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亮出文化新名片
admin
2011-10-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国际设计周已成为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个规模化、群众化的文化盛事,成为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崭新文化名片。本届设计周共吸引了全球约400个设计品牌前来参展,据不完全统计,设计周共吸引国内外观众350万人次。设计周期间签订设计交易意向合同1.58亿元。设计商品与设计服务的直接收入为2.1亿元。
10月3日,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大幕徐徐落下,但很多仍在开放的展览和众多没看够、没交流够的观众和设计师,让设计周的激情还在继续。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设计周共吸引国内外观众350万人次。设计周期间签订设计交易意向合同1.58亿元。设计商品与设计服务的直接收入为2.1亿元,带动社会其他行业收入20亿元。
国庆北京看设计,如今已不仅是响亮的宣传语,而是真正令人向往的盛事。北京国际设计周已成为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个规模化、群众化的文化盛事,成为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崭新文化名片。
外行观众体验设计魅力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本届设计周的重要活动之一。为了参观这个展览,徐女士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在国博排了半个小时的长队。可一进展厅,看到五花八门的展品,母子俩的乏倦立即一扫而光。
“这电扇怎么没有叶子(叶片)啊。”在一个标注为电风扇的展品前,儿子好奇地问道。徐女士也觉得纳闷,只见这个怪异的电扇上,原本应该安装叶片的地方,居然是一个空洞,而清凉的微风就是从这空洞里徐徐地散发出来。“这个东西好!不会把人吹坏了!”儿子的话语中透着一股稚气。
慕名前来参观三年展的350万人次观众中,有不少人都跟这母子俩一样,是设计领域的“门外汉”。突破小圈子,追求大众化,关注人的衣、食、住、行,让设计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正是本届设计周的最大亮点。
其实,让徐女士和她儿子颇感兴趣的这个新奇电风扇,已经可以在北京的商场里买到了。要知道,在本届设计周上亮相的很多展品,都已在国内外实现量产,其中不乏阿莱西(Alessi)、自由百货公司(Liberty)、弗洛思(Flos)等知名品牌的最新产品,令人充分体会到,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已是无处不在。
“设计周是一次难得的公众设计教育机会。”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这样点评设计周的意义,创意与生活的结合需要提高民众的艺术教育,设计周在这方面责无旁贷。
国外名家借机“跳槽”北京
9月28日,751时尚设计广场上,意大利跑酷表演者带来的精彩表演,引得无数观众兴奋地尖叫。人群中,一些目光锐利的观众却牢牢地盯着表演者的脚底不住琢磨。原来,这场表演的真正用意,其实是意大利著名鞋底生产商“黄金大底”的研发公司展示其最新研发成果;而那些特殊的观众,则是国内外设计领域的同行们。
对于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北京国际设计周则成了同行彼此切磋心得、分享最新理念的绝佳机会。本届设计周共吸引了全球约400个设计品牌前来参展,其中有一半的品牌展出了正处于研发阶段的作品,以及概念设计的作品。
设计周还成了一些国际设计名家的事业跳板。曾担任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设计师的马瑞克·派沃,就刚刚做出决定,把自己的工作重心移到北京。目前,他已经成为迪拉索北京家居设计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并刚刚受邀成为丰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的设计师。
国际设计机构移向北京,是北京设计周的一大收获。比如世界上惟一拥有全球背景的创新材料咨询服务机构——MC新材料图书馆,与北京接触了5年之久,终于在设计周期间,将其在中国的惟一分支机构落户在751时尚设计广场。
专业团队打造设计盛宴
国际化、品牌化、市场化,是北京设计周从策划组织到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这些理念的实现,靠的是一支专业的“操盘”团队。
早在2010年,歌华集团、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和卓意传媒,就联合成立了歌华科意公司。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常设运营机构,这一举措保证了设计资源的长效衔接,也使得对设计周的投入性培育成为可能。另外,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还实行了国际通行的策展人制度,中外实行“一对一”配对合作,最大限度挖掘了中外设计界的优秀资源。据统计,此次三年展中,有70%的展品是境外参展机构带来的作品。
在市场化运作中,设计周坚持“算大账不算小账”的运作原则。比如设计周对各行业官方合作伙伴的入门门槛有着明确的标价,但是对于其他和设计相关的项目一律采取“内容优先,零成本进入”的原则,而没有收取任何“挂名费”或“加盟费”,从而保证了参展项目的数量和品质。
最终,在这支专业队伍的运作下,五大国际设计周(节)主席首次相聚在北京,形成高端对话平台;20位顶级国际设计师和400多设计品牌代表搭建了国际通行的话语平台,为“中国设计”打开走向世界的通道;70多个境外展览自费来到北京办展;116个活动场地免费为设计周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设计周总投入约2亿元,其中国内外社会资金投入近1.7亿元,此外的公共运行经费由政府性资金承担。设计周期间签订设计交易意向合同1.58亿元,其拉动的市场规模按行业规律将放大36倍。
北京设计发出自己的声音
《不仅是中国制造,而且是中国设计》、《北京要用“中国设计”取代“中国制造”》—这分别是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金融时报》对北京设计周的报道,他们敏感地捕捉到中国经济的转型。
“北京设计周正兴起一场革命,看吧,这变化会越来越快。”有着50年历史的米兰设计周主席斯丹法诺·博埃里也发出如此盛赞。
“通过这次设计周,北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总经理李丹阳说,北京告诉世界,将用设计引领城市发展、带动文化发展;用设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首都设计平台的优势服务全国。
