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举行明中都城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研讨会
第四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隆重举办之际,明中都城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研讨会在凤阳县举行。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发言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裴焕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毛佩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原总工程师、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付清远、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陈同滨等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主持研讨会
在本次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就凤阳明中都城遗址的保护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可行性及科学性,遗址的展示及保护,遗址公园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讨论结果将作为明中都城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参考和指导。专家学者建议明中都城遗址的保护传承和遗址公园的旅游项目开发要分清;不能完全拿地方文化品牌的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分清。专家学者提出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要完美结合;对于历史遗址今后的申遗与遗址公园的商业项目开发的矛盾冲突等问题,要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应长远考虑,少走弯路,提醒政府谨慎决策。
据史料记载:明中都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在自己家乡悉心营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被国内古建筑学界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豪华侈丽的都城。它的规划遵循《周礼·考工记》王城制度,上承唐宋,下启明清,为明南京和北京故宫提供了建设蓝本和实践经验,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中都城有内、中、外三道城。外城城墙周长30365米,设有九门,南有:洪武门、南左甲第门、前右甲第门,东有朝阳门、独山门、长春门,北有北左甲第门、后右甲第门,西有涂山门;中城为禁垣,城墙周长7670米,平面呈长方形,四面设4门,南为承天门、北为北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内城为皇城,皇城周长3702米,占地85万平方米;皇城城墙高14米,全为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的特制大砖砌筑。中都城内的各建筑规整对称地排列于午门至玄武门中轴线的两侧。居中为三大殿,其左、右分别为东、西二宫,两翼分别为文华殿、武英殿。其前为奉天门,后为后三宫。皇城午门以南,左为中书省、太庙,右为大都督府、御史台、社稷。由于中都营建工程浩大,明太祖于洪武八年(1375年)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计划,停止营建宫殿。后因取材建龙兴寺、历战火等原因,城墙及宫殿被大量毁坏,至20世纪70年代初,仅残存午门、西华门台基及1100米长的城墙。
明中都经历了选址、营建到弃用以及随后六百余年的变迁与发展,所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存规模较大、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许多地面遗迹仍能显现当时建筑格局和规模的宏伟。1982年,国务院将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明中都城遗址,凤阳县决定建设明中都遗址公园,2003年省发改委计社会[2003]28号文件批准了该县明中都城遗址公园建设可研报告。2008年11月凤阳县政府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设计《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保护规划》,保护规划已获国家文物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
据了解,明中都城保护规划,遗址公园总体思路为:以保护规划和旅游策划为先导,以建设明中都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以政府牵头,多种经济体参与为主导,以“整体规划、分步建设”为手段,以改善凤阳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探索大遗址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开辟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径,打造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