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风景区“九洞天”建电站遭质疑
admin
2004-06-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B]事由[/B][/center] 对应德明、曹植云、彭加周等几位来自浙江,并在纳雍县从事水能资源开发的投资者来说,这些天也许是他们到贵州后最沮丧的日子。 令他们难
[center][B]事由[/B][/center]
对应德明、曹植云、彭加周等几位来自浙江,并在纳雍县从事水能资源开发的投资者来说,这些天也许是他们到贵州后最沮丧的日子。
令他们难受的原因很简单。
此前,他们拟投资5000多万元,在纳雍“九洞天”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水电项目动工之后,原本“一帆风顺”的事却风生水起,原因是有人认为该项目对景区景观造成破坏,并据此反映,一时间,此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此场变故令几名投资者始料不及,这之前,该项目在当地政府倾力帮助下一路绿灯,从2002年9月接洽此事,到去年9月动工,运作之快可谓超常。
但就是这种“超常”的运作,恰恰触及了一个令当地政府和几名投资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一投资数千万的项目,究竟能否在这处于今年初已从省级升格为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内动工?
沉重之处就在于要对此回答“可”与“否”,如今已显得十分困难。
[center][B]国家级景区九洞天[/B][/center]
那么,“九洞天”又是怎样的一处风景名胜,以至于与之关联的这一外来投资项目,竟引得人们如此注目。
被称为乌江北源的六冲河,在纳雍与大方两县边界从远山中蜿蜒而来,在流经两县化作乡与猫场镇交界处,因上亿年冲刷,形成了一段长约7公里的地下河,这段被称为瓜仲河伏流的暗河,在约5公里的地段上忽隐忽现,神奇莫测,共自然形成9处“天洞”,且每处天洞都聚合有风格迥异的岩溶景致,构成了世界地质学上罕见的岩溶奇观,因而谓之“九洞天”。
“九洞天”其价值就在于它集伏流、峡谷、洞穴、天桥及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典型岩溶特征为一体,形成了一处雄奇秀丽的岩溶大观。上世纪70年代末,这一岩溶奇观被外界发现后,引起了中外岩溶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新西兰岩溶专家组织对“九洞天”联合考察后曾作结论:“九洞天”岩溶景观的集中性和典型性,极具巨大的旅游和科研价值,这在国内外十分罕见,因此“九洞天”可称中国岩溶的教科书。
正因其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尽管它地处偏僻的崇山峻岭中,发现不久便被命名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今年初,又被挂牌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center][B]景区建电站[/B][/center]
不容置疑,要在这处被国内外专家评价极高,且还是省、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内投资项目,不引人注意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关键是,原本要经过层层审批都难有可能获通过的这一水能开发项目,却偏偏在这著名的“九洞天”景区内动工了。
2003年9月,随着隆隆的爆破声和轰鸣的机器声响彻“九洞天”景区,这一耗资不菲的项目自然引起关注景区保护人士的注意,在他们呼吁下,问题开始浮现水面。
呼吁者认为,这一项目的开发危及了景区的整体风貌,对景区的原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更严重的是,此项目据说从立项直至动工根本就未获建设部门许可。
对此持强烈异议的莫过于原省水电厅高级工程师胡克诠,6月3日,这位已退休的水利专家在向省领导的书面呼吁中指出:“九洞天是我省非常重要的国家级风景区,不仅是中国和贵州的,也是世界的宝贵自然遗产。”他还希望省委、省政府马上派人调查并对项目进行制止。
在此,问题的焦点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此项目的动工,究竟是否对“九洞天”造成破坏?再就是项目从立项到开工是否获取了完备的审批手续?
6月5日,记者来到“九洞天”景区第九洞“仙人洞”电站施工现场,在雄奇壮观的天生桥下,挖掘机正在开挖堆积层,而大桥石壁上,一个约500米长,连接上游水坝的引水涵洞正加紧施工,这是该电站的主厂房,建成后3台3200千瓦的发电机组就安装在天生桥下。
迄今为止,除了呼吁者外,仍未有任何权威部门对该项目是否会对“九洞天”景区造成破坏作出正式结论。记者在毕节地区相关部门采访,如何评价此事,被访者回答都十分谨慎,认为至少要等省里组织专家评估后才能认定。
[center][B]政府坦诚:立项有失误[/B][/center]
但在纳雍,当地政府却认为:该项目从启动之时就十分注重对景区景观的保护,如为保持河岸石壁的原貌,业主不惜多投300多万元,将原设计的明渠引水改为凿打隧洞引水,不仅未破坏景观,相反上游坝址筑成蓄水后水位抬高,还可连接上游“乌江第一漂”旅游项目,使上游风景与“九洞天”相接,形成“水上漂、陆上观、洞中游”的新景观。同时,项目实施后,投资方投入100多万元新修了一条15公里长的道路连接外界与景区,不仅连通了县城与“九洞天”的交通,还使景区6个贫困村通路后,当地群众生存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且电站建成后,景区内纳雍、大方的化作、猫场两贫困乡镇每年可获70多万元的税收。
但这样的说法却遭到了反对者的强烈质疑。在景区,当地一位对此项目开发持强烈异议的人士认为,即使此项目能对景区景观及经济发展有诸多好处,在景区内投资却必须依法获取完善各种手续尤其是景区主管部门的审批手续,但此项目却没有。
此说法是成立的。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这一项目从最初的立项论证,直到当地国土、水利、计划、旅游、环保等部门从县到地区最后的各种手续都有,但之中惟独未见的就是建设主管部门的批复。
而获取负有景区管理职责的建设主管部门的“一书三证”批复许可,恰恰又是该项目所有申报程序中最重要的一关。
采访中,当时具体负责此项目运作的纳雍县政府重点项目办主任陈锡达坦陈,这的确是县里的重大失误,但他感到难以理解的是,该项目最后报经地区,诸多部门参与开会论证时同样缺的也是建设部门。
[center][B]投资者进退两难[/B][/center]
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但此事所导致的结局明显给几名投资者造成了极大压力。
投资人曹植云、彭加周谈及此事,两人一脸的无辜与无奈:“当初从网上了解到纳雍的这个招商项目,进入贵州投资这个项目一开始,遵循的原则就是依法办事,凡是县里要求办的各种手续,都是要钱出钱,要人出人,一切听从当地政府吩咐,希望项目不留任何缺憾,但万万没想到还是遗留了这么大的问题……”
若投资者的说法成立,那么此事至少给人留下了两点思考:那就是在省、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内从事项目投资,必须有严格审批手续,但在“九洞天”景区却没有,这是不是当地政府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发展利益而误导了投资者?再就是,在这处著名风景区内,偌大的投资动作,咋就缺失了相关部门履行职责进行监管?
投资者说,项目动工至今他们资金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总投资有可能突破6000万,并且发电设备的订购款也已付出,就期待明年建成发电,但问题发生后,他们颇感沉重,一下陷入进退维谷之境……
他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事已至此,该投资项目如果一旦发生被叫停,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场灭顶之灾,一生的积累顷刻就会化为乌有。
若真是如此结局,究竟谁该为此承担责任?结论不言自明。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有关人士认为,此事颇值得深思,那就是地方政府追求自身经济发展利益没错,但若与科学的发展观相碰撞,孰轻孰重如何依法行政予以取舍,这恐怕是我们最需弄明白的。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