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在行动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之一。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人类难以感受到树林的绿意,还可能失去空气、食物和水。
今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海洋生物多样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发表的致辞中向我们展现了海洋面临的危机——全球渔场一大半已经耗尽,另有1/3已经枯竭。关键性海洋环境——例如海草、红树林和珊瑚礁,估计有30%—35%已被毁坏。塑料废弃物不断造成海洋生物死亡,来自陆地的污染导致大片近岸水体几乎无氧。不仅如此,化石燃料的更多燃用也在影响全球气候,致使海面升温,海平面升高,海洋酸度提高,而我们对各种后果只是刚刚开始认识。
其实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这种情况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都造成了严重损害。
5大因素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受胁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人类对土地的开垦和扩张,使得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面积急剧缩小、破碎化,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也能造成生物栖息地的丧失;二是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而且还在扩大;三是过度利用与消费,大量的野生生物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减退;四是生物入侵,外来入侵物种的侵入,造成很多当地物种生活环境的恶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构成,造成一些物种在当地的丧失,甚至灭绝;五是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会间接造成几千年来农民培育、保存的大量作物品种和家畜品种的丧失,遗传多样性受到影响。
联合国环境署采取“蓝碳行动”保护海洋生物
联合国环境署淡水和海洋生态环境政策实施司负责人杰奎琳·阿尔德日前表示,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挑战,人类应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保护全球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阿尔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环境署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海洋生物,比如“蓝碳行动”等。“蓝碳”是指储存于滨海和海洋系统的碳,与成熟的热带森林相比,滨海生态系统能从海洋及大气中储存和转移更多的碳。环境署曾在2009年发布报告称,海洋生物吸收和固定的温室气体总量占全球生物吸收和固定温室气体总量的一半。因此,保护海洋生物能有助减少当前全球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减缓气候变暖趋势。而一旦滨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将停止吸收二氧化碳,并将数百年存贮的碳释放出来,成为新的碳释放源,故对于滨海生态系统的保护应受到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的重视。
阿尔德还表示,联合国还将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推进绿色经济与绿色海洋实施项目,如保护珊瑚礁的研究项目等,用以分析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价值。
我国已经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5个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以及黄海、东海、南海、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态系;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6445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3.7%;已查明真菌种类1万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4%。
5月22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2012年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上表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经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5个。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到2640个( 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93%。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加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国家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收录近14万条编目数据。
在去年召开的“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成果交流会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上,李干杰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重要任务之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也特别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4种类型之一,并在限制开发区中划分出8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类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国家总体发展定位中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 相关链接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由来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为了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01年,第55届联大通过第201号决议,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5月22日。
———— 延伸阅读 ————
海南200多物种濒临灭绝
据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介绍,近几十年间,海南共有200多个物种濒临灭绝,如海南油杉、陆均松、海南大风子、紫荆木、鸡毛松、薄叶三尖杉和水椰等;至少有6种植物绝迹,如海南裸实和霉草等。
调查表明,海南362种鸟类中,有100多种已难觅踪迹,许多原常见的物种现已成为珍稀、濒危物种。此外,由于对野生兰、野生降香檀的过度挖掘,对海南龙血树、红花天料木、白木香等保护植物的过度砍伐,其野外种群数量也逐渐减少。
外来物种入侵情况也令人担忧。在中国常见的180多种入侵植物中,海南就有90多种。飞机草、假臭草等已遍布岛内的林缘、旷野、荒地、路边和房前屋后,水葫芦、非洲大蜗牛已对一些水体造成危害。
海南生物物种种类及特有类群均居全国前列,堪称全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尽管海南一直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但仍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生物物种资源流失、外来物种入侵等,这些都给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敲响了警钟。
日前,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项目在海口启动,此举作为海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举措,旨在实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将海南省建成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
辽宁外来入侵物种超百种
辽宁省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等部门的最新调查显示,辽宁外来入侵物种已达107种,其中美国白蛾的危害最大。
辽宁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副局长汪志红透露,通过对5个典型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有外来入侵物种107种,包括植物85种,动物14种,微生物8种。
据了解,在辽宁相关部门开展的外来物种调查中,大连、沈阳、丹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和边境口岸地区入侵生物种类较多、危害较重。危害较大的除了美国白蛾,还有豚草、牵牛、少花蒺藜草、稻水象甲等。这些外来入侵物种数量虽远远不及当地物种,但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专业人员告诉记者,外来入侵物种的进入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有意引进,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二是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的引入,随进出口货物和包装材料的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三是自然入侵,是指物种随风、虫和鸟等媒介自然传播。此外,随着近年各地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加快了物资和人员的流动,使外来农、林业有害生物有了更多的入侵机会,并快速繁衍扩散,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外来有害物种一旦入侵,几乎无法断根儿,只能最大程度地控制其蔓延和危害。”汪志红表示,拿美国白蛾来说,不仅适应范围广、繁殖能力强,破坏力更是惊人,发生严重时一两天内就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号称“无烟的火灾”。他认为,提高对外来有害生物潜在危害及重要性的认识,将解决有害生物入侵问题尽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引进的动植物严格审批把关,加强相关研究,是解决外来生物生态入侵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