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海口外滩:“海口外滩”出炉全纪录
admin
2004-04-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41153139340.jpg[/img]图片提供:李汉仁、蔡硕、罗亲彪[/center] [B]谁是提出“海口外滩”概念第一人? 外滩规划
[center][img]/upload/news/200441153139340.jpg[/img]
图片提供:李汉仁、蔡硕、罗亲彪[/center]
[B]谁是提出“海口外滩”概念第一人?
外滩规划为何如此大动干戈?
西班牙规划竞标夺魁有何过人之处?[/B]
人们在水中嬉戏,海边散步,轻轨列车奔驰在热带海滨绿地上……这就是未来的海口外滩,市区中的娱乐中心,休闲天堂。
虽然,目前这一切都还只是在规划图上,但40多个项目的相继立项、国内外公司的注资洽谈,房地产公司的进驻,供不应求的楼盘、一路飚升的地价,以及市民津津乐道的热情,这一切都意味着,海口外滩正在崛起,外滩美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正向我们走来。
回首外滩出炉过程,可以深刻感受到的是:规划正处在阳光下,高标准、严要求,期待着人们的监督;而市民正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未来的家园出谋划策、贡献才智。
感悟钟楼日落美景 有心人闪现外滩概念
说起海口外滩,就不能不提一个人———南沙雨。
2002年12月12日,海口市政府研究室编辑刊物《形势与对策》上的一篇文章,在海口上上下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文章的作者正是南沙雨。
在这篇题为《铸造“海口外滩”金色品牌》的文章中,他指出:“长期以来,海口秀英港以西称为西海岸,南渡江入海口以东称为东海岸,但对于夹在东海岸与西海岸之间、人口稠密的海口市城区滨海区域,如何对其定位与进行超前性、保护性、生态性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市民关注的问题……应将这里打造成‘海口外滩’,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城市旅游价值……”。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富玉在读完该文后当即表示,所提观点很有价值,应纳入城市规划加以推行。
2003年3月31日,我市在 “阳光规划”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要打造让市民充分亲近大海、展示海口历史文化的休闲天堂,并将东、西海岸间这段长约8公里的滨水地区暂定名为海口外滩。
几经辗转,记者在海垦路的一间工作室里,找到了“南沙雨”。
南沙雨是笔名,本名吴志良,学医出身,祖籍广东,1989年第一次到海口,对滨海风光印象深刻。难以割舍的滨海情结让他1992年再次“下海”,一住就是12年。
南沙雨告诉记者:“海口的东、西海岸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而夹在其间的城区滨海区域,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没有一个发展的方向。”这个待开发的真空区让南沙雨“大伤脑筋”。
灵感源自2001年底的一次散步,说起当时的落日美景,南沙雨还是回味无穷, “当时在长堤路散步,古朴的钟楼在夕阳下格外沧桑,海甸溪入海口落日红霞的背景点缀让‘夕阳图’特别有壮观的气势。”他驻足欣赏了许久。“海口外滩”的概念就在这样的情景下被激发了。
为了让概念有实质的内容,他开始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在一个星期日,他骑摩托车载着妻儿从秀英港出发,一路沿万绿园滨海路段、长堤路骑到新埠岛,中途在海甸溪过港搭乘摆渡船到沿江一路。如此一圈体验下来,“海口外滩”的概念在南沙雨脑海里更加明晰,内涵更加深厚。
经过半年多的酝酿,2002年7月18日,他正式将“海口外滩”概念形成文字,后来他的文章被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看到,将其发表于《形势与对策》上。
重金悬赏国际名师 开创规划史上第一次
2003年6月27日,受市政府的委托,海口市规划局组织海口外滩城市设计国际招标活动。合格的参赛者工本费8万美元,中标者后续设计费用17万美元,整个设计过程耗资预算在4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如此重金悬赏国内外的城市设计师,这在海口的规划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外滩规划为何如此大动干戈?
