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正式发布《智慧城市上海发展报告(2012)》
近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正式发布《智慧城市上海发展报告(2012)》(下称《报告》)。《报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全球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并对上海的智慧城市前景作了展望和解析。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新华社副总编辑慎海雄等出席发布会,并为上海新华智慧城市研究院揭牌。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存在明显差异
《报告》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资源管理、智慧公共服务、智慧产业体系和智慧安全保障等五个主要方面。
目前,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截至今年9月,在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的地方性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为46.8%。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等地已制定智慧城市发展的专项规划。
《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存在明显差异。总体看来,对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城市中,有16个优先发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占比达72.7%,其他城市则以智慧产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优先发展内容。
上海力求打造中国智慧城市样本
在对全球诸多城市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后,《报告》以上海为样本,强调建设智慧城市的独特性和示范性,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关注特大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在建设智慧城市中的特殊意义、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
《报告》称,作为一个拥有2400万人口的国际特大城市,上海在经济产业发展、文化社会进步、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城市安全与管理等方面均存在发展问题,且无现成解决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智慧城市是上海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我国较早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建设的“尝鲜者”,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建设信息港的战略目标。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截至10月底,上海光纤到户完成改造覆盖累计达到665万户,比2010年底增加逾5倍;上海手机用户超过3000万户,其中3G用户超过560万户,比2010年底增长183%;WLAN(无线局域网络)覆盖密度为全国第一。此外,上海还顺利完成了国家三网融合工程的第一阶段安全评估工作。
在信息基础建设方面,上海实现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创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立第三方专业维护模式,已开展约100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配套设施的第三方专业维护工作。
对于上海发展智慧城市的前景和规划,《报告》称,从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发展效果及总指标五个方面分析,上海的信息化发展较为均衡,呈现出稳健、全面的良好发展态势。
《报告》认为,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发达经济体城市中等水平、国内先进水平阶段,总体体现了国际化大都市面向未来城市发展的全方位元素,同时也凸显了上海原来较为雄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优势。
对此,艾宝俊表示:“未来3年上海将从四个方面着手,推进城市建设。一是建设国际化、具有国际水平的通信基础设施;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形成各种满足市民需求和城市功能、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品;三是借打造智慧城市这一契机,推进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产业体系的发展;四是形成区域网络,并进一步保证其安全性。”
专家为智慧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此外,《报告》还通过大量采访、调研,尤其是约访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高端人群,采集政界、学界、业界的真知灼见,关注智慧城市发展与趋势,试图为政府决策与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邬贺铨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切忌“贪大”和追求“政绩工程”。智慧城市并非一两年就能建成,所以要规划先行。
国家电网上海公司总经理冯军则表示:“国家电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既是坚实后盾,又是‘排头兵’。上海电力的智能电网,特别是智能配电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期将以虹桥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中心大厦、崇明岛等智能电网综合建设为重点和起点,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智能电网,服务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
艾宝俊阐述了他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并强调了智慧城市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艾宝俊说:“按照我的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三个重要方面。”
《报告》发布后,上海新华智慧城市研究院也正式揭牌成立。该研究院将继续深化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