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应对城市洪涝的“绿色海绵”获2012全美景观设计杰出奖

admin 2012-08-29 来源:景观中国网
8月28日,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官方公布了2012ASLA专业及学生组获奖名单。专业组奖项涵盖了全美及世界各地的公共空间、住宅设计、校园、公园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等范畴。在超过620件参赛作品之中,最终37件作品分获:综合设计,住宅设计,分析和规划,沟通交流,设计研究,以及地标设计等奖项。据统计,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与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荣膺专业组奖项。

  8月28日,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官方公布了2012ASLA专业及学生组获奖名单。专业组奖项涵盖了全美及世界各地的公共空间、住宅设计、校园、公园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等范畴。在超过620件参赛作品之中,最终37件作品分获:综合设计,住宅设计,分析和规划,沟通交流,设计研究,以及地标设计等奖项。据统计,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与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荣膺专业组奖项。 

  由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获得今年ASLA专业组唯一的“综合设计类杰出奖”。这是俞孔坚教授和他领导的团队获得的第九个备受全世界瞩目的ASLA设计奖项。以朱育帆为总设计师的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团队设计在上海辰山矿坑花园项目获得“综合设计类荣誉奖”。  

  俞孔坚教授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探索了一条通过景观设计来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创新方法:即建立城市“绿色海绵”,将雨水资源化,使雨水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补充地下水,建立城市湿地,形成独特的市民休闲绿地等等。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评委会称该设计“耳目一新!他开创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设计为景观创造了多种不同的时刻。”

  近年来,城市涝灾已成为困扰着中国各大城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雨后“看海”已成雨季无奈风景。涝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害,并危及生命。城市雨洪公园的诞生,为解决城市涝灾指明了一条出路,一条通过生态和景观设计来解决常规市政工程所没能解决的更有效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首个雨水公园在哈尔滨群力新区出现了。从2006年开始,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开始键设,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大3200万平米,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将近有30万人口。新区绿地面积占16.4%,而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而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却集中在6至8月(占60-70%)。本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平繁。2009年中,受当地政府委托,俞孔坚和他的团队,承担了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公园占地34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险。设计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涝灾威胁,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建成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成为新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同时,昔日的湿地得到了回复和改善,并已晋升为国家城市湿地。该项目成为一个城市生态设计,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观城市主义设计的优秀典范。

  来自美国哈佛设计研究生院(GSD)的中国留学生陆小璇和张楚晗分别摘得ASLA学生组“分析与规划类杰出奖”和“综合设计类荣誉奖”。 而国内北京服装学院与清华大学学生团队联合获得“综合设计类荣誉奖”。 

  2012年9月28日-10月1日, 2012年会暨博览会将在美国凤凰城举行。此次大会暨展览以“超越界限:设计、领导力和社区”(Beyond Boundaries: Design, Leadership and Community)为主题,届时将有来自全美和世界各地的景观设计相关专业人员共聚这一景观设计师的顶级盛会。颁奖典礼将于10月1日下午进行。  




 
    综合设计类专业组杰出奖:

    获奖团队: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弹性城市的绿色海绵(A Green Sponge for a Water-Resilient City: Qunli Stormwater Park)
    项目位置:黑龙江 哈尔滨
    项目类型:公园

    项目概述:

    当代城市在面临灾涝的时候并不是弹性的。景观设计为解决这一问题起到关键作用。这个项目宣布了雨洪公园的诞生,作为城市的“绿色海绵”,清洗和储存城市雨水,自然栖息地得到保护与蓄水层补给等各种生态系统运行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加上公园的娱乐功能和审美体验都改善着这座城市发展。
 
    项目详情:
 
    从2006年开始,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开始键设,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大3200万平米,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将近有30万人口。新区绿地面积占16.4%,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而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却集中在6至8月(占60-70%)。本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

 

 
    2009年中,受当地政府委托,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公园占地34公顷,被列为城市保护湿地。场地四周包围着公路及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有消失的危险。政府要求保住这块湿地,土人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涝灾威胁,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