市规划局副局长张仕武解释,在目前已知的国内城市外滩中,海口外滩是最长、最宽、最有纵深度、最富生态美感的,还是惟一热带风光型、滨海滨江与河溪入海口型、海滩型外滩。
“面对这样的稀缺资源,如果不好好规划,对不起子孙后代,对不起这片土地。”张副局长感叹,目前这一片区除了万绿园,没有太多让人们亲海亲水的地方。而且长期以来,开发极不规范,海边、江边随意搭建违章建筑,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围海造地、填滩建房,使城市景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滨水地区用地业主因缺乏统一引导,单打一的开发形式难以形成规模,缺乏生命力。
国际招标吸引美、澳、西、荷、德、日、新及香港等国内外11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报名参加。我市招标竞赛委员会根据资质、业绩等情况,选择了4家以设计滨海、水域新城擅长的国际知名设计机构为参赛单位。
市委、市政府在向国际招标的同时,下决心清理整治该区域所有在建及报建项目。区域内一些不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工程项目,被紧急叫停。房地产开发商们虽然心疼损失,但仍表示理解:这一切,都是为了海口外滩将来更美丽。
名师规划、从高从严,让海口外滩的含金量大大增加。虽然外滩的规划还没有真正完成,但地价已从规划前的每亩30万至40万元升至上百万元。楼价也在攀升,很快成为全市楼价最高的地区。而我们从大大小小的广告牌及宣传横幅中,不难看出,“位于海口外滩”、“邻近海口外滩”,已不约而同地成为众多商家、开发商宣传的最大卖点。
80洋专家海口走街串巷 西班牙公司竞标夺魁
轻轨列车奔驰在热带海滨绿地上......西班牙人的创意让人们对未来的海口外滩充满期待:那将是一个轻松愉悦的世界。
最终,这家西班牙I3&FTE设计咨询公司在国际竞标中夺魁。
然而,您是否知道,这个“轻松世界”后面有多少辛劳?
“你知道该公司多少人做这项规划吗?”张副局长卖了个关子。
“80人,” 他告诉记者,西班牙公司为此组建了庞大的规划队伍,分成总体布局、景观项目设计、交通三个小组。在近四个月时间里,这些老外专家分批8次漂洋过海到海南各地实地考察。
“所有考察,全是徒步”,说起专家们的规划精神,张副局长充满敬意。
“为了看外滩概貌,世纪大桥上了两次,黄金大酒店顶楼上了三次”,他介绍,专家考察特别细心,从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历史沿革、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现状等大方面,到海口人喜爱喝老爸茶等生活习惯都一一记录在案;就连人们倒、捡垃圾的细节也被摄入画面,专家们表示,虽是小动作,但足以说明海口人的环保意识,可作为规划参考资料。考察期间专家们拍摄的图片高达几千张,收集的资料更是不计其数。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竞标期间,西班牙公司投入的考察、制作费用达15万美元,而我市给付的是8万美元工本费,这就意味着,如果不中标,该公司将倒贴7万美元。
张副局长笑言:是海口外滩的众多“惟一”让外国专家“动了心”,欲借助此次规划案例打开更广阔的中国市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西班牙人终于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旺盛的工作热情和丰富的想像力赢了这场智力角斗。
西班牙公司竞标方案有何过人之处?
“高度”,张副局长直言不讳,该公司不仅调查海口,还专程到博鳌、三亚等地考察,经过与国内外旅游资源的对比分析,西班牙专家认为海口具有世界性旅游热点的条件,海口外滩资源在全国具有惟一性,可作为对外展示中国的绚丽舞台。海口外滩不仅要成为海口的名片,也有能力成为中国的名片。这种高度和我们的规划要求是一致的,而且这种高度是成立的。
“另一个亮点是在交通方面,引入了轻轨的概念”,他表示,在西班牙的规划书中,交通占了很大比重,较其它公司超出十倍。而交通,正是城市扩展后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问题,也是限制城市发展的要素之一。西班牙规划书对未来交通提供了充分的解决方案。
阳光规划市民参与 外滩追求尽善尽美
回首海口外滩规划出炉过程,充满阳光的味道。
从去年3月海口市在“阳光规划”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打造8公里的滨水地区海口外滩,到外滩规划国际招标,评审会,最终确定中标方案,这一系列过程,始终处在“阳光下”,市民代表直接参会,报纸、电视、网站及时公布规划成果和专家意见,并开辟网上论坛专栏,征文活动,让市民对海口外滩规划评头品足,献言献策。
在讨论过程中,人们对海口外滩的命名引发争论。
于是,今年3月9日,海口市“阳光规划工程”又推出最新举措:悬赏万元,在市民中征集对“海口湾区域”的命名,以及对外滩规划的建议。
从南沙雨开始,市民对海口外滩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热情。在市规划局,记者看到,邮递员送来厚厚数十封信,均是市民为外滩起名、给外滩规划提建议的。工作人员说,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另外,还有电子邮件和亲自送上门的。
十多天内,1500件征名和建议信件随着市民的热情汇聚到市规划局。
在这些信件中,市民或引经据典,或从当地史实出发、或借鉴外地经验,为海口外滩取了许多名字,提了很多建议。
市民认为,未来的海口外滩,不仅要有外滩的外衣,更要有外滩的内涵,体现海口的城市个性。外滩不仅仅是让人“看”的,更要让人去感受生活的快乐,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的。它应是各种时尚的集中展示,是人们摆脱平庸生活的最佳看台,是物质的乐园,也是精神的归所。
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根据专家、市民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调整、编制,使海口外滩规划科学合理、尽善尽美,之后规划将报市人大通过,还准备报省人大立法,这又将开创我市对片区规划予以立法的先例。
[B]丘浚“八景诗”:外滩风光入画来[/B]
以前海口外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月31日,61岁的蒙绪任向记者展示了已有367年的家谱和明代大学士丘浚的“八景诗”。
大学士丘浚的“八景诗”
蒙绪任老人住在琼山区大致坡镇。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我祖上从宋、明至今都住在海口的海田、条歧地带,我的祖辈蒙亨公与大学士丘浚是朋友呢!”