未来,北京国际设计周将每年举办一次。北京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热忱欢迎国内外设计界朋友携手合作、共享机遇,推动设计更多地融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努力为世界设计发展贡献独特经验。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设计周共吸引国内外观众350万人次。设计周期间签订设计交易意向合同1.58亿元。设计商品与设计服务的直接收入为2.1亿元,带动社会其他行业收入20亿元。
国庆北京看设计,如今已不仅是响亮的宣传语,而是真正令人向往的盛事。北京国际设计周已成为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个规模化、群众化的文化盛事,成为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崭新文化名片。
外行观众体验设计魅力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本届设计周的重要活动之一。为了参观这个展览,徐女士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在国博排了半个小时的长队。可一进展厅,看到五花八门的展品,母子俩的乏倦立即一扫而光。
“这电扇怎么没有叶子(叶片)啊。”在一个标注为电风扇的展品前,儿子好奇地问道。徐女士也觉得纳闷,只见这个怪异的电扇上,原本应该安装叶片的地方,居然是一个空洞,而清凉的微风就是从这空洞里徐徐地散发出来。“这个东西好!不会把人吹坏了!”儿子的话语中透着一股稚气。
慕名前来参观三年展的350万人次观众中,有不少人都跟这母子俩一样,是设计领域的“门外汉”。突破小圈子,追求大众化,关注人的衣、食、住、行,让设计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正是本届设计周的最大亮点。
其实,让徐女士和她儿子颇感兴趣的这个新奇电风扇,已经可以在北京的商场里买到了。要知道,在本届设计周上亮相的很多展品,都已在国内外实现量产,其中不乏阿莱西(Alessi)、自由百货公司(Liberty)、弗洛思(Flos)等知名品牌的最新产品,令人充分体会到,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已是无处不在。
“设计周是一次难得的公众设计教育机会。”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这样点评设计周的意义,创意与生活的结合需要提高民众的艺术教育,设计周在这方面责无旁贷。
国外名家借机“跳槽”北京
9月28日,751时尚设计广场上,意大利跑酷表演者带来的精彩表演,引得无数观众兴奋地尖叫。人群中,一些目光锐利的观众却牢牢地盯着表演者的脚底不住琢磨。原来,这场表演的真正用意,其实是意大利著名鞋底生产商“黄金大底”的研发公司展示其最新研发成果;而那些特殊的观众,则是国内外设计领域的同行们。
对于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北京国际设计周则成了同行彼此切磋心得、分享最新理念的绝佳机会。本届设计周共吸引了全球约400个设计品牌前来参展,其中有一半的品牌展出了正处于研发阶段的作品,以及概念设计的作品。
设计周还成了一些国际设计名家的事业跳板。曾担任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设计师的马瑞克·派沃,就刚刚做出决定,把自己的工作重心移到北京。目前,他已经成为迪拉索北京家居设计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并刚刚受邀成为丰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的设计师。
国际设计机构移向北京,是北京设计周的一大收获。比如世界上惟一拥有全球背景的创新材料咨询服务机构——MC新材料图书馆,与北京接触了5年之久,终于在设计周期间,将其在中国的惟一分支机构落户在751时尚设计广场。
专业团队打造设计盛宴
国际化、品牌化、市场化,是北京设计周从策划组织到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这些理念的实现,靠的是一支专业的“操盘”团队。
早在2010年,歌华集团、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和卓意传媒,就联合成立了歌华科意公司。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常设运营机构,这一举措保证了设计资源的长效衔接,也使得对设计周的投入性培育成为可能。另外,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还实行了国际通行的策展人制度,中外实行“一对一”配对合作,最大限度挖掘了中外设计界的优秀资源。据统计,此次三年展中,有70%的展品是境外参展机构带来的作品。
在市场化运作中,设计周坚持“算大账不算小账”的运作原则。比如设计周对各行业官方合作伙伴的入门门槛有着明确的标价,但是对于其他和设计相关的项目一律采取“内容优先,零成本进入”的原则,而没有收取任何“挂名费”或“加盟费”,从而保证了参展项目的数量和品质。
最终,在这支专业队伍的运作下,五大国际设计周(节)主席首次相聚在北京,形成高端对话平台;20位顶级国际设计师和400多设计品牌代表搭建了国际通行的话语平台,为“中国设计”打开走向世界的通道;70多个境外展览自费来到北京办展;116个活动场地免费为设计周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设计周总投入约2亿元,其中国内外社会资金投入近1.7亿元,此外的公共运行经费由政府性资金承担。设计周期间签订设计交易意向合同1.58亿元,其拉动的市场规模按行业规律将放大36倍。
北京设计发出自己的声音
《不仅是中国制造,而且是中国设计》、《北京要用“中国设计”取代“中国制造”》—这分别是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金融时报》对北京设计周的报道,他们敏感地捕捉到中国经济的转型。
“北京设计周正兴起一场革命,看吧,这变化会越来越快。”有着50年历史的米兰设计周主席斯丹法诺·博埃里也发出如此盛赞。
“通过这次设计周,北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总经理李丹阳说,北京告诉世界,将用设计引领城市发展、带动文化发展;用设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首都设计平台的优势服务全国。
未来,北京国际设计周将每年举办一次。北京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热忱欢迎国内外设计界朋友携手合作、共享机遇,推动设计更多地融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努力为世界设计发展贡献独特经验。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