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埋焚烧已超负荷 广州破冰垃圾分类管理
广州率先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但最终能否交出满意答卷还难以预料
对张宝昌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如何倾倒垃圾不是一件简单的生活琐事。
4月1日,中国第一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下称《分类规定》)将开始生效。这意味着,广州市的垃圾要按照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和处置。而张宝昌所供职的广州万科物业,也会把小区垃圾分类情况纳入员工绩效考核。
在日本和台湾等地,垃圾分类早已经成为实现垃圾减量、处理垃圾危机的重要手段。但在中国大陆,建设部十多年前在多座城市推广的垃圾分类试点无疾而终。正因为此,广州的破冰之举尤为引人关注。
不过,也有诸多人士对这部规章未来的执行效果抱有疑问。
试点喜忧参半
在《分类规定》于今年2月颁布之前,广州市一些小区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的“试验”。
去年3月,张宝昌和同事主动找到广州市城管委,希望其管理的广州万科金色家园做垃圾分类示范。几番接洽后,该小区于当月14日开始试行生活垃圾分类。在这个由三栋高层建筑组成的小区,每层楼的楼梯间摆放着三个分类垃圾桶,每栋楼外面则是四种颜色的分类垃圾桶和一个回收电池的小箱子。
“这都是根据业主的习惯来设计的。”张宝昌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他举例说,居民不会日常在楼道里投放有害垃圾,而厨余垃圾一般是就近丢弃。
小区的车库里也划出了垃圾分类投放区域,排列着三种颜色的垃圾桶和一排搁架。三个垃圾桶分别标明“饮料瓶罐”“纸类”“其他塑料类”,搁架则用于摆放业主废弃的家电、包装等大件物品。
“这样对开车的业主比较方便,家里的大件废品也可以暂放一下。好多东西我们自己一开始也没搞明白,不少是根据业主建议修改的。”张宝昌说。
为了唤起业主的响应,他们还大费周章去搞活动。整个小区与两位贫困山区的孩子结对,用可回收垃圾收益资助他们的小学学业。每户居民还可办理“垃圾分类环保积分卡”,对自家分类投放的垃圾进行积分,家中的孩子可以凭积分换取文具和小饰品。
每晚10点半,物业人员会将各类垃圾分别集中到小区内专门设立的垃圾分拣站。然后,容易腐坏的厨余垃圾由市政垃圾车运送至餐厨垃圾生化处理厂;有害垃圾中的废旧电池由一家专门公司回收;饮料盒、布料、纸张等可回收物则分别摆放。剩余的垃圾再被运到常规垃圾站。
在广州市番禺区的丽江花园,网民为“巴索风云”的业主和几位志同道合者也自发开展垃圾分类活动。2009年,这个小区的很多业主因为反对在附近修建垃圾焚烧厂,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维权运动。
他们首先选择的对象是有害垃圾。去年4月,“巴索风云”和几位网友还将收集到的旧充电电池、荧光灯管等六袋有害垃圾送到市城管委。
去年5月,广州启动全市垃圾分类试点。丽江花园未能入选,金色家园、越秀区广卫街社区,以及丽江花园几里外的海龙湾小区则被纳入试点。
与金色家园的细致不同,广卫街的分类模式简单明了,居民只需把湿的厨余垃圾分开投放,做到“干湿分离”即可。
如何处理厨余垃圾,是试点社区或小区普遍面临的难题。据张宝昌提供的数据,拥有321户居民的金色家园,每天约产生350公斤生活垃圾,其中可回收物7到10公斤,厨余垃圾则超过200公斤。
在广州市每日接近1.5万吨的垃圾清运量中,厨余垃圾量超过一半,但只有金色家园、广卫街社区等少数试点的厨余垃圾才能与后期处理对接,或者说得到恰当的后期处理。广州市城管委分类管理处处长余尚风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更多的厨余垃圾生化处理厂尚在规划和建设之中。而在与海龙湾小区对接的厨余垃圾处理厂,去年6月就因为气味问题而停工。后来,与这个小区对接的垃圾车依然是混装运输,小区居民很快失去分类投放的动力,小区的垃圾桶内也恢复了各色杂陈的常态。
其他一些被列入试点的小区,也陆续没有了动静。
管理办法出台
广州市启动垃圾分类试点之前一个月,即去年4月,广州启动了垃圾分类的立法计划,市城管委也开始就规章的草稿征询相关机构、企业和专家的意见。五个月后,《分类规定》面向公众征询意见。
和中国很多城市一样,广州的垃圾处理能力和垃圾产量严重不匹配。广州市官方表示,整座城市每天进行填埋和焚烧等终端处理的生活垃圾近1.4万吨,现有设施基本上是超负荷运作,如果再不推行垃圾分类,将难以为继。