蒙老展示了保存多年的家谱。由于历经367年20多代的风雨,这本家谱已经发黄、残破。家谱上除了蒙老祖辈上的家族史外,令人惊讶的是还保留有当时“明太子太保文渊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丘浚”描写当时海岛风土人情的“八景诗”,诗的内容描写了海口当时的秀丽风景、宜人气候,及一些社会情况。
据蒙老介绍,“八景诗”主要描写了当时新埠岛、钟楼一带的风土人情,范围几乎都在现在“海口外滩”的规划区。
古时外滩风景迷人
蒙老兴致勃勃地随记者来到海甸岛,蒙老告诉记者,“八景诗”中的“带水湾弓”、“榕树屯阴”两个景点指的是现在的新埠桥周围,以前这里有很多茅屋和椰树,“寒流如带绕茅堂”、“倚云翠盖童童立,到地青丝袅袅垂”说的就是当时的情景。而另外的一景“椰林挺秀”指的是现在海甸三西路的海警码头附近。
蒙老说,现在的海甸一路、白沙门一带的景色,丘浚在八景诗上都有描写。而“木屐穿花游客至,绿荷包饭远人来”、“会有仙翁来卖药,壶中咫尺是蓬莱”,将当时钟楼一带集市贸易描写得淋漓尽致。八景诗中的第八景“洋田朝雨”,蒙老认为此景描写的应该是现在白沙门一带的风景。
建海口八景旅游区
蒙老认为,可以将现在规划的海口外滩取名为“海口八景旅游区”。他的思路是将丘浚所作的八景诗作为背景,将规划的景点建设成八景之象。具体的思路是将规划区分为八个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八景之象,按诗造形,选择合适的地形根据诗景建设。这样一来,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观,同时市民又能看到古时丘浚描写的其它7个景观。
[B]海口外滩规划大事记[/B]
一、 2003年3月31日,我市首次提出将东、西海岸间这段长约8公里的滨水地区暂定名为海口外滩。
二、2003年4月31日,海口外滩规划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2003年5月20日,市政府在市规划局的办公会议上决定海口外滩设计采取国际设计竞赛招标的形式。
四、2003年6月27日上午,海口外滩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委托仪式在市政府举行,市规划局领导与4家受委托的国外设计单位代表分别在委托书上签字。
五、2003年10月21日,参赛单位上交海口外滩城市设计国际招标成果。
六、2003年10月28日,海口外滩城市设计国际招标成果评审会召开, 经过专家组的充分讨论,评出西班牙I3&FTE设计咨询公司、美国DPZ公司和北京新都市整体设计研究院两个方案为优秀方案。
七、2003年10月29日下午,海口外滩城市设计国际招标成果评审会公布评审结果,并进行了公证。
八、2004年3月8日,由西班牙公司深化的海口外滩规划成果正式在各家媒体上和市民见面。
九、2004年3月9日,海口外滩规划方案在本报以大版面公布后,各界人士对我市万元重奖征求意见或命名反响热烈,形成了一股外滩热。
[B]相关链接:海口外滩全国四最[/B]
海口外滩位于海口市主城区滨水地区,西起秀英港,东至新埠桥南渡江入海口,北至海甸岛和新埠岛,总面积约为825公顷。
包括长堤路、海甸一路、规划为渔人码头的新港和水产码头、世纪广场、海口风情岛(原滨海高层区)、万绿园、海口外滩步行商业区、游艇码头等。在目前已知的国内城市外滩或外滩景观中,海口外滩是最长、最宽、最有纵深度、最富生态美感的,还是惟一的热带风光型、滨海滨江与河溪入海口型、海滩型外滩。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