为人所应用,其本身都往往带有它在发展中的不完备和欠缺之处,这种弱点又往往成为被攻击的薄弱环节。任何一个“人—机—环境”系统是这样,对安全防范系统就更是这样。安防系统,无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也好,门禁系统也好,任何一种报警系统也仍然是人的器官,或耳、或眼、或手、或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长。有了这个基本理念,我们就能够较为全面地去对待技术与人的关系。
至于环境这个平台,承载着人与设备的全部活动。如果遭到破坏,那么,人与设备都将无存身之处,更谈不到发挥人和设备的能力了。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或“玉石俱焚”也都是这个含义。美国“9·11”事件发生的恐怖分子劫持民用客机撞毁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一举毁灭了这座世界排名第四的高楼,便是一个具体的例子。人类正是不断地在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一次次地吸取教训。通过人的智慧,运用更新的技术和手段(包括管理的措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仍以“9·11”的这一事件为例,在事件发生之后,有个媒体的通栏标题是“纽约人发现,他们是住在一座不设防的城市里”。这个标题提醒了我们,现在已经把城市如何设防的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我们在小区的智能防范系统中,有个边界防越系统,那么城市是不是也应当设立这么一个“防越系统,’来防止非法侵入呢?本来城市上空应当是禁飞区域。但是,仿佛还没有这么一个监测体系,这个问题如果用雷达技术并不难解决。人总是在“吃一堑,长一智”和在斗争中提高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特别是利用技术手段来保护自己。同时,也进一步用新技术打击犯罪活动和攻击敌人。
在安全防范系统中,人防(人力防范)、技防(设备和设备系统)和物防(建筑环境)三者必需综合考虑,而且应当在经过优化整合之后,达到最大的效益。由于这三者的关系恰恰是对应了“人—机—环境”的大系统关系。在此,它们的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同样明显地存在的。切切不可只顾一方面忽略其他。这里容易出现的现象是突出了技术的先进性或者建筑物的坚固性。一方面是宣传技术无所不能,诸如“到了21世纪,你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在网上解决”,“您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今后电脑将代替人的思考”等种种技术万能的论调。另一方面某些用于安保的建筑部件被誉为 “保护神”、”固若金汤”等等,无非让大家放心该建筑的坚固程度。这一点也颇有道理,建筑物的寿命一般都确定在60年以上(英国为70年,日本为65年),比设备的寿命要长得多。此间,往往被忽视的是人,也就是这个大系统的主角。我们要知道,安防系统的防御对象主要是人,而技防与物防面对的是犯罪分子对象,在发挥作用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技防基本上主要是起到报警作用的。物防主要是以维护建筑物和固定设施的坚固性和防止破坏为目的的。这两者都不能解决作为防止破坏和非法侵入的根源——作为犯罪分子敌对对象的“人”。所以我们的安防系统最终表现仍旧是人与人的斗争。也就是正义一方与犯罪一方的斗争。尽管技防设备可以及时准确地报警,但是捕捉犯罪分子仍必须要“人”上去,这是设备系统无法替代的。这样说,并非贬低技术防范作用或建筑物的坚固性(物防)。而是说人防、物防和技防这三者应当各司其职,并相对地使三者经整合后融洽地进行工作,取长补短,相互协同地把这个防范工作做好。
当前的一个倾向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是只注意到了设备系统的建设,它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乃至于具有了何种设备就可达到某种标准,诸如此类等等。而往往忽视了精良的武器要有高品质的人去使用它,才称得上是”珠联璧合”。而当前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有相应素质的人去管理,至于从规章制度上保证在技防报警之后,立即就有相应的人防去处理这一警情,做到万无一失,这一点我们的措施相对不够有力。即使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应对,通过什么措施保证在出现异常情况下,人们如何有序地安排撤离并防止混乱中的伤害现象,这也是人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9·11”事件被恐怖分子撞毁的世界贸易中心,在此之前,我曾听到该大厦的物业管理总经理AlanReiss先生提到,在1993年纽约世贸中心遭遇到恐怖分子的汽车炸弹袭击之后,他们便作出一系列措施,以便应付可能出现的另一次突发事件。我们可以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们,或者说我们这个行业,也许所有有着正常道德、情操和感情的正常的人,都未曾料得到恐怖分子采取了“9·11,,这样灭绝人性的残暴手段来毁灭了这一作为纽约标志的世界第四高楼。在诸多措施之中,我只说一件小事。Reiss先生说:1993年以后他们便经常举行应对突发事件的疏散演习。