 


 
    设计策略是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经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山丘上密植白桦林,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高架栈桥连接山丘,布道网络穿越于丘林。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林上有观光亭塔之类。创造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

 


 
    建成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为新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同时,昔日的湿地得到了回复和改善,并已晋升为国家城市湿地。该项目成为一个城市生态设计,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观城市主义设计的优秀典范。

 

[NextPage]


 
    
    综合设计类专业组荣誉奖:


    获奖团队: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名称:上海辰山矿坑花园(Quarry Garden in Chenshan Botanical Garden, Shanghai) 
    项目地点:上海 松江区 
    项目类型:公园

    项目背景:

    辰山植物园坐落于松江区佘山国家风景旅游度假区内,占地面积207公顷。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中期,由于矿石开采的原因,辰山山体面貌遭到巨大破坏,并形成东西两个矿坑。其中西侧采石场在山体开采完后,又向地下纵深挖掘,留下一处巨大的矿坑深潭。矿坑花园即是一个以西矿坑为主体改造的特色园艺花园。


 

 
    矿坑独特的空间形态为设计师营造一处不同寻常的景观提供了可能,但景观设计师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和荒废的景观重建问题。最后,团队以“最小干预”、“应对采石矿坑的生态修复”及“体现东方山水意韵”为设计理念,在对场地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矿坑花园最终被划分成3个部分:平湖区、台地区和深潭区。鉴于复杂的场地条件和特殊的设计方案,该项目中运用了多处高难度的施工技术,设计师及爆破专家在大量的岩石改造工程中表现出了足够的魄力。

 



    在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础上,场地潜力得到了充分表现。一处危险的、不可达的废弃地已经转变为使人们亲近自然山水、体验采石工业文化的,充满吸引力的游览胜地。自2010年5月开园以来,上海辰山植物园已接待国内外各地游客逾160万人,矿坑花园作为之中必去的景点,已成为上海市一处的新地标与城市名片。

[NextPage]



    分析与规划类学生组杰出奖:

    获奖个人:陆小璇
    项目名称:采矿/排雷——重新思考老挝战后景观重建中的资源开采过程(Mining as Demining:Synchronizing the processes of resource extraction in the post-war landscape of Laos) 
    项目地点:老挝 沙湾拿吉省 
    项目类型:战后地区景观重建 

    项目概述:

    该设计提出,在老挝战后重建过程中,应在资源开采与遗存金属处理之间建立新的循环经济连接点,以改善生存在被严重破坏的战后景观之上的当地人的生计及生态环境。该项目试图建立一种景观恢复和再造途径,即利用金矿开采过程来排除遗留在老挝境内未爆炸的集束炸弹;将对于从越南战争遗留下来的遍布老挝境内的8000万余枚炸弹的排除过程,作为重新思考矿产开采过程的契机;将矿产勘查及采挖过程视为恢复和重建这片危险之地的重要途径。

 


    老挝是世界上遭受炸弹袭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空投在老挝境内的2.7亿枚集束炸弹中的30%未能引爆,目前,这些集束炸弹仍然影响着老挝50%的农业土地利用。在过去的20年中,只有不到1%的受炸弹影响的土地进行了排雷处理。以这种速度,要清除所有炸弹至少还需要3600年。

    这里不仅是世界上未爆炸弹的高密度聚集地,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金矿石——老挝是人均金矿石占有率最高的国家。由于该地区遍布炸弹,国际性矿业公司直到近年才开始进驻老挝以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查、勘探与开采。2.7亿枚炸弹在半个世纪之前肆意践踏老挝;今天,采矿公司跃跃欲试地要使用粗旷的开采方式再次践踏这片土地。“采矿/排雷”方案提出了“利用采矿过程进行排雷”的主张。在这个项目中,如何处理遍布老挝境内的8000万余枚炸弹,成为重新思考矿产开采过程的契机;同时,矿产勘查及采挖过程被视为恢复和重建这片危险之地的有效途径。

 

 
    战后的排雷过程,以及近年来猛增的探矿、采矿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老挝境内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二者都需要从清理地表植被开始进行。通过结合未爆炸弹的地理分散性,以及老挝至今存留的周期性的农耕烧荒过程,“采矿/排雷”将成为一种微尺度操作。周期性变化位置的由农耕“烧荒”过程所留下的无植被地块,将成为引导“新采矿”过程的时间及空间结构。通过利用农耕烧荒的周期性,“采矿/排雷”将拥有土地使用的循环过程,将采矿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采矿过程也因而拥有更多阶段的土地修复周期,使后采矿景观得到重生。

 


    一个新的“收获”系统将由此产生——炸弹、黄金和食物将被循环收获:为时一年的农耕烧荒过程在进行食物收获之后留下一块无植被地块;紧接着,排雷部队将进行炸弹排测,“收获”炸弹并进行处理,以进行弹壳的收集和循环利用,这一过程将为下一步即将开始的矿产勘测开辟一条“无弹”的安全通道;以“烧荒”地块为基本尺度的露天井坑将成为“收获”黄金的场地;后采矿井坑将用于临近采矿区的尾矿储藏。最后,海拔位于洪范区内的矿坑将在污染物清理修复后,成为“无弹”的水产养殖场地;而海拔高于洪范区的矿坑则被改造为梯田进行复垦过程。与其他各种用于复垦的农作物一起,罂粟,这种在老挝土地上曾经盛开的植物将被用于复垦过程,成为新的后采矿区域复垦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NextPage]


    “采矿/排雷”将黄金开采公司看作’景观设计师’。采矿过程在这里不再是粗放型的、造成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他们的角色、意义被重新思考。他们不仅仅是排雷的工具和契机,同时,采矿过程将从对环境的破坏转变成“挖掘和重建”平行共存。采矿过程的副产品,原本被看作废弃物的矿坑、矿渣,将被有效利用,成为重新塑造战后新景观的原材料。与此同时,原本需要3600年的清弹过程被重新思考。废土及矿渣将用于建造隔离带:通过对美军在老挝投弹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极度危险的弹区将被标注为“高危”地段,被隔离带包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战争遗留下的炸弹密集的高危地段,在新殖民时代所面临的由国际采矿集团进驻而带来的一系列困境之下,形成散布在老挝境内的“不可触碰之地”。它们以生物保护区的形式标志着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战争的伤痛。废土及矿渣亦可用于以“采矿/排雷”为中心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建造材料。

 


     “采矿/排雷”将金矿开采看作老挝发展循环经济的契机。如果说,越战中肆虐的炸弹投掷是为了破坏区域基础设施,“采矿/排雷”模式则成为重建区域基础设施的起点,成为改变战后百姓生计的基础。基础设施的建造,诸如道路、能源站,水利大坝,是矿产开采过程的必备条件,它们提供区域交通连接,创造采矿所需的能源。其他公民建筑,诸如医院和学校也是矿区规划的必备配套设施。黄金不但是清弹的资金来源,而且被用于本地的宗教、文化用途,成为记录“采矿/排雷”过程的景观标记。小型工业将随着小尺度“采矿/排雷”中炸弹的排除、金矿的采集过程而涌现。与大型的露天矿井相比,小尺度、多周期的“采矿/排雷”,将重新定义区域的循环经济过程。譬如,炸弹将被收集、处理,送进炼钢厂获得“重生”——它们将为当地建设小型水坝和桥梁提供材料。

    “采矿/排雷”提出,在老挝的资源开采与战后遗存金属处理之间建立新的循环经济连接点,以改善人们的生计及生态环境。战后景观将得到改善,材料将得到有效循环利用。炸弹获得“新生”,渣土被重新利用--它们成为战后景观建造的材料。新经济和新型工业随着这变化的“移动”景观而萌发。安全的土地被逐渐带回曾经满目疮痍的战争之地。“采矿/排雷”过程促成丰产的、安全的景观建立,而不再是对民生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毁灭。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