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地铁打造优雅公共艺术之旅
大安森林公园站可爱的树蛙造型相当吸人眼球
台北101(世贸)站的《相遇时刻》,用翻牌装置不断变换各种图案
地铁是城市交通的新兴动脉,台北市的地下也有这样一条每年每公里载客量超过500万人次的庞大网络。除了解决城市交通顽疾之外,台北捷运 (地铁)通过站点公共艺术设计,开通串联当地最美景点的信义线等,让这条穿行于地下的交通线,与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优雅地“共振”,让日常交通也可以变成一次难忘的艺术之旅。
公开征选本土化创意
早在1993年,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就会同建筑、景观、艺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公共艺术专案审议委员会,对捷运公共艺术进行评审推荐。同年,淡水线双连站以公开征件的方式选出“双连•行远”壁画设计。捷运工程局副局长傅式治说:“台北捷运除了强调便捷和安全外,非常重视舒适和美观的感受。”
与此同时,台湾颁布“文化艺术奖助条例”,推动捷运公共艺术的快速发展,台北捷运也形成了公开征件、邀请比件、直接委托、儿童拼贴等征选作品的模式。“一个站点关于公共艺术的费用平均是500万元(新台币,下同),大安森林公园站甚至投入了2500万元。”傅式治说,随着台北捷运公共艺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每次征选都反响强烈。截至目前,在已开通的台北市13条捷运线上,共设置了73件公共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相当多样化、本土化。信义线大安森林公园站的公共艺术作品,呼应季节与自然的景致。作品《大安之花》,由艺术家运用台北市市花——杜鹃花题材进行创作,行人操作转盘,可动态展现杜鹃花从含苞待放到灿烂盛开的过程,创造趣味、惊喜的体验;信义线象山站设计的《心蛙朵朵开》,将树蛙的生活用剪影的方式拼凑成抽象艺术,让行人体验到当地生态的独特性;南港线市政府站《成长》、淡水线台大医院站的《手之组曲》系列等作品,有的加入了音响效果,有的则居然可以作为休憩的长椅。
地面建筑成城市地标
除了创意布置地下候车空间,台北捷运的许多地面站点也被设计成了公共艺术品。傅式治介绍,为将淡水线打造成台北的城市橱窗,管理部门选择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设计元素。
其中,剑潭站悬吊系统以龙舟造型为设计概念,相当引人注目,也成为台北市的地标之一。该设计曾于1997年获得建筑师杂志奖。岛内许多店铺仍保留着清代闽南式样建筑,店铺屋檐向前伸出、用廊柱支撑形成长廊,利于摆放货物,当地人称为亭仔脚。新店线站点则以亭仔脚造型为设计理念,行走在站点中,仿佛能翻阅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而文湖线一些站点选用现代建筑造型,以钢材及玻璃表达科技感。
此外,南港线忠孝敦化站的通风井居然化身为公共艺术《树河》,这也成为台北捷运的经典之作。“这两座通风井是作为捷运站点通风换气之用,体积庞大且无法置入周边建筑物中,该如何设置,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傅式治说,捷运工程局当时委托社团组织调查、访谈,了解民意,最后选定了“风”、“水”、“绿意”的创作主题,并以公开征选方式,推出这件呼应都市人对自然景观渴望的作品,使通风井成为赏心悦目的看点和城市标志景观之一。
策划人制统一设计风格
从2000年文湖线建设开始,捷运工程局就要求线路承建方的设计顾问团队中,必须有一名公共艺术策划人。这名策划人负责各站所有公共艺术业务,是艺术家与建筑师之间的协调人。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以前线路的公共艺术采用一站一招标的方式,有如乱枪打鸟,这样做的结果是整体设计不够协调。让策划人从整体策划、征选作品开始跟踪协调,可以让整条线路的设计理念连贯一致。”捷运工程局土木建筑设计处课长邱照庭说。
台北公共艺术策划人陈健表示,为了将公共艺术巧妙地植入车站设计中,增加站点的地缘性和独特性。根据信义线的特点,陈健和同事将捷运街面建筑造型确定为“对话”的主题。“大安森林公园站是都市与自然的对话,将自然元素和庭院设计,引入站点的建筑风格,这样能呈现特殊的地下开放空间,强化现代车站和自然公园的互动。而大安站是地上与地下对话、台北101(世贸) 站是现代化的台北与世界的对话等。”陈健说,捷运工程局在车站装修施工前一年,会根据公共艺术策划人的建议征选作品。
傅式治表示,捷运的站点、通道、广场、地下街等都是城市重要的公共资产。捷运公共艺术不仅有利于提升空间品质,提供愉悦的环境,还能够展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增进民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环境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与建筑完美结合,也达到了环境艺术化、艺术环境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