他说,他们进行了三种演习:第一种是消防、安防的系统演习。第二种是有保安人员参与的演习。第三种是大楼内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的演习。大体上平均每个星期举行一次。固然这些演习丝毫无助于“9·11,,事件的防止,但是,不能说它们不起作用。仅就“9·11,,之后报纸上刊登的一些幸免于难的逃生者,就在回忆中提到:大楼被撞之后,许多人从楼梯逃跑下来。他们往下跑,遇到了消防队员往上冲,他们会自动地让开一条路,让消防队员:中上去。而同时又有伤者的担架运下来甚至有盲人牵羞导盲犬走下楼梯,他们又会自动让开一条路,让伤者和残疾人先下去。试问,若未经过训练和演习,如何能做到这一点。这只是一个细节,在这件小事上体现了人的素质和必要的制度所起的作用,这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而这一点,是任何技术系统所不可能做到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并从中取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们并非要贬低智能化设施乃至技术防范的作用。而是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人—机—环境”这三者之间,不可偏废,必须做到三者的优化整合,才能起到整体的作用。
那么,21世纪的建筑应当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如果我们从“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那么应当是:“人性化的设计—智能化的设备—生态化的环境”三者的融合,而不是互相牵制。在我国申请主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时,北京市市长刘淇先生曾提到,到了2008年将是“人文的北京、科技的北京、绿色的北京”。也同样是从这三者的关系上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人性、智能、生态”三者协调的巨大系统。
至于安全防范系统,作为智能化设备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既需要与其他智能系统协调,又需要与环境系统(包括城市的大环境与建筑或建筑群的小环境)协调。在与其他智能化系统协调方面,如,出现警情时往往需要照明和广播系统的配合,供电方面的保证,楼字自动化系统和空调系统在设计方面的协作。而在与环境的协调上,要注意在整体设计上与建筑布局、地形变化、景观设计、空气品质监测等等方面的协调。这些因素的整治,造成一个在工作、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宜人的大环境。同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又需要相应的人和人群去使用、操作和管理这个大系统。这个人的因素包括了人的素质、科学的承担能力、组织与管理制度和模式、服务方式和质量等等非技术因素。因此,作为有独特应用方面的子系统,既要注意到本身力量的加强,更要注意与相邻因素的配合。
当前的问题往往是重视了系统本身功能的加强与建设,而忽视了与环境的配合和管理作用的发挥,总体协调不够有力。而且,环境建设中,往往忽视安防的功能要求。例如,建筑物布局过分曲折,环境强调了山水林木而造成在安防系统上的盲区死角,乃至出现设防困难的区域。另一方面,却往往注意到了设防的坚固,却忽视了紧急撤出时的方便。或者,某些系统功能加强了,但操作十分复杂……诸如此类的问题均有待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加以处理和解决。
在管理体制上,诸多制度有待完善与建立。如物业管理业务中对安防系统报警的处理权限、响应责任的划分乃至事故赔偿制度的建立等等,都还有许多无法可依,无制可循的地方。至于安防系统本身也还有不少问题急待解决,误报率高是个老问题了,很难根除。另外操作复杂,老人与儿童使用不便等等,都是问题。总而言之,我们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我们的技术还有待提高,我们的系统期待着更好的优化和整合……任重道远,在和犯罪分子的斗争中,我们还有更多更多的事情要做。
27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生态时代,更是人性、智能与生态环保空前融洽整合的一个伟大时代。作为这个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安全防范系统,也会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人的有力保护措施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等安全防范技术必将令人耳更聪、目更明。但是,我们也必须时刻谨记,“道”与“魔”总是在不断的斗争中,互较高下,相生相克,斗智斗勇将永不会止息。我们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克敌制胜。但是,犯罪分子也可以用科学技术来对付善良的人民。就这一点,正说明了科学技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以人为本”正是要说明“人”是有正有邪,有善有恶的。我们发展技术是为了匡扶正义,打击邪恶,保护一切善良的人民,制止和消灭一切犯罪活动和犯罪现象。安全防范技术作为捍卫人民利益的有力手段,必将昌盛于新时代的科技发展浪潮之中。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