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生态景观规划与营建国际学术论坛上海举办
2012年6月1日,2012生态景观规划与营建国际学术论坛在上海举行。在论坛中,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立体绿化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长、世界屋顶绿化协会秘书长王仙民所作“绿色屋顶助力吸附PM2.5”的主题演讲,引起了世界各国与会嘉宾的关注。
王仙民在演讲中首先以“你知道PM2.5吗?”为问题切入,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当下人们非常关注的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在城市里面,从地面到地面以上100米是颗粒物的活动中心。PM2.5的大小大概是头发丝的1/20,它会直接干扰肺部气体交换,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PM2.5还可以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促进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王仙民介绍,目前欧洲的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均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王仙民指出,吸附PM2.5,绿色屋顶很重要。在世界屋顶绿化大会上,有人问多伦多的市长,你的森林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在屋顶上做绿化呢?多伦多市长认为,加拿大的国土面积广大,而且有大量森林,但城市周边森林绿地只有5%的负氧离子能够导入城市中心区。城市还有热岛效应,噪音污染,所以必须增加森林面积才能改善城市中心区的环境。绿色屋顶便应运而生。
其实,全世界公认,植物和水是吸附降解pm2.5最好的办法。对此,王仙民表示,PM2.5的重灾区在城市中心区,车多、人多、楼多,PM2.5就多。治理城市中心区的PM2.5,要像西医治疗心肌梗死一样,动手术开刀、搭桥支架、吊瓶输液,把疾病控制住。在城市中心区采取立体绿化的多种手段,增绿扩水,提高城市的生态自净力。对整个城市大尺度的增绿扩水,用中医的办法,整体调理,扶正压邪,标本兼治,康复强壮。
助力吸附PM2.5,立体绿化需要多措并举。为此王仙民提出以下几方面:
——从道路抓起。在世界人居环境的比较中,温哥华屡获殊荣,他们的措施之一就是使车行道变窄,自行车道加宽,中间搞一个立体绿化带。德国也用渗水沥青,在路面上就增加化学成分来降解PM2.5。我国上海市仿照德国修建了一条渗水马路,但是渗水以后,还需要在路上制造喷雾,安装喷离系统,这个工程量很大。所以,对于北京来说,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像温哥华借鉴,从道路抓起。王仙民表示,马路中间隔离带要加大绿植;道路两边要增加绿量,增加冬季常绿树种,比如龙柏、爬地柏等;路边公园或空地要多建洗手间、地铁站、停车塔等;用常春藤攀附在高大的落叶树枝杆上,解决冬季绿量不足的问题;将有条件的建筑玻璃幕墙改造为水幕墙。
——墙体绿化。1984年,北京的车只有二十几万量,外国人可以在房顶的空中花园里开聚会,但是现在3环路已经是PM2.5的高发区了。所以特别需要在环路两侧大面积实施墙体绿化。
——屋顶草坪绿化。中国台湾的花博会、德国的屋顶草坪等都可以让我们借鉴。据说北京的第二机场已经决定用十几万平方米的屋顶做绿化工作。
——强制实施空中花园。在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空中花园,堪称是建筑设计师与景观设计师共同创造的时代精品,它创造了五个第一:空中花园单位面积第一,空中花园水体面积第一,大机械、大设备运用第一,大树成林第一,建设速度、工程质量第一。空中花园的建设,节约了土地成本40亿元人民币,节省空调用电量50%,室内温度下降5度~7度,它的雨水收集系统解决了园林浇灌、冲厕、洗车等问题。
——阳台、露台、室内绿化。新加坡室内的绿墙,从阳台、窗台到地下仓库,植物从1楼一直种到9楼。但是在北京,很多高档的写字楼都没有绿色。如果每人种植一平方米,北京就能新增2000万平方米的绿植。
——6.雨水收集,节水灌溉。我们可以将阳台、广场、停车场的水搜集起来,在整个城市(广场、马路、公园、建筑)建立雨水收集系统,用于绿化灌溉和补充地下水源。
——营造保护自然湿地和人造湿地。成都活水公园,用池内不同的植物净化水源。这对我们营造保护自然湿地和人造湿地很有借鉴意义。
王仙民表示,除了以上七项,我们还可以大力发展屋顶农业屋顶菜园、推广节水容器绿化、推广柔性边坡、植物根部灌溉毯、城市规划突出生态绿地这12项来推广立体绿化。
王仙民同时也表示,要做到以上几点,需要有一些保证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国家公务员屋顶绿化机构编制,国家、地方立法强制推行屋顶绿化;设立充足的专项资金;加强立体绿化科研力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王仙民指出,1852年,维也纳有了《森林法》,维也纳通过立法保护森林,成为森林中的城市。而那个时候,我国正处于大清国,举国还弥漫着鸦片战争的硝烟。新中国成立之后,森林也一度成为工业资源。现在160年过去了,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议题,北京正在进行植树造林100亩的规划,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演讲中,王仙民特别指出,民间检测是对PM2.5监测的最好补充。他表示,每一个地方的空气都是不一样的。要想真正让空气质量服务对民生有益,除了政府大量增加监测站的数量,如实公布监测结果之外,还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商业检测、民间环保组织独立检测、公众自发检测、居民小区检测一起来同时发现空气环境的真相。
王仙民指出,在美国,很多普通公众访问官方空气质量信息网站,只要输入自己所在区域的邮政编码,就可以查询大气污染水平和颗粒物污染的实时监测数据及预测数据。如果中国的环保部门能做到这种程度,才能让人放心、安心。王仙民在演讲中表示,国外治理PM2.5的经验表明,正是信息的充分公开,形成有效的公众监督,才强化了政府的治理决心和力度。长期关注空气质量问题的人士就表示,要让公众知情,比如重度污染时发布警示,可以凝聚民意,促进全社会合力减排。培养更多的“空气粉丝”,让大家关注身边的空气质量,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推动减排,可以说是这些自测空气者的初衷。如今,在中国也已经有了相关民间组织。只要把检测的结果,发到公共传播渠道上,并把检测的心路历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就可以很好地促进空气环境知识的普及。这的确是一举多得的事儿。
王仙民在演讲时透露,为了全面推动中国屋顶绿化与绿色建筑的发展,他将在今年10月23---26日在中国杭州举行的世界屋顶绿化大会上再作“立体绿化治理PM2.5”的主题报告,与300多位境外嘉宾和众多国内专家一起研讨“立体绿化治理PM2.5”,向世界“讲述”其中国的做法与经验。目前,这个大会的报名人数不断增加。王仙民高兴地表示,这说明,中国人的对于治理PM2.5、特别是立体绿化治理PM2.